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拼多多!

加油,拼多多!

短短几天,黄峥仿佛黑了,也瘦了一轮。当他进来时,人群里突然响起一片掌声,然后是片刻的宁静。

他身上土儿吧唧的T恤,惹得前面一位女生小声揶揄说:“果然一看就是拼多多的老板。”

这是昨日下午一幕。此前,一场两个小时的媒体沟通会,由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与法务等主持,人群刚刚散去。而一刻钟之后,拼多多PR透露,Colin(黄峥英文名)回来了。于是部分媒体再度赶回会议室,那也是一个党员活动室。

黄峥出来,可能跟达达等人所做的澄清不那么充分有关。黄自己圆场说,同事有些话可能不太敢讲,毕竟面对那么多问题,如果现在仓促给出具体答案,说一下都解决,也不负责任。

两人前后出现,或许是拼多多一种财经PR机巧。不过,单就达达等人的澄清看,虽一一做了回应,但缺乏一些软的逻辑,有点生硬。他主要传递了以下信息:

加油,拼多多!

达达列举了诸多令人信服的证据,夸克认同上述辨析。只是,人是情绪的动物,现场感受有所不同。拼多多隐隐有情绪在。在谈及如何化解挑战、时间表时,达达的语言表达不够委婉,留给外界的印象是:拼多多会解决问题,但挑战是在太大了,一家根本解决不了,得等整个整个社会力量参与……

加油,拼多多!

不是揶揄达达。我们能感受他身上的单纯。不过,PR危机演进,除了基本事实及竞对操纵外,常常就跟官方应对策略与公众情绪的矛盾有关。

与经济形势、疫苗案等因素搅和一起,公众情绪就像一座火山。拼多多一案里,有太多非理性的情绪裹挟。一些媒体人甚至进行道德绑架。过去4天,几乎每天都能收到熟人发的链接。其中一个朋友提醒我说,看你一直帮拼多多说话,这样的公司,保不准哪天就完了,以后还是小心点,犯不上……创维那天发难时,她甚至说,拼多多这次肯定完了。另一个素以媒体暴力出名的大V甚至说,对拼多多偏心是可耻的。这时候,任何正面言论,都可能被裹挟进去。

于官方来说,到了止损时刻。站出来表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责任心,比具体解决多少问题都更重要。

黄峥说他IPO前有这预判。他说,之所以在第三个年头就IPO,主要是想通过它推动公司解决难题,变得更透明。但IPO后仅仅一天的危机冲击波,无论突发性还是力度,就已经远超他的预期了。

他看了看百度指数,这一轮危机的指数数据,竟然是公司IPO指数数据的4倍。

他说自己一度挺难受。里面有对拼多多的误解。不过,刚开完员工大会之后的昨日早晨,他还是及时写了一封信,强调要坚持本分价值观,面对质疑甚至恶意攻击,也要善意解读,先求责于己,拥抱公众与监督,忽略股价波动,拿出钉钉子的精神,一个一个扎扎实实解决实际问题。

“一边倒的正面不是我们追求的,一边倒的负面也从来不是真实的拼多多。”他在昨日信中说。

为此,他在员工大会甚至已要求所有员工期权锁定三年。他期望团队、员工团结,忘记股价,不为外界言论左右,回到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基本面来。

是的,昨日整个沟通下来,虽然他也做了许多回应,但强调最多的还是拼多多诞生的逻辑与商业模式合理性。

我想,这应该才是他仍还能坦然面对的真正原因。

有很多人确实没看懂拼多多的诞生逻辑与商业模式。

今年以来,他接受过多次采访,尤其《财经》杂志小晚那篇,算是脉络比较直面、清晰的一篇。过去三周,黄峥至少三次面对过集体群访,尤其是IPO当天下午(北京时间),他完成了一场“车轮战”。但是,媒体仍然反复不断问这类问题:为什么不在杭州而在上海创业、为什么五环内的理解不了拼多多、为什么拼多多不搞个天猫、Costa+迪士尼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其实基本都可以归约到同一个问题,就是诞生的逻辑。这可能回到两个层面审视:

可以先看黄峥履历,或许能体会到一个脉络。

这是一个杭州城郊普通家庭出身的青年。从小学霸,中学、大学一路保送,接受的都是精英教育。而且,中学时期就有诸多海外经历,本科阶段更是。研究生阶段,他在威斯康辛。本科、研究生阶段,他的导师都是AI领域的院士。他参与过许多国际知名机构,是个活跃分子。

