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味兒!

奈曼味兒

通遼市奈曼旗地處華北與東北臨界點,在燕山遼水之間孕育著八千年從未間斷的人文積澱,是一方有著鮮明特點的水土。

奈曼旗南部山區

奈曼味兒!

現在,如果有一群通遼朋友聚會,大家總會很快地指出其中的哪一位:“你是奈曼的”。因為大家會從這個朋友或是言談上或是交流方式上,亦或是其他說不清楚的信息上認出了“奈曼味兒”。 這個“奈曼味兒”究竟是啥?誰也說不清,但是做為土生土長而又走遍了祖國南北的通遼奈曼人,我能明顯從幾個側面感受奈曼味道。

說起奈曼味道,最明顯的就是一口標準的奈曼老土話。

奈曼話,是一種獨特的口音和方言。口音和方言,是一方文化的根基,也是一方文化傳承最核心、最穩定、最不容易流失的部分,正是所謂的“口口相傳”“方得真諦”。奈曼人說話,總會帶有一種獨特的韻味,這種味道沒法具體描述,人們就用“土”字來形容,這種“老土”味兒,猶如吃了多年的老壇醬,總有一種“醬味”,喝了多年的老燒酒,總有一種“糟味”,已經滲透在奈曼的舉止言行。有人說奈曼話是“土胡魯滿蒙”語,即土著民+胡語音+山東語音+滿語音+蒙古語音相互融合而成,其實要想把奈曼口音特點說清楚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但是,你只要來過奈曼,就會記憶深刻。

記得在一個編輯部裡發生的笑談流傳至今:幾個編輯記者坐在一起討論通遼哪個地方的普通話更標準,這時,一旁看報的奈曼旗籍編輯發話了:“要說普通話,還是我(wǎng)們奈(nèi)曼的最標準(zhǔi)。”話音剛落,引發同事們鬨堂大笑。這個奈曼籍編輯就是遲鳳君,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他現在已經成了全國知名的作家。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出生成長在奈曼旗義隆永鎮的“網紅劉媽”,相信很多人看過“劉媽”的直播,她那令人捧腹的表演把地道的奈曼口音和奈曼方言演繹的淋漓盡致,說是演繹,其實這種語言現在奈曼旗民間仍然在廣泛使用。有人考證由於奈曼旗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東西際會蒙漢交融的族群人口來源特點,奈曼口音和方言中混雜了一定的東北方言和口音,也混雜了一定的山東、河北方言和口音,總體上介於東北話和華北話之間,但是,奈曼話又具有明顯區別於這些地方而自己獨特的語彙和音調。

牤牛河

奈曼味兒!

使用這種獨特語言的範圍並不大,其區域以奈曼旗牤牛河和叫來河流域為核心,西至敖漢旗,南至遼寧北票、喀左旗,北到老哈河、西遼河南岸,東至奈曼旗新鎮白音昌,在這樣一個大約方圓100公里的地帶發源。當地人有一口獨特的口語發音,與其它地方明顯不同。比如“肉”發音為“又”,“踩”叫“chǎi”,“日頭”發音叫“意頭”,“小米幹(gán)飯熬(nāo)豆角子”,等等;其中有許多有音無字的語言,明顯的如:“咱(záng)們(咱們)、扭們(你們)、怎麼(zǒng men、nǒng men)、這麼(zhòng men、zòng men)、我(wǎng)們、那麼(nòng men)、他(tāng)們”,等等;還有的可能是擬形、象聲、會意詞,只可意會不可以寫文字表達的,比如: “砢磣(象形,寒磣)”、 “莽撞點兒、莽實點兒(擬形,大一些)”、“老呔兒(擬聲,河北樂亭一帶人)”“嘎拉圈子”“呼搭(象聲,一側固定另一側是活動)巾子” “嘎(gá)吱、嘎(gá)喳(象聲,鍋粑)”,“起燈兒(會意,取火用具火鐮火石)、洋起燈兒(會意,洋人泊來取火具火柴、洋火兒)”、“哨一會兒(會意,幾個人互損一會兒)”等等;再如,“你起(qǐe)這(zhei)嘎達”,不識字的農民說這話時的語意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離這裡遠點”“起(qǐe)”究竟用哪個字對應,不好探求。更有意思的是,奈曼話中一些語彙在當地蒙古漢兩種語言中音意均通用,如“嚼口jiáo kou嚼克jiáo ke(會意,指的是用來拌炒米或蘸糕點吃的一種奶製品)”、“博勒登蓋(指膝蓋)”、“直不道(不知道)”、“鬧包坦(得病了)”、“孬膚(發炎)”、“扎固(治療)”“正經八板兒(諧音會意,地道的意思,因為本地是契丹八部形成地,奈曼也是蒙古八的意思,皆由此來)”。

蒙漢結合的婚禮

奈曼味兒!

