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工合人心中的明星◎安危

她是美國人,年過古稀;我是譯員,三十出頭。我們1978年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她用中文問我:“你是哪裡人?”我回答:“我是寶雞人。”她興奮得幾乎跳起來,立刻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我非常震驚,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寶雞,是我心中的一顆明星!”當時,我對她的“寶雞情結”一無所知,在後來20年的交往中,每次通信、交流、談話,她幾乎都要談到“工合”。打開她的著作《中國為民主奠基》,第一句就是:“1938年8月,中國發生了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小事件:中國的第一個工業合作社,在一個遙遠的內地小城——寶雞建立起來了。”

這本書的作者尼姆·威爾斯,就是美國著名作家、中國人民的患難之交海倫·斯諾。上世紀80年代初,海倫·斯諾曾獲得兩屆“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就是因為她對“工合”的貢獻。“工合”的創意是她1937年在上海提出來的;她在海內外發表了許多關於“工合”的文章,為“工合”籌措急需的資金,促進了工合運動在中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有力地支援了中國的抗日戰爭。1942年,海倫通過宋慶齡,把她的專著《中國為民主奠基》——中國工業合作社的故事,推薦給尼赫魯。尼赫魯把這本書當作教材,在印度再次出版,並親自撰寫了“前言”,發起了以“合作”為形式的“工業革命”。1972年海倫訪問新德里時,印度政府以國賓禮遇接待了她,並授予她“工合之母”的稱號。在海倫的一生中,她不僅為中國,而且為所有新興國家工合運動的發展,一直不惜犧牲“自己的寫作”。但她堅信,工業合作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最好出路,是一切新興國家通向工業化、通向未來的橋樑。海倫·斯諾“努力幹,一起幹”的“工合”精神,成為埃文斯·卡爾遜指揮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訓練宗旨,“工合”成為這支部隊的“戰鬥口號”。二戰後,“工合”一詞被收入英語大辭典。

大約10年前,我自己也結交了一位寶雞青年。他是張佔勤,西北大學歷史系畢業,文章寫得很好。令我驚喜的是,這位年輕人非常勤奮,自學英語,不但能與外國人對話溝通,而且能搞筆頭翻譯。當我向他談起工合運動的搖籃——寶雞時,他非常興奮。我對他說:“你是寶雞人,學的是歷史專業,能寫又能譯,是研究工合曆史的最佳人選。”我把手頭一大批工合原始資料交給他,從此他就愛上了翻譯研究、蒐集整理工合資料這項工作。在短短几年裡,他研究成果頗豐,成為新一代少有的工合研究專家,先後被中國工合研究院、路易·艾黎研究中心聘為特邀研究員。

為隆重紀念中國工合運動80週年,張佔勤蒐集整理了有關寶雞工合的歷史資料和研究文章40餘篇,包括工合運動先驅海倫·斯諾、埃德加·斯諾、路易·艾黎、盧廣綿、喬治·何克等人有關寶雞工合的重要文獻,著名作家茅盾、老舍和當年《西北工合》雜誌刊登的有關寶雞工合支援抗戰的文學作品和文史資料,還有一半文章是他多年來研究寶雞工合的成果。書中收錄的歷史文獻,更是研究寶雞“工合”歷史的珍貴資料。

海倫·斯諾泉下有知,欣聞一位寶雞的青年——一位熱愛歷史、能譯善寫的青年學者在研究她創建的“工合”,一定會興奮得跳起來,擁抱他!

(安危:翻譯家,斯諾研究專家,曾任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省翻譯協會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