他是有名的技术专家。大二时,丁磊加他MSN,让他帮忙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这是真实的事。丁磊将他推荐给浙江同乡段永平,后者一见如故,成了他一个阶段的导师。段甚至将他拉到巴菲特晚宴场合,毕业时建议他去谷歌而非微软,也都是真实的事。

黄峥第一份正式工作在谷歌,是较早的广告后台开发人员。他在那里待了三年,受益于IPO与飞升的股价,很早就实现财务自由。离开谷歌三、四年后,他总结说,很庆幸那个时间在那样的公司工作,说那是“20年一遇”的机会。

他信服谷歌的“不作恶”,信服通过技术、规则、制度、价值观产生的约束力量。

这里有个细节。黄峥3年前想开公号。正式开通前,他思考了几个月,并且在北京到上海的高铁上罗列了要写的28篇文章,都提前拟定好了题目。主题可谓覆盖广泛,从技术到商业,从文化到宗教,这是一个知识面非常丰富的人。但你体会下来,这也是一个自信、理性到极致到有些缺乏趣味的人。

加油,拼多多!
加油,拼多多!

黄峥总结自己,说读书时总是要当好学生,多年之后终于体会到,自己确实失去了一些青春期同龄人的快乐。

这气质的人,可能不太善应酬,但在职场与职业生涯中,却容易形成真正有价值的“朋友圈”。黄峥后来创业的履历,从游戏到自营电商(拼好货)再到开放的平台电商(拼多多),都有着强大朋友圈的痕迹。拼多多背后天使投资人名单已经很夸张了。报道太多,就不说了。

昨天特意问了他这点。我说,在诸多互联网公司里,拼多多名字看上去很本土,其实骨子里特别像一个外企。他没有过多回复,只是强调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气质。

我甚至想说,这种气质在短短几年成就了拼多多,但也造就了此刻的艰困。至于未来有多大愿景,可能还是跟这个有关。后面我会补充。

看看拼多多诞生的土壤与前世今生。这要分两个层面:

一、创业经验。

拼多多不是首次创业,而是黄峥连续创业的结果,是他主掌的第四家公司。刚才说了,从谷歌出来,他在上海从事游戏业,后做拼好货,然后做拼多多,拼好货后来也成了拼多多的频道。

你应该能体会到拼多多与他履历之间的关联。他似乎已经做好准备:

IPO当天下午的采访中,当我将拼多多与小米比较时,黄峥认同我的观点,强调了连续创业的价值。当时他还特意提到了雷军、王兴连续创业履历。还说,前面几次创业可能很小,但后面的公司会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

这种连续创业,加上职场生涯、国际化的教育履历,促成了此刻的黄铮,也促成了拼多多。在7月2号一篇文章中,我曾说,拼多多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它身上有游戏互动、社交触达、支付落地、制造业重塑的印象。

这里就涉及到拼多多崛起的秘密。它既是个人连续创业经验的有机集成,而用《技术的本质》一书作者布莱恩.阿瑟的话说,也是一种全新的“技术组合”力量,它会驱动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时代土壤。

黄峥更愿意将自己放在整个时代环境里。他坦陈,拼多多70%是幸运,30%是努力,整个平台是趋势、时代土壤的产物,诞生在巨人的肩膀上。

那是2015年。阿里、京东都已IPO,代表着本地稳定的电商格局。外界甚至认为,市场已成“二人转”,除了垂直电商,未来,已不可能再度诞生一种综合的开放平台了。

但我们明显也能感受到整个行业一种板结性:

1、C端,消费者选择权与群体覆盖的缺憾。

京东自营为主,着眼“零售”,选品有限,消费者选择权利被压抑着。

很多人过度强调这群人是“五环以外”,其实,既有消费层级差别,也有年龄、信息化程度差异。

我看到许多明显有消费潜力的群体,尤其是那些阿姨,每天迷恋着拼多多。下图这是我的一些亲戚,几个阿姨的聊天。

2、B端。中国大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出口受阻,大量商品寻求本地出路。但出口模式下,贴牌积重难返,产品创意、品牌意识、营销网络弱,很难立刻有所转机,互联网平台并没有对本地新生的力量提供更好的支撑机制。

当然淘宝后来做了很多工作,中国智造、淘宝造物以及诞生的诸多品牌,都能证明平台的价值。但淘宝平台定位升级之旅,可谓剧烈,转型周期,过往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的商户生存压力,不是流向微店,就是流向京东开放平台。记得那一段淘宝外的电商竞对假货话题多多。

