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臨死前爲什麼要發下三樁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盛世打雜


若說西方有莎士比亞的悲劇,那中國有關漢卿的《竇娥冤》。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評價:“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

戲劇中最具震撼力的悲劇,悲劇中最大快人心,善惡終報的正劇。

被父所棄,寄人籬下為童養媳,夫亡成寡,與婆婆相依為命,被惡棍陷害,被判斬刑,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一個弱女子身上,然弱女子敢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臨死立下三樁誓願。

1 血濺白練

“要一領淨席,又要丈二白練,掛在旗槍上,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粘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唱詞)

取自萇弘化碧,望帝啼血典故:

萇弘化碧:東周周敬王時,忠臣萇弘被殺,蜀人藏其血,三年,血化為碧玉。《莊子 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

望帝啼鵑:相傳戰國時蜀王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悽切,泣血。李商隱《錦瑟》:“望帝春心託杜鵑。”

一樁誓願“讓四下裡都瞧見”,讓周圍人遠遠看見,明白其蒙冤受屈,無辜慘死。

2 六月飛雪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屍首。”(唱詞)

取自鄒衍六月飛霜的典故:

六月飛霜:戰國時,鄒衍忠於燕惠王,卻被陷害入獄。鄒衍在獄中仰天大哭,時正炎夏,卻忽然降霜。

二樁誓願“遮掩屍首”,漫天飛雪,保清白之軀。

白色的絹與雪,浸染紅色的鮮血,是純潔與純淨,是刺眼而悲壯,是無聲的憤怒與反抗。

3 亢旱三年

“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後,著這楚州亢旱三年!”(唱詞)

取自東海孝婦的民間傳說:

孝婦早亡夫,又無子,贍養婆婆盡孝。婆婆因不想拖累,上吊自縊。而孝婦卻由此入獄,屈打成招,被太守殺死。孝婦被斬時,許下三宗願,如系冤殺,血將倒流、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關漢卿借用了一下。

最後一樁懲治“官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是竇娥最有力的反抗,沉冤昭雪,懲兇鋤奸。對惡棍汙吏的懲罰,以大旱三年的方式,連累無辜百姓,是創作者的歷史侷限性。

從示冤到懲兇,是勞動人民有冤無處申,藉助上天懲惡揚善的美好願望的反映,浪漫主義的一種手法罷了。雖當不得真,卻是老百姓最質樸最善良的表達,最能打動人心的審美。


一綠浮芳


竇娥的冤屈在於那個黑暗的封建社會,被人欺辱,上天無路,下地無門。最後還落得個悽慘結局,她的冤屈,確實聞者悲痛。

行刑前,她怒喊:天,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地,你不分好歹枉為地。隨後發下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血濺白練是對自己被冤枉的最直接反抗,表示其靈魂不屈,死後也要抗爭。

六月飛雪,那場本不該出現的大雪,是竇娥的血,她要讓人們都記住這一刻。也是作者關漢卿會人們看戲心態的諷刺和控訴,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沾有竇娥的冤屈之血。

最後的大旱三年,則是會所有人的一種報復,是會整個社會的不滿和發洩,也是作者整個戲劇的高潮。




盛世打雜


竇娥臨死的時候曾經發下了三個大誓,血濺白綾三尺高,六月飛雪三伏天,三年大旱不下雨,顯我竇娥天大冤。

這是古代竇娥冤的主人公在臨死的時候發的三個誓,來證明自己的冤情。

事情是這樣的,竇娥是一個童養媳,丈夫早忘,和婆婆相依為命度日,村裡有個惡霸張驢兒父子要霸佔她婆媳,竇娥不從,張驢兒想用毒藥藥死婆婆,沒想到把自己的爹毒死了。於是就誣陷竇娥婆婆獨死的。竇娥不忍心婆婆被毒打,就認下了是自己毒死了公公。

但是,竇娥知道自己的冤屈,苦於沒有地方申冤,就發下了三個完全不可能的誓言其中一個是把白綾掛在三丈外,三尺高的地方,誓言說“劊子手用刀砍了竇娥的頭以後,竇娥的血不流到地上”。第二個誓言是“三伏天下大雪覆蓋竇娥的屍體,不要讓屍體暴露在空間”。第三個誓言是“從殺了竇娥以後,那個地方三年不下雨”來證明她自己的冤屈。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不是蒼天有眼,來顯示一下,誰能知道竇娥的冤情。如果是平常就能出現的事情又怎麼能顯示冤情。只有在完全不可能的情況出現,才能說明冤情。

總的來說,故事就是故事,如果這三個誓不能實現,怎麼會說明主人公的天大冤情。其實這是古代用來教育人不要做壞事的一個方法。


初來乍到197180235


竇娥冤是關漢卿筆下對當時社會黑暗統治的縮影。

竇娥有冤無處伸,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她的冤屈沒有人能理解,她才發下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血濺白練,是表明她是清白的,但她要立志與黑暗的統治抗爭,用自己的鮮血來洗清冤屈。作為平民百姓,抗不過官,鬥不過勢。她只能求天來證實她的清白,蒼天有靈六月飄雪,天理不容冤,果然六月飛雪。她知道自己的冤屈,所有人都不理解,沒有人為她喊冤,她恨透了社會腐敗,百姓的迂腐。也是作者關漢卿對黑暗統治無言抗爭:大旱三年。

大旱三年,導制天下蒼生流離失所。因個人屈冤,換來廣大百姓的災難,意義上講作者這種寫法欠妥。




盛夏的夕陽95207071


竇娥冤是古代非常出名的一處戲劇,反應了那個時代的黑暗和老百姓的痛苦不堪又無處申訴,最後只能被冤殺,臨死前賭咒發誓最後被沉冤昭雪的故事。

現代人很難理解為什麼竇娥死之前要賭咒六月飛雪和三年大旱呢?