這就造成了奈曼旗蒙古話的特別現象,就是很多語彙是蒙漢混雜使用的,這些話語,語音相近、語音相同,蒙古和漢族人都能聽懂,也就是說,奈曼蒙古語也有著明顯的“奈曼味兒”,這與當地流傳的《老八板》《鴛鴦酷》《碧岱來瑪》契丹樂曲極為相似。

奈曼是契丹音樂的發源地之一

奈曼味兒!

上述這些語言是奈曼話的本質特徵,也是“奈曼味兒”的主要成份,它非胡非漢,非東北、非河北,好像是一種單獨的語種。語言學界有一個共識,就是一個地區的方言中象聲、象形、會意那部分語彙,是這個地方本土最原始的語言,記載著這個地方的土著文化基因。因此,奈曼話中的“土味兒”是奈曼地區的土著語言,可能正是紅山文化時期的先民乃至後來的東胡鮮卑契丹蒙滿文化的基因遺留。這種“老土”話是奈曼當地土著文化的活化石,甚至可稱“紅山遺韻”。

說起奈曼味道,最濃厚的就是一罈陳封多年的奈曼老壇醬。

來過奈曼的朋友們大都品嚐過風味獨特的奈曼美食,嘗過奈曼美食的人無不流連忘返,奈曼美食確實容易“上癮”。

羊蠍子

奈曼味兒!

想想從奈曼走進北京的羊蠍子,孟家段沙湖的全魚宴,興隆莊的烀驢肉和驢肉蒸餃,各個農家小館鐵鍋燉沙地散逛雞、家常手把羊肉、蕎麵羊血腸、蕎麵血腸殺豬菜,總會有一樣能讓你盡滿足口腹之慾,欲罷不能,且不說這些大餐大菜,就是區區的奈曼小米乾飯菜包、奈曼撥麵條這樣的小吃,又是讓多少奈曼遊子、賓朋牽掛和回味呀!這些美食讓每天享用它們的奈曼人深深地浸染了濃濃的奈曼味道,讓光顧奈曼品嚐它們的外地人深深地記住了濃濃的奈曼味道,讓出遊外地的奈曼人深深地眷戀著濃濃的奈曼味道。在呼市有兩個餐館,一個做蒙古餐的叫奈曼食府,另一個做家常菜的叫奈曼人家,這兩家都是火到每天爆棚,我每次去呼市都必到這兩個地方。

撥蕎麵條

奈曼味兒!

然而,細細地考究,這些美食之所以誘人,究竟是什麼導致它的獨特和醉人呢?我認為奈曼美食的誘人之處就在於它的純、鹹、醇、釅。純是就食材來說的,這些食材都之取於當地最自然、道地、純真、綠色的農畜產品;而鹹、醇、釅都與當地的一種烹飪習慣和佐料有關,那就是無論是家常便飯還是擺席待客,無論是煎炒烹燉還是拌醮醃包,奈曼人烹飪都離不開用一種重要的佐料——鹹鹹的奈曼老壇醬。奈曼人有句俗語,對奈曼壇醬的喜愛表達的淋漓盡致:餐桌上寧可十日無肉,不可一餐無醬;寧舍肉丸子,不捨醬盤子。就連發端於錫林草原的清水手把肉來到奈曼後,也變成了醬燉手把肉,可以說,沒有奈曼旗壇醬參與佐料的餐飲食品,就不是地道的奈曼旗餐飲。“二月(農曆)不下醬,騾子要上炕”、“三月炒豆,六月下醬” 、“三月豆香飄滿街,六月醬香傳戶裡”,是奈曼千百年來流傳的民諺,也是奈曼人家衡量勤儉持家和炊事水平的標準。

