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明白「狂苗事件」的3個問題

長春長生狂苗數據造假和白百破疫苗不合格事件,捲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社會輿論漩渦。

目前,廣大疫苗的使用者及其家庭,已然因擔憂健康受損而產生了嚴重的焦慮;國產疫苗的整體質量水準,也再次遭遇了市場及社會公眾的信任危機;更為嚴重的是,因為對“問題疫苗”的監管和後續事件的處理,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公信力,由此遭受了嚴峻的質疑和考驗。

鑑於此,作為此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涉事疫苗生產的廠家“必須給全國人民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而首要的,就是主動配合監管部門的調查,自覺承擔由此帶來的法律後果。

尤其是,由於疫苗生產企業對行業監管規則的漠視,想當然地隨意更改生產工藝;並且在生產工藝發生重大變更而不按照國家法律規定進行申報獲批的傲慢態度,導致社會公眾對國產疫苗、及其監管機制的嚴重不信任。

毫無疑問,涉事企業將被依法予以嚴懲不貸。

但是依法嚴懲涉事企業,僅是能讓社會公眾出了一口惡氣。

令社會民眾、特別是家有兒童注射了問題疫苗的家長普遍揪心的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注射到孩子身體裡的疫苗,現在該如何面對,又該怎麼解決?

這個問題,顯然不應該由涉事企業來回答;即便,涉事企業從疫苗的成分構成、產生的功效及可能的副作用等,或能比較專業地回答這個問題。但問題的焦點卻是,涉事企業現在的任何發聲,都難得到焦慮加劇的公眾的信任。

因此,從緩解公眾焦慮、降低社會情緒整體壓力角度出發,此時宜有兩個層面的解釋回答:

一是狂苗之“假”、究竟假到了什麼程度?

是輿論普遍擔憂的所有成分都是假的,意即疫苗完全沒有免疫效果,還是在原料中添加了某種增強效果的成分,對原本的有效成分缺斤少兩降低成本?

這裡需要監管部門經過詳細調查之後,才能給出各種“假”的細節回答。

二是這種“假”狂苗,注射進孩子身體可能造成什麼影響,尤其是有無實質性的傷害後果?以及該如何針對性地彌補?

這需要專業權威的科研機構,作出客觀公允、而且負責的嚴肅評估;科學的回答有助緩解民眾恐慌,擠壓謠言的傳播空間。

國家領導人批示:“必須給全國人民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國務院立即派出調查組:“對所有疫苗生產、銷售等全流程全鏈條進行徹查。”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疫苗批簽發上市數據顯示,2014—2018年長生狂苗供應量佔全國10%—25%,因長生狂苗涉“假”而對全國所有疫苗進行徹查,可見國家對此事的高度嚴謹重視。

國家藥監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抽檢疫苗944批次,合格率達到99.6%……換句話說,國產疫苗絕大多數合格安全,社會公眾大可不必因為長生一家出了問題,而因噎廢食談“苗”色變、不給孩子注射必要的疫苗。

而相比長生狂苗事件被搞得沸沸揚揚,進口疫苗的出事情況卻鮮被知曉。

2017年底,巴斯德公司進口的五聯疫苗,有8批次不合格未準上市;然而,誰也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所有進口疫苗的質量安全——正如長生狂苗出了問題,該關則關、該罰則罰,依法嚴懲不貸是必然的;但是誰也沒必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整體否定國產疫苗安全、質疑國家對疫苗安全監管水平。

總而言之,在如何依法處理狂苗事件當事企業、如何科學應對孩子們已經注射的涉“假”疫苗、如何客觀評價國產疫苗質量安全及監管水平等三個問題上,儘可能冷靜辯證地弄個明明白白,或已同樣成為某種當務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