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冬棗瘡痂病的症狀表現及防治方法

沾化冬棗是熱銷的水果,在我國多個地區有種,據小編了解在種植過程中,最讓人頭疼的是發生細菌性瘡痂病,此病害危害大,防治不及時會嚴重的影響產量,所以小編今天就整理了關於沾化冬棗瘡痂病的症狀表現及防治方 法。各位不要錯過喲。

淺談冬棗瘡痂病的症狀表現及防治方法

1 病原

經鑑定,棗細菌性瘡痂病病原菌有3種類型:第1種為野油菜黃單胞桿菌,又名甘藍黑腐病菌,主要為害棗吊;第2種為洋蔥假單胞桿菌,主要引起冬棗嫩梢焦枯病;第3種為假單胞桿菌,主要引起冬棗葉枯病。這幾種病原物在 症狀表現上有一定的差異,但危害卻是基本相同的。

2 症狀

2.1 棗吊發病症狀

發病時間在5—6月,主要症狀為棗吊出現縱向裂痕,大量落葉。發病初期,在棗吊會開裂,出現菌膿,呈一條狀裂痕,削弱樹勢。發病後期,棗吊則出現斷裂,花蕾脫落。發生嚴重時花蕾減少,坐果率低,導致坐不住棗果。後期則棗吊乾枯,棗吊上坐住的果實逐漸皺縮脫落。

淺談冬棗瘡痂病的症狀表現及防治方法

2.2 棗頭髮病症狀

病害發生後常使棗頭彎曲,對樹體發育影響大。發病後期,樹體的發病部位形成乾裂的疤痕。

2.3 葉片發病症狀

棗葉發病一般從6月開始。初侵染時葉脈出現淺褐色病變,嚴重後變為褐色或黑色,伴有菌膿的溢出。隨著瘡痂病的不斷侵 染蔓延,葉脈壞死,葉面開始出現水漬狀,大量脫落,所以人們叫它“緣枯病”。

3 發病規律

此病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新的病害,目前越冬及發病的某些原因不詳。可根據發病時間及侵染特點,認為引起發病的侵染點與刺吸式害蟲(如盲蝽、灰飛蝨、薊馬等)及前期雨量多少關係密切。據觀察,冬棗發芽至幼果期(5月 下旬至6月中旬)雨水偏多,土壤含水量過高,易造成本病流行。

4 防治對策

根據棗細菌性瘡痂病的侵染特點和發生規律,要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掌握有利時機,以狠抓盲蝽等刺吸式口器害蟲的防治為重點,做好棗細菌性瘡痂病的防治工作。

淺談冬棗瘡痂病的症狀表現及防治方法

4.1 農業措施

(1)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有機肥和生物菌肥使用量,尤其是花前肥要杜絕大量施用氮肥,進一步協調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係,努力創造不利於病害發生的條件。

(2)注意適時澆水。花前澆水不僅可以滿足冬棗的坐果需要,還能降低花期病害的侵染程度,降低花期和幼果期發病高峰期的土壤溼度,減少病原菌侵入與蔓延。

4.2 化學防治措施

發芽前,做好越冬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壓低蟲源基數:發芽前(3月中下旬)對樹體噴布3~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8%寧南黴素水劑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700倍液1次。

4月上中旬選用48%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倍液噴霧,防治早春盲蝽、金毛蟲、薊馬等害蟲。間隔5~7天噴1次藥,連噴3 ~4次。

山西運城沾化冬棗細菌性瘡痂病的發生與防治

幼果期是棗細菌性瘡痂病的發病高峰,在此期間可選用72%農用鏈黴素可溼性粉劑3000~4000倍液或4%春雷黴素可溼性粉劑800倍液+60%百泰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或用8%寧南黴素水劑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700倍 液進行噴霧,間隔10天噴1次,連噴2次。

沾化冬棗種植對環境有一定的要求,其山東是此水果的主產區,而且在南方市場價格昂貴,有非常好的種植前景,以上是關於沾化冬棗瘡痂病的防治技巧,各位種植戶記得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