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最大的謊言是哪一句?

思想之葦


我認為教育界最大的謊言只有兩個字:

減負。

減負減了這麼多年,但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長、老師都很清楚:

在一片減負的號召聲中,學生的負擔卻越來越重。

身為一線青年教師,我認為,減負從頭到尾就是一個相互矛盾的政策:

減負,是要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然而高考考的是學業成績,中考考的也是學業成績,既然學業成績是鐵打的選拔標準,那麼學生的學業負擔又怎麼可能得到減輕?

倘若有哪個學生真的接受號召給自己減負,學業負擔是減輕了,但是學習成績也下降了,原本能考上的大學考不上了,請問他該怨誰?

然而減負作為一道教育方針,仍被下放到了基層教育中:

許多學校不得不執行“減負”政策,基層教師不得不減少作業量。

然而只要學業成績仍舊是鐵打的選拔標準,識時務的學生或者識時務的家長,為了能讓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自然會加大課外練習的分量,或者將目光轉向課外補習班。

我認為,當今社會,考試仍舊是選拔人才最公平、最高效也最合理的方式。

既然選拔標準沒有變化,那麼減負就始終是一個虛偽的口號——

那些真的給自己“減負”的學生,往往意味著在激烈的競爭中落於下風。

我們當然崇尚寓教於樂的教育觀點。

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在很多時候,教育就是一場艱苦的修行:

認真聽講、筆耕不輟、熟讀精思、記誦默寫,都是學習中不可避免的環節。

我並不是在鼓吹一味地死讀書,但是勤奮和刻苦,是每一個學生都應該追求的品格啊。


吳清緣老師


教育界這些年當然編織了很多謊言,但是要說最大的一個,那必須得算是素質教育。

本來,隨著社會資本積累,每個家庭在孩子教育上投入的成本就越來越高了,而且,投入成本也越來越能直接決定最後的收益,也就是孩子最後能上個什麼大學。

也就是說,隨著社會貧富差距拉大,貧家子弟通過教育實現階層上升的機會就在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容易了。

結果教育界還解釋說,一考定終生這個制度太荒唐了,太不合理了,太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天性了,要改革。

往哪兒改呢?專家們說,你看人家外國啊,都是搞的素質教育,不像咱們這兒,都是應試教育,太抹殺孩子創造力了,也影響了國家的創新能力提高。所以,咱們也得搞素質教育。

怎麼個素質教育法呢?高考是教育的指揮棒嘛,要改革還是得從高考先開始改,咱們搞自主招生,不搞一考定終生了。

這下好了,自主招生面試的時候,就看孩子的言談舉止和見識。有錢人家的孩子見多識廣,自然更勝一籌,窮人家的孩子放了學寫完作業還得幫家裡幹活,農民的孩子還得下地,知道的課外知識自然沒法比。

你看,是不是很素質教育,是不是很客觀,你服不服?人家有錢人家的孩子就是知道南宋滅亡之後的第一個政權是偽楚,你窮人家的孩子和農村孩子就是不知道嘛,就知道死記硬背教材上說的南宋嘛。你還敢說自己不是綜合素質低?

不承認不行,這是事實嘛。順理成章的結果就是,人家素質教育搞的好的地方,上北大清華根本都不是通過高考,都是走的自主招生,從高一就參加清華北大的各種暑期班,開始預科了,搞不起素質教育的家庭的孩子只好苦哈哈的繼續高分低能,眼瞅著有錢人家的孩子把985的招生名額佔滿,他們只能去了二三流院校。

然後專家們就開始宣傳,你看我們這改革搞得多成功,那些高分低能的孩子就是不該上清華北大嘛,他們上985那是浪費優質教育資源,他們上個二三流院校,去長三角、珠三角打工,人家素質教育上來的孩子各種高大上,就該成為這個社會的精英階層。

素質教育搞了十多年,才終於有人回過神來,原來說了半天,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讓我們窮人家的孩子就算高考成績好,也上不了好學校,人家高考成績不好,也一樣上清華北大。

這不是把我們當傻子玩兒嗎?不行,我們要求公平,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然而為時已晚。

人家不但素質教育,還要以減輕負擔的名義,壓縮學校的免費教學內容。比如說以前高考大綱裡有十個知識點,現在減少到七個,高考就考這七個,剩下的三個咱們算素質教育,自主招生的時候再說。

窮人家的孩子和農民的孩子上不起輔導班,剩下的三個自然不知道,人家上得起輔導班的人當然就知道。這樣,人家就成功的把教育市場化了。窮人家的孩子上不了輔導班,素質教育也不行,只能認命。要麼大學畢業了去打工,要麼初中畢業直接去打工,反正結局都一樣。

