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相互較量,普京的風頭已超過川普

美俄相互較量,普京的風頭已超過特朗普

邱 林

7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正式會晤。儘管雙方神交已久,並且也在不同外交場合有過多次接觸,但正式進行雙邊會晤還是首次,因此引來了全球鎂光燈的聚焦。

美國主流媒體對特朗普進行了強烈的抨擊,稱其“喪權辱國”“敗給了普京”,而他的隨身翻譯則更是以“他說了什麼我聽不懂”的直白語言表達對特朗普的不滿。這些都反映出“雙普會”沒有實現“雙贏”,至少在雙方關心的核心問題上,特朗普沒有說服普京妥協或者作出讓步。

眾所周知,美俄關係已經壞到不能再壞的地步,用相互敵視來形容雙方並不為過。特朗普剛上臺時,一些主流媒體憑著特朗普對普京個人幾句帶有好感的話,就一擁而上,炒出了一個“美俄聯手製華”的話題,後來皆灰溜溜再也不提了。

現在的特朗普,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美國優先”的政策上。他十分清醒,他獲取民意支持的基礎在哪裡?如果他在經濟領域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或是取得“建設性”的成果,讓支持他的選民看到實在,並且現實的好處利益,不要說是連任,恐怕第一屆總統任期沒幹完就被彈劾下臺了。

不得不甘拜下風的特朗普感覺實在是和普京虛耗不起,熬不去了,真正的明白了什麼是“光腳不怕穿鞋”的痛苦。所以,今年以來,特朗普搞了幾個大動作:發動針對中國、歐盟、日本、墨西哥等國的貿易戰;打破半島僵局,與朝鮮領導人進行美朝首腦會談;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由遷至耶路撒冷,引發巴勒斯坦加沙地帶殘酷的流血衝突。

特朗普的一系列舉動,遭到眾多國家,甚至是盟友的強烈反對。如在6月8日的G7峰會上,遭到盟友們的輪番”炮擊“。特朗普在向盟友增加關稅後,力爭在G7峰會,氣勢上壓倒其他不聽話的盟友。不過特朗普的如意算盤未能成功,盟友的怒火難以壓制,特朗普首次瞭解被”孤立“的感受。

反觀普京,他對這場西方對決充滿了興趣,看到了美歐雙方最後博弈的結果。普京在莫斯科直播連線中談到了美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普京表示,歐盟在貿易上一直對美國逆來順受,導致特朗對盟友的打壓更加肆無忌憚。特朗普制裁歐盟的理由簡單粗暴。歐盟的商品危害了美國本土的制裁業,需要增加關稅來彌補美國產業的損失。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佩服美國的戰略手段。特朗普不僅繼承了殖民主義者高超的“挖坑”技術,更是地緣政治的高手。在計劃撤出敘利亞的過程中,給土耳其和俄羅斯同時“挖好了坑”,即利用法國的加入來牽制住土耳其和俄羅斯。而自己卻從一個“參與者”,變成了一個調停者,不僅使自己擺託了在敘利亞的被動局面,還為自己爭取到了更大利益迴旋的空間。

相對而言,俄羅斯幾年前出兵敘利亞,現在已到了收官之時。俄羅斯出兵敘利亞最大的收穫就是,因為和土耳其關係的好轉,使俄羅斯擺脫了美國為首的北約的一系列地緣圍堵,和戰略打壓下的不利因素與困境,使俄羅斯擺脫了被圍堵在家門口窘迫被動的戰略局面。

縱觀現在的西方社會,幾乎很難找到一個敢於和普京叫板的政治人物。而在西方看來,這是極其危險的,但也無可奈何。普京的強勢,已經說明了一個問題,與其自己卑微的走出去,倒不如驕傲的站起來,讓那些藐視你的人,走過來拉著你的手大談友好。

這一點,在今年公佈的《福布斯》2017年全球最具權力人物排行榜就可見一斑。5月8日,《福布斯》公佈的全球最具權力人物排行榜,普京排名第二位,而特朗普排名第三。顯然,普京的風頭已超過特朗普。

一個國家領導人的領導力是成功政治的前提條件,創造歷史的政治家就是那些在決心解決重大問題時具有鐵一般意志的人。西方媒體也不得不承認,普京的性格鮮明,行為果敢,有著領導並改變國家的遠大理想,不過他個性化的言行也常常引發爭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