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變孩子,請先審視自我

想改變孩子,請先審視自我

文 / 涼爽

榮格曾說過,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首先要審視自我,看看是否可以更好地改變自己。

很多父母會因為孩子不愛說話、脾氣暴躁、頂撞父母、厭學、專注力差等問題求助心理諮詢師,他們只是想利用心理諮詢來解決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卻忽略了父母自身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想改變孩子,請先審視自我

想改變孩子,請先審視自我

孩子的改變,需要父母先作改變和配合

在心理諮詢的親子教育諮詢中,最常見的現狀就是母親才是家庭裡的一家之主,管理所有的大權,咄咄逼人,而父親的角色、地位和作用被忽視。孩子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愛說話、挑食、自私任性、暴力、不講道理、沒禮貌,孩子不受父母管教,母親控制孩子,父親無力教育孩子。

孩子與父母生活將會長達十幾年,甚至更長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在孩子早年心理發展中,我們經常聽到這些聲音:“母親決定成人,父親決定成材”、“孩子是父母的縮小版”、“孩子身上的問題是父母的投射”……這些話都是有一定的根據的。

母親的性格因素、孩子與母親關係的親密程度和優質程度,幾乎決定了孩子是何種依戀型人格,影響到孩子的未來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快樂感和成長動力。而父親的角色作用是建立勇氣和堅毅,父親是孩子成長方向和自我認同的重要引路人。

母親嚴厲父親寬容,或者母親慈祥父親嚴格都不是最優的家庭模式。

父母需要維持一個平衡而穩定的關係,而不是一方嚴厲又強勢,一方寬容又順從,孩子會把一個關係“傾斜”的家庭當做是一個正常的家庭,學習成為一個脾氣暴躁或者唯唯諾諾的人,還可能會變成與同性父母一方性格截然相反的人。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這樣說過。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習慣的確能夠改變和決定人的一生。在育兒諮詢中,改變孩子的品行要從改變父母開始。如果父母本身不願意配合諮詢師,在自身行為、認知以及育兒策略等方面不做出改善的話,那心理諮詢師也無計可施了。

想改變孩子,請先審視自我

想改變孩子,請先審視自我

孩子挑食,還不是因為你去市場只買自己喜歡吃的菜;

一個喜歡指責和抱怨的孩子,父母最喜愛批評和挑剔別人;

孩子做作業不認真,成績不好,找一找自己的畢業證書,是211、985嗎;

孩子不禮貌,父母有沒有“粗”口成章的壞習慣?

別以為孩子的問題只是孩子自身的,與大人無關。也別說什麼“我被爸爸媽媽從小打到大/我爸爸媽媽不管我,我不也是這麼走過來了嗎?我的孩子一樣可以健康長大……”

孩子的壞習慣,很大可能是父母引起的,孩子的品行與家庭密切相關。我們常常對孩子行為表現感到不滿,事實上是對自己感到不滿。

即使有些家長已經理解到孩子各種問題的根源在父母身上,“我知道這個行為是錯誤的,正因為我在這個壞習慣上栽了不少的跟頭,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跟我一樣走彎路!這麼多年了我也一直沿襲這個行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的孩子不同,他們還小,容易改變,可以變好”……

他們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去寬容自己、原諒自己,但卻要求孩子做出改變,這是不公平,也是無效的。

父母對孩子有諸多的要求和期望,並不意味著就是真正愛孩子。要求和期望的潛意識是恐懼,父母恐懼孩子將來一事無成,更深層次是害怕孩子碌碌無為無法贍養老年的自己。唯有強迫孩子儘量優秀才能彌補父母缺失的安全感。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家長自己先做到做好才有有說服力,才能正確引導孩子,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教育孩子,也是自省。對於有成長自省和覺悟的家長來說,教育孩子是自己中年時期的重要目標,自我教育更是終極目標。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再差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從孩子能獨立行動開始,他們就極力在努力探索這個世界,他們一切行動背後最根本的目的都想獲得自主感,完成個體的自由和獨立。每一個叛逆期,是對父母的挑戰,更是一次升級,蛻變。

想改變孩子,請先審視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