所以還有人戲稱,奈曼口音是吃壇醬和紅鹹菜疙瘩呴出來的。紅鹹菜疙瘩也是將芥菜頭直接放入醬罈子裡醃漬出來的。

奈曼人家傳方法制作壇醬工序繁瑣、方法獨特,是一種工藝古老而複雜的厭氧發酵食品。據考證,壇醬也是源於紅山文化區域範圍內的獨特產物,其工藝流程和口味上都不同於現在全國各地的大醬,其中最主要的是至少經歷低溫、高溫、常溫三次以上不同方式的發酵,而且在成醬可以食用以後,還要繼續進行緩慢的後發酵以產生醬香,因此奈曼壇醬類似陳醋和陳粬有越陳越香之說。奈曼壇醬的配方也很獨特,大豆、麥麩是兩大主料,食鹽是控制發酵和調味的重要配料,其它材料和製作程序則因不同家庭各自口傳身授而方法各異,因此有百家醬百家味的說法。

據考察,奈曼壇醬源自東胡,《欽定熱河志》記載:“戎菽又名胡豆,種出山戎,北土甚多。”《管子•內言》:“山戎有冬蔥(大蔥)、戎菽(豆類),今伐之,故其物布天下。”有專家認為,漢代開始以豆醬為主流的中國醬,就源自東胡壇醬;還很可能就是齊桓公北伐山戎,通過“老馬識途”走出奈曼寶古圖沙漠後,帶回去的戎菽等物種以及壇醬這種民間工藝。

日本有學者研究生物體的隨附菌群認為,同是一個菌種,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物體上,在同一種生物體的不同群落中,甚至是在同一個群落裡不同血緣的家庭的人身上和生活環境中,其特性是各不相同的,他們甚至認為每個人的不同脾氣稟性和喜怒哀樂都是由這個人自身隨附的菌群決定或干預的。

自幾千前紅山、戎、胡族群肇始,奈曼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就在醬耙子的一拉一搗中回味悠長,變的是奈曼百家的酵菌蘊出了醬香百味,不變的是這裡的酵母總能釀出濃釅醇厚的豆粬醬香,聞之醉人心脾,食之融入血液,這股醬香滲入奈曼人骨髓,日用而不覺,也許這就是奈曼味道。

說起奈曼味道,最深沉的應該是一股子包容堅忍克難求進的奈曼老土勁兒。

在一群通遼人當中很快能認出來誰奈曼人,不僅僅是因他口音“土”,還因為他的行為方式也帶著股“老土勁兒”。“奈曼人是通遼的猶太人”,這個坊間判斷或褒或貶或諧或趣,無法琢磨,不置可否,但直覺上感到這也恰好是奈曼人的奈曼味道。

奈曼人從不生分,包容豁達厚道淳樸。

奈曼旗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山川沙草上,經歷了紅山棲衍、幽戎共處、燕胡交融、鮮卑聚散、契丹沉浮、遼金爭霸、木華黎駐牧、乃蠻部封郡、借地養民、遼吉後方等重大歷史變遷,保留了中國最早的北方土著族群基因,融入了幾乎中國北方所有草原民族的血緣成分,匯聚了中原和北方各省遷徙過來家族姓氏,經過長期的融煉,形成了一家親的認同感和共同的性格。

奈曼味兒!

在奈曼旗無論蒙漢、無論外地人還是本地人、無論是陌生人還是老朋友,一句:“咱(zánɡ)們”出口,體現了包容、親切、誠信、淳樸、豪放的品德性格;相見就是好朋友,相識就是親兄弟,相知就是一家人,一盤子大蔥醮醬甚至一個紅鹹菜疙瘩(gāda)也能喝頓燒酒攀攀兄弟情,這就是奈曼人。

奈曼人從不認慫,困境求生逆境求進。

奈曼旗南山中沙北河川,兩山六沙二分田,幾乎微縮了中國除喀斯特、丹霞以外的所有地貌地形,有“一旗看全區,微縮內蒙古”之稱。這在今天發展全域旅遊來看是很好的資源,但在從前靠天吃飯和與惡劣條件鬥爭的漫長世紀裡可不是好事情。

今天的興隆沼林海

奈曼味兒!

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失敗的痛苦,不知道流乾了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不知道耗盡了幾代人心思氣力,奈曼旗硬生生在茫茫沙海上造出與賽罕壩相提並論的百萬畝興隆沼林海,硬生生在“窮棒子梁”上種出了可比哈密的二十萬畝沙地西瓜,硬生生在一座座沙丘上造起了可稱“復活樓蘭”的二十多平方公里現代化城鎮,硬生生在荒山禿嶺上種出了兩萬多畝可稱為“搖錢樹”的扁杏林。

怪柳林風光

奈曼味兒!