這就跟古代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有關係了,古代董仲舒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人感應的學說,也就說人做的某些事情,上天是會有反應的。通常是人間一片祥和,上天就會降下祥瑞,人家有失德或者有奸臣作亂,老天就會降下災禍,通常是大雨,大旱,地震,掃把星出現等異象。這些現在看來都是自然現象,但古人可是很堅定的確信,是人做了什麼不好的事上天才會降下災禍。


所以竇娥死之前說的這些話,最後都應驗了,三年大旱在古人看來肯定是有冤情,六月飛雪天象有變說明仁德不修,正是因為這些變故,最後才有官員注意到這起冤案,竇娥才得以沉冤昭雪。

這就是為什麼竇娥死之前要說這些話的原因。


昭烈名臣


相信現在不少人受到委屈之後,下意識都會說自己比竇娥還要冤,或者是說自己跳進黃河都洗不清,《竇娥冤》 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該劇大概內容是竇娥自幼母親死亡,他的父親為了進京趕考,把她賣給蔡婆婆家做童養媳,不幸的是,竇娥做了兩年的童養媳,丈夫便病死,只剩下她和婆婆相依為命。

在當地有個叫張驢兒的地痞,此人逼蔡婆婆嫁給自己的父親,他逼竇娥嫁給自己,竇娥堅決的拒絕了這個要求,於是張驢兒懷恨在心,他在竇娥做給婆婆的飯裡下藥,有趣的是,這碗飯被張驢兒的父親吃了個精光,張驢兒父親當場死亡。

這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張驢兒狀告竇娥謀殺自己的父親,由於當地縣令被買通,竇娥在經過一番嚴刑拷打之後定了罪,最後在竇娥上刑場的時候,她感到自己沒有地方可以洗清冤屈,於是對天起誓,自己死後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竇娥被砍頭之後,鮮血全部濺在白練之上,天空下起鵝毛大雪,當時的人們都暗自稱,接下來當地果然是大旱三年,前兩個毒誓是在向人們展示自己的冤屈,可是竇娥為什麼要發毒誓大旱三年呢?要知道大旱三年苦的可是百姓。

其實原因很簡單,竇娥在當時受到的冤屈,所有百姓都非常清楚,可是沒有一個人肯站出來幫她說一句話,周圍人的冷漠令竇娥感到了人們的無情。三年大旱顆粒無收,百姓會被逼到極點,這個時候民怨沸天,人們會想起來這都是因為官員害死竇娥才造成的現在這個局面,人們會逼著朝廷為竇娥洗清冤屈,同時也是在警醒封建統治者。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竇娥的冤屈固然是在於官,但是竇娥對於周遭百姓對她的冷漠和無視也是有一定的憤怒和不甘。她不理解為什麼周圍的人乃至整個縣的人沒人能夠哪怕幫她說一句話。最後行刑前圍觀的人們徹底擊潰了她。她無奈,她無助,她含冤而死。所以她只能將這冤屈歸結於這天地間萬物的冷漠。所以在那個時候,她,也就沒有了憐憫之心。所以才會發下三樁毒誓


鯊魚不咬人


如何才能沉冤昭雪?

在這樣一個黑暗的封建社會中,官官相護,竇娥父親怨死,竇娥冤死。如何才能讓統治者知道冤情?其中一誓言“抗旱三年”,古代君王高高在上不通下聽,但是抗旱三年作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必然會被統治者知道的,這樣則有機會洗刷冤屈。

他的三莊誓言看起來那麼不可思議,結果都實現了,足以說明竇娥的冤屈有多深。




歷史文化自然奇觀


誠如他人認為的那樣,“血濺三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表現了竇娥面對貪官,惡棍的不屈,怨恨,和不公的懲處對抗。竇娥冤是冤,不過三年的大旱引起了朝庭的注意,於是冤得以昭雪。誠所謂“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時辰一到統統報銷。”在關漢卿的這部戲劇裡張驢兒父子代表了地方上的黑惡勢力,縣官代表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只認錢不認理不管民間疾苦的昏官。難道這種事兒僅僅在關漢卿的劇本里嗎?不是!朝朝代代都有!要不怎麼有黃剿的“殺盡不平方太平”,“林沖雪夜上梁山”,明朝崇禎末年的“吃他的娘,喝他的娘沒吃沒喝找闖王”?要知道革命戰爭年代為什麼那麼多人生生死死跟著共產黨鬧革命?除了“竇娥冤”外主要是共產黨為人民著想,大公無私。試問誰不願意。


野火燒不盡73823000


竇娥冤是關漢卿所創的一齣戲劇,反映了對封建社會的憤怒。

竇娥之所以發下三樁毒誓,將對官吏的憤怒報應在無辜老百姓身上,從深處分析,其實也包含了她對父親、婆婆、以及鄰居百姓的失望和憤怒,她從小被賣為童養媳,父親為自己趕考賣了女兒,她沒有父愛; 她為婆婆承擔也沒得到婆婆的憐憫,周圍百姓也沒有為她申冤做證,體現她從小未感受到愛和關懷,因此對百姓也不再付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