再加上快樂教育的催眠,不管學習成績怎麼樣,快樂最重要。廣大社會中下層家庭的孩子還在快樂的時候,人家有錢家庭一週七天恨不得當成十天用,天天上各種輔導班,除了學習相關的輔導班,還要上各種素質教育班,什麼高端學什麼。

結果就是,快樂的讀過了中學時光的孩子們,終於也心情愉快的變成了體力勞動者和無產階級,而那些各種鼓吹快樂教育的人,卻通過填鴨式教育,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各種名校。


蕭武


教育界最大的謊言是哪一句?教育界謊言是多如牛毛!因為現在的社會上好像人人都懂教育,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可以對教育說三道四,人人都可以指揮老師!只有老師不懂教育!


教育界最讓老師切齒痛恨的謊言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據說這句話是我國的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老師說的。至於是不是他說的也無從考證!其實這句話如果另一個角度理解,這句話是沒有錯誤的。一個人不可能全面發展。就像過去練武術,十八般武藝不可能樣樣精通,他畢竟有其擅長的地方,這科學的不行,那學科還行。就像著名的舟舟,你如果讓他去學習文化知識,你可以把他教好嗎?然而舟舟卻是音樂方面的天才。上帝是公平的,關上一道門,必然會為你開啟一扇窗。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是說一個人總有他擅長的地方。老師要選對她的發展方向去教育她。就像我們下圍棋,你這裡勢弱,可你偏要在這裡發展,最後結局,只會被人吃掉的!應該自己哪裡強大?就向哪個方向發展。

這句話的本意是好的,可是被別人用心的人斷章取義。把學生學習不好都歸罪於老師,把這這句話強加給老師頭上,讓老師苦不堪言。


教育界讓老師冤沉海底的謊言是:課上不講課下講!

老師補課收取的費用讓家長的心疼,周圍的孩子補課讓家長們不得不讓孩子去補課,所以有的家長對老師非常的痛恨。對老師怨氣極大!有的家長就給老師做造謠。課上不講,課下講!

其實外面的人不知道,老師的教學工作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學校要層層的檢查老師的工作情況!學校管理者要對教師進行聽課。檢查作業,檢查教案,進行期中、期末的檢測!如果課上不講教師,老師怎麼能通過這些檢查。這些檢查都是要進行公示的。


教師們都有積極向上的進取心。可沒有人願意落後,課上不講課下講,學生的成績會一落千丈的,哪個教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學習優良?即使學生罵了老師,老師還希望孩子能學習好!老師們經常以德抱怨!這句話讓老師們一顆火熱的心寒徹心骨!

教育界善意的謊言是:您的孩子很聰明,就是不認真學習。

家長你是否聽過老師對你這樣的說。孩子很聰明,但是就是不好學習。不要以為你的孩子真的很聰明。班上的所有孩子智商幾乎相差無幾的!老師的意思是他的腦筋、智商是沒有問題的,只要他學習一定會上去的。家長一般聽的都是前半部。其實,老師重點想跟您說的是下半部。



老師說你孩子聰明,實際上是對你的進行的鼓勵,對你進行打氣。要求你重視自己的孩子,對你自己的孩子抱希望,多關心關心你的孩子。

老師實際上是委婉的告訴你,你的孩子你該管管啦,該揍,得揍了!


我是松高尋鶴,從事教育多年,同時我也是一名家長,希望能得到您的關注,讓我們一起談談教育的話題,一起將孩子培養成才!


松高尋鶴


教育界本沒有謊言,但是,無論是政府的讚美之詞、大眾的評價之語、業內的教育理念,經過專家的解析、媒體的烹炒、吃瓜群眾的咀嚼,就都成了謊言。

1..來自於政府的言論

《未成年人保護法》本是為保障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保護性法規,它的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專家們把所謂“隱私權”無限放大,孩子的學習成績,班級排名,乃至於默寫小測的成績都成了隱私,於是,考試成績成了老師的燙手山芋,不告訴家長吧,家長有知情權,告訴家長吧,一個不小心,就傷害了學生的“玻璃心”,就會與家長投訴“幸福相遇”。再比如“未成年人的學習教育權利”,學生違紀違規,一旦老師做出停課處理,就立刻會遭到圍攻,譴責其剝奪了 學生的被教育權利,其實這是兩碼事,違紀違規必須要給予紀律處分,這也是為了優化教育環境,更好的保障學生的學習,但是,在專家、媒體的烹炒下,《未成年保護法》成了剝奪教師懲戒違紀學生權利的利器。失去了“戒尺的”老師們也就只能“跪著”教書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成了教育界最大的謊言。

2.來自於大眾的言論

“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現在看來就是笑話。老師們的職業榮譽感早已蕩然無存,教師早已被貼上了“上課不講重點,課下補習講重點”的標籤,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拉倒吧,老師現在只敢教書不敢育人已經是教育常態。能保住自己的“靈魂”就不錯了,還敢奢談塑造別人的靈魂?想多了吧您!一個不小心,學生、家長都會讓你“靈魂出竅”的。

“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道德綁架的最好藉口,說白了,教師就應當奉獻,講待遇、提工資,明顯沒有師德嘛!