“西胡楊東胡柳”說的是奈曼的萬畝怪柳林;“南有觀瀾北有奈曼”說的是全國創作條件最好的奈曼版畫基地;“西有包頭東有奈曼”說的是與包頭城中草原和草原鋼城相同特點的奈曼城中沙地公園和百萬噸不鏽鋼產業園。

城中的生態公園

奈曼味兒!

從不服輸、堅忍圖強,不達目的不罷休,這就是奈曼人。

奈曼人從不張揚,圓融內斂崇德尚文。

無論同歷史上還是當代通遼人中衡量,乃至同內蒙古自治區各旗縣相比較,奈曼人從政當大官的人不多,但是科技文化人才輩出。單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3部《蒙古族歷史文化精品文庫》叢書來講,就有7部為奈曼人所著,其中包含了奈曼籍蒙古族軍旅作家巴根用漢文創作的長篇小說3部。現在從自治區各新聞單位和大學中隨便找上幾桌子編輯記者或教授聚個餐是件很輕鬆的事兒。

奈曼旗自然和社會兩大科學領域名人層出。當今代表有,出生成長於內蒙古的唯一一位中科院院士閆楚良,出生於奈曼旗白音昌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成為我國著名飛機結構可靠性專家,建立了飛機經濟壽命可靠性理論,為大幅提高我國飛機現役使用壽命和保障飛機飛行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閆楚良院士

奈曼味兒!

現任財政部副部長、國際稅收論壇副主席的史耀斌,最初從奈曼旗廣播事業局工人參加工作,通過不斷的進修學習,在會計、稅收、財政和宏觀、微觀經濟學理論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發表了數十篇(部)專著,組織實施了我國的企業所得稅“兩法合併”、增值稅轉型試點、取消農業稅特產稅、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一系列重大稅制改革和稅收政策調整工作。

塔塔統阿畫像

奈曼味兒!

古代乃蠻部先人塔塔統阿所創制的蒙古文字至今為蒙古族所通用;古今蒙古族十大科學家、蒙醫藥鼻祖佔布拉道爾吉的藥學鉅著《蒙藥正典》被譽為“蒙藥學的《本草綱目》”,其本人也被譽為“蒙古民族的李時珍”,其實他還是精通顯密的佛學大師;蒙古族現代著名社會活動家、思想家、教育家梁布和賀什格(梁玉嵐)則是蒙古民族新文化先驅,他受五四運動進步思想的影響,創辦“蒙文學會”,創刊了第一個蒙古文雜誌《丙寅》,創辦了通遼地區第一所中學“開魯國高”,為蒙古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蒙古族史學家、文學家、翻譯家、教育文化組織活動家戈瓦(道潤梯步),是內蒙古的蒙古史學科和蒙古文獻學科建設的奠基人之一。

佔布拉道爾吉

奈曼味兒!

說奈曼人圓融內斂,主要是平時多做少說,不願意出風頭,可奈曼人要說起話來,還真是連綿不斷、滔滔不絕。奈曼農民、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顧雙燕在兩會期間與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話,就三農問題侃侃而談,原定五分鐘卻一直問答如流半個小時;更出奇的是,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到奈曼旗視察旱情時與義隆永鎮的農民閆鳳華對話,又是一個淋漓盡致、透透徹徹,最後溫總理笑著說“原來你們奈曼旗的女同志個個都是顧雙燕。”

這些奈曼人或許從不同時代、不同側面、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奈曼人的特點,卻都帶出一種“奈曼勁兒”。

感受奈曼味道是個回味悠長的話題。而今,人們只知道南山有斷續殘垣,但不知道那就是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前身,人們只知道家中有壇老豆醬,但不知道那就是東胡老粬的延續,人們只知道這裡操著一口老土話,但不知道那也許是紅山先民的遺韻。

品味奈曼是個常品常新的感覺。出生成長於奈曼旗土城子鄉土城子村、自已戲稱“土帥”的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徐文海為他的家鄉土城子做了一首藏頭詩,前四句是這樣表達的,“土到極處大雅生,城因太久有盛名。子民勤善風水立,鄉接遼北蒙南情。”這詩裡面又包含著一種品味,也包含著一種品位。

而我現在的感覺則是,乃蠻不蠻,奈曼不慢,胸懷坦蕩、誠實守信、不畏艱難、開拓進取的奈曼人正在大步流星地實幹趕超、綠色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