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獨立外交」是虛,唯美國馬首是瞻是實

安倍“獨立外交”是虛,唯美國馬首是瞻是實

邱 林

多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7月3日透露,在美國的干預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放棄了訪問伊朗計劃。

安倍原定於7月11日開始前往比利時、法國、沙特阿拉伯、埃及進行國事訪問,本來考慮在這段行程中加入對伊朗的訪問。但目前他不得不顧及退出伊朗核協議且對伊態度強硬的美國總統特朗普。

目前,如果日本無法就最近一攬子制裁與美國達成一致,那麼日本在許多方面將受到打擊。為響應美國不從伊朗採購石油的“禁令”,從5月份起,日本急劇減少了對伊朗石油的進口,並放棄石油領域的有利交易,其付出的代價可謂不小。這一切,都是為了展現出對美國的忠誠。

如此看來,日本一直沒有擺脫美國的控制。至今在日本仍有美國駐軍47000多人,美軍享有治外法權。與此同時,美國對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此次安倍被迫取消訪問伊朗,讓我們更加相信輿論場一直在爭論日本算不算美國的“半個殖民地”的說法。許多跡象表明,這一觀點是成立的,其理由至少有以下三點:

一是日本《憲法》由美國人制定。修改《憲法》必須得到美國默認;二是美國在日本擁有駐軍權。日本政府不得不依賴於駐日美軍進行對外軍事行動。日本對外軍事行動基本上取決於美國的意志。對外外交也基本聽命於美國;三是美國在日本利益擁有片面最惠國待遇,其駐日美軍擁有治外法權,不受日本法律任何約束。

日本85%的石油來自中東,伊朗曾是日本的第二大石油來源國。實現石油採購對象的多樣化,確保中長期穩定供貨,伊朗對日本來說十分重要。自2015年伊朗被解除經濟制裁以來,安倍計劃訪伊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伊朗方面也曾公開邀請安倍訪問,雖然“兩廂情願”,卻始終未能成行。

安倍曾幻想在美國和伊朗之間走中間路線,既不會令美國感到不快,也不刺激伊朗。然而,這樣高難度的外交動作是他無法實現的。由於日美同盟的存在,在重大問題上唯美國馬首是瞻是日本外交的基石。如果日本想在美國定下的大框架之外另起爐灶,那麼日本的外交也就走到頭了,鳩山由紀夫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

2009年民主黨鳩山內閣上臺之後,在外交路線上想改變自民黨執政奉行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外交政策,明確提出“向亞洲靠攏”的路線,立志要在日美之間尋找一種“對等的關係”。然而,經過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的一番博弈,鳩山的“對等外交”理念在美國以及來自國內政壇保守勢力的雙重壓力下甘拜下風,最終以引咎辭職來收場。

安倍有意通過謀求與“被美國加以警惕的”伊朗溝通看法,彰顯日本的“獨立外交”形象,但似乎未能獲得美國的同意。挑起訪問伊朗這一話題無論成敗都有利好,能成功訪問伊朗當然是很好的,重大外交勝利嘛;失敗了也無妨,跟美國妥協,美國肯定要在其他方面彌補,失了面子得了裡子。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彰顯日本的“獨立外交”形象還需要獲得美國的同意,原來日本是這樣理解“獨立外交”的。安倍唯美國的馬首是瞻,所以他在很多重大問題上,很難作出自己或者是想要作出的決定時,前瞻後顧,左顧右盼。在很多戰略重大戰略問題上,安倍必然要出現一些重大的失誤。

其實,安倍政府真的感嘆流年不利,或許從美國宣佈制裁伊朗伊始就已預料到了今天的結局。不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安倍未來將在“看清美伊關係發展”的基礎上,再次尋找赴伊朗的機會。日本此次對伊外交政策的挫敗,只是日本綁定美國以來的最新一例,並非最後一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