3.來自專家的言論

“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原本是前輩幼兒教育家在課堂之上教育那些師範生(未來的幼兒教師們)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課堂鼓勵用語,現在專家挖掘出來後如獲至寶,儼然成了評價老師教育教學能力的不二法寶,一時間甚囂塵上,校長們、家長們、吃瓜群眾們,個個義正言辭,言出有據,老師們則集體淪陷,陷入無底深淵,因為無論你怎麼教,總會有學困生存在。

套用一下魯迅先生的名言,教育界本沒有謊言,烹炒的人多了,就都成了謊言。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教育界最大的謊言!

三點遺害:

一,家長中槍:為了望子成龍不為人後,成了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的幫兇,成為教師課外輔導創收的“錢袋”。別家孩子擁有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待遇,他的孩子決不能沒有,攀比之風蔓延,對經濟不濟的家庭,家長內心苦不堪言。

二、孩子不幸:淪為天生的學奴,從幼兒開始就成為填鴨式灌輸教育的受體,淪為關在學校、鎖在家庭的學奴,成為死記硬背啃書做作業的機器,沒有任何自由想象的空間。

三,學校、教師地位被無限抬高,個別老師成了“老爺”,可以隨意擺佈學生家長,可以無節制增加學生負擔。令家長惹不起,又被迫迎合,躲不開。

人的一生是馬拉松式競賽,贏在起跑線不是決定性因素,最後獲勝者往往是途中跑的不懈堅持和頑強超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客觀的誤導,是為教學界圖“一己之私”編造的最大謊言。


諶人


教育界最大的謊言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是一個極具誘惑性的偽命題。都多少家庭為了這句話,耗資無數,有多少孩子因為這句話從懂事起就背上沉重的負擔,開始在各種興趣班來回奔波。

這個謊言給幾乎所有的家長帶來的是無所適從的恐慌,以及盲目的追求所謂“儘早的,全面的”學習。

於是,無論懂不懂,先背它一百首唐詩,無論會不會用,先認它一千個漢字,無論理解不理解,先背會數學的所有口訣表。

看到有的孩子學鋼琴,心裡發慌,看到有的孩子學舞蹈,心裡發慌,看到有的孩子學美術,心裡發慌。

家長們為了這個本來子虛烏有的的“起跑線”,為了尋求“起跑線”前的安慰,傾其所有,奔波勞頓。不管孩子是否有興趣,有能力,有特質,盲目跟風,近乎瘋狂。

實際上,人生是馬拉松,起點不重要,能堅持跑完才重要。

對孩子的教育,家長要保持的是一個清醒的頭腦。

“因材施教”這是孔老夫子在兩千多年前都知道的規律,為什麼到了今天都給哄到一個起跑線上去了?

千萬別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起跑線上糾結太多,之後會輸在終點的。

人生的馬拉松,起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韌勁,還有自身的實力。

人生更多的時間是突破自我,而不是“一聲令下,你追我趕”。


步武堂


教育界有很多傳播甚廣的口號、理念,有的甚至由一些教育名家提出,但這些口號、理念太過絕對,也沒有考慮具體適用的環境,結果在現實中產生很大的誤導作用,需要對這些口號、理念正本清源。

在我看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屬於此類。

這句話的本意可能是強調因材施教,以及教師的重要性。但是,這混淆了教師責任,也是製造當前家校矛盾、衝突,教師職業倦怠感的原因之一。

其一,偏面強調教師的絕對作用,忽視學生個體的問題。這帶來的問題是,把學生學不好的責任,全乎推給教師,增加教師的壓力,也加劇家校矛盾——在家長看來,孩子學不好的的責任都在教師,而不是從孩子自身以及家長自身身上找原因(能力、態度、習慣等)。有的家長不直面孩子的問題,以為給孩子找一個好學校、好老師(體制內滿足不了,就找培訓機構),就把問題解決了。 教師的重要性當然不可否認,但將其上升到絕對地位,就異化了。教學相長,在學習成才過程中,家庭教育、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其二,這把教育問題都推給教師,然而,很多教育問題是教育管理和評價體系的問題。比如,對學生因材施教,教師願不願意?可以說,大部分教師是願意的。可是,現實的評價制度允許嗎?在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之下,學生被納入一個評價標準之下評價,這必然把學生“一刀切”排出高低,“優劣”。而只要把學生分出優劣,就難以實現教“好”每一個學生的目標。 為此,必須對“好”有新的定義。

