河南各地市名字的形成及由來(漯河篇)

漯河的形成

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定居生息。其中賈湖遺址最具有代表性。2017年底熱播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中參展的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被稱為"中華第一笛",同時賈湖骨笛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河南各地市名字的形成及由來(漯河篇)

賈湖骨笛

漯河名字的演變

商周時期,漯河小鎮就逐漸形成,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屬召陵縣管轄。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

隋煬帝大業年間,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

南宋時,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圍修築了寨牆,因隱、澧水在此交匯,寨取名源匯,鎮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鎮),與東邊的下口(今周口)鎮遙望相呼應。

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郾城縣記》記述:“沙澧二河在鎮西北匯流,形似螺,因此名灣為螺,地以灣名。”

河南各地市名字的形成及由來(漯河篇)

沙澧河相匯處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清末,京漢鐵路在這裡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

河南各地市名字的形成及由來(漯河篇)

漯河火車站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1960年6月郾城縣併入漯河市。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總面積約2640平方公里。2004年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區由原來的郾城、臨潁、舞陽、源匯區“三縣一區”調整為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臨潁、舞陽二縣。至此,就形成了現在的漯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