現在的“好”,就是學習成績好,學習成績之外,學生的個性、興趣、人格和身心健康,評價體系關注並不多。教育由此變為競技教育,在競技教育之中,如何要求教師“教好”每一位學生?而且,正是教育競技化,才出現了“不要輸在起跑線”、“提高一分、幹掉千人”之類的口號。只有改革評價體系,才能給教師因材施教的環境。我國對教師的師德要求中,有一條為必須推進素質教育,可是,當整體基礎教育就是應試教育時,把落實素質教育的責任教給教師,這讓教師怎麼能做到?

在新的時期,管理評價教師,需要基於教師職業屬性,明確教師的職責;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需要從政府管理、評價體系上找教育問題的根源,要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各司其職。簡單地用某一句口號要求教師,把教育問題都歸結到教師身上,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令教育生態惡化。


熊丙奇看教育


教育界最大的謊言是哪一句?


教育界,其實有些謊言也不是謊言,只是有些用了文學修辭法的話而已,是文學筆法,是形象的話,是描述的話,非客觀的話,非科學的話,被一些人拿著棒槌當了針,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斷章取義,被一些人拿著雞毛當令箭。如此而已。這些常見的話有:


1、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魏書生說:你最光輝,那誰誰誰第幾光輝?別神化教師,別鬼化教師,只要人化就行。


2、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忽視了主觀因素,把客觀當一切。往上推:沒有不會教的老師,只有不會管理的校長。沒有不會管理的校長,只有不稱職的局長。你還可以自己推下去。



3、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

理念沒錯,努力的方向而已,是一條永遠達不到的目標。在有些學校,僅僅是文字遊戲而已。


4、嚴師出高徒。

正在逐漸淪為謊言。被捆了手腳的老師,誰還敢“嚴”?不敢打,不敢罵,不敢批評,不敢說太多,小心謹慎,事事商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總之,還是那句話,這些謊言也不是謊言,只是有些用了文學修辭法的話而已,是文學筆法的話,不能當科學定理、公理、公式套用。


走過萬水千山2018


當下,教育界最大的謊言就是“老師課上不講,補課講”。許多人稱這是某個補課機構負責人散步的謠言,姑且不去追究其法律責任,但確實害人不淺。



時下,這一謊言成了教師不得不揹負的“黑鍋”,許多人,甚至一些地區的教育主管部門也深信不疑。教師就是吃良心飯,幹良心活的,不排除老師因為職稱不公,績效不平,一度抱怨過。但老師只要面對孩子,走上講臺,神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會油然而生。老師怎麼能“上課不講,補課講呢?”這純屬無稽之談,就是教育界一句最大的謊言。

如今,學校每年,每學期,每週,每天教學計劃有要求,課時有安排。課程標準規定了老師的教學任務,老師課上不講,既對不起良知又難以與孩子交代,更無法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學校對老師每天教學工作都有日常考核評價,並且與老師績效工資和職稱評定及年終評優、評先緊密掛鉤。老師就是為了切身利益,也不會課上不講,而等著補課講,何況教師有償補課是一條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現今,我們不排除個別教師確實作出一些背離職業操守的不良行為,也讓整個教師群體蒙羞。但絕大多數老師勤於奉獻,勇於探索,敢於擔當,不辱使命,不負眾望。教育振興大業教師是關鍵,我們沒有必要質疑教師,相信教師一定不會作出“課上不講,補課講”,這樣有悖師德的行為的。


俺油菜


“尊師重教”初心是好的,實際是謊言。

當今社會,教師被尊重了嗎?教育被重視了嗎?

首先是待遇:年輕教師工資自己都顧不住自己的日常生活。再加上,教師工作是不管吃不管住的情況下兩千多塊錢的。老教師工作一輩子連一套房都買不起的比比皆是。

再者學生家長可以隨便欺負到學校,指責羞辱教師。學生永遠是對的,教師每天都如履薄冰,生怕有家長鬧到學校。對學生的錯誤,不敢說,不敢罰。

其次,教師晉級堅持是比走完一個二萬五千里長徵都難。處處設卡,限額。有的教師拼上二三年的工資,搭進去為的是一個正常晉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