一个阿里的朋友当时开过玩笑,说阿里打击力度一加大,问题商家就跑到“它们”那边去了。

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但这庞大的产业集群,在淘宝、京东之外,急需新的平台支撑。所以,2015年,看似稳定的电商格局里,实际上持续酝酿着变局。整个行业其实早已有了重构的基础,那就是:移动互联网深化、社交平台大兴、移动支付普及、物流基础设施优化、ICT基础设施升级、中国大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出口受阻而寻求本地出路等。

这一点,黄峥不止一次地强调过。

你可能体会不到技术组合产生的巨大的商业价值。比如,单纯只有社交,没有移动支付,或者双方有藩篱,或者移动支付有门槛,社交就很难落地渗透各种商业服务,尤其是生活服务。老实说,财付通如果没有微信支撑,想有今日如此的覆盖,绝不可能。它在支付宝的逻辑里,永远都不可能有超越的可能。

社交的广覆盖,为支付奠定了基础,而且微信支付的使用门槛比过去要低,只要你注册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就基本可以使用。它激荡起无数原本信息化程度较低的普通民众的移动互联网热情,可以说一种爆裂的效果。

可以这么说,在电商领域,移动互联网+社交+移动支付的技术组合,爆裂的最大案例,就是拼多多。过去3年,它点燃了这一几乎称得上移动互联网消费“盲区”群体的热情。短短3年,它能以1000多号人力,促成近3000多亿的GMV,你体会一下,如此轻资产的模式,多么惊人的效率。

当然,我们说这是技术组合的力量,只是更多建立在拼多多的视角。实际上,它根本离不开各种基础设施、背后的制造业、商品端以及商户端的力量,此外还有无数前代互联网企业奠定的技术力量。过去一个,黄峥也不止一次强调,拼多多诞生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向阿里、腾讯等诸多互联网公司致敬。

但是,应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拼多多代表的技术组合,打破了传统电商格局中的“盲区”,驱动了一场新的生产方式变革,它解放了一个新的增量群体,并且开始产生更大范围的社会协同。在视野与格局上,拼多多有它独特的价值。

回到假货危机的话题上,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拼多多平台固然不完美,但它非但不是假货的源头,反而还是这一周期中国数量更多底层制造业、底层商户转型升级的舞台。

在这一维度上,看上去轻资产模式的拼多多,它选择的路径,其实也是最为艰困的一条。前代互联网企业群未能解决也无法解决的顽症,此刻落在了它的肩膀上。

你可能还是会说,那为何此刻山寨云集呢,假货话题丛生呢?

我想说,作为一个有着强大效率的平台,拼多多确实只有3年的历史。这个周期,它体现了效率,激荡起偌大产业集群的参与,在未能真正深入到供应链一端落实更多改造前,整个平台越是有效率,便越会成为山寨群体的分发地。

此刻的假货话题,突然爆发,既有IPO效应,宏观经济不景气、疫苗案引发的群体情绪的释放。当然,应该也不排除有竞对的操纵。但是,与其说是一场危机,毋宁说是拼多多过往一个3年周期的价值呈现。

但是,随后的拼多多,不可能只有技术组合带来的破坏性创新价值。它是把双刃剑。没有效率的品质,只是自嗨;而没有品质体验保证的效率,一定是山寨化的世界。

所以才有costa+disney的商业模式描述。

它其实是黄峥对一种趋势的判断。既要实惠,又要乐趣,前者优先。放在此刻的假货危机话题上,costa+disney的描述,应该还有两重含义:

也就是说,拼多多平台,如果想驱动制造端,它不能仅仅立足自身平台技术,而应该协同更为广泛的技术与商业力量,驱动它们的数字转型,同时为商户、商品端奠定IP开发、创意设计的平台基础。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淘宝上看到这一幕,它的造物节已经证明,淘宝有望成为IP的沃土。而网易严选年初在平台引入创业设计的力量,我们认为,这是在优化供应链的同时,开始在产品环节提供更多增值服务,这里面参与者众,隐含着平台更为长尾、也更为壮观的生态力量。

黄峥显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强调,平台未来会协同更多力量,深入区域市场的特定产业集群,以驱动板块而不是仅仅扶持具体商户的方式推动变革。

昨天我说拼多多更像一个外企,其实也隐含着批评。就是说,虽然理论上技术组合拥有强大的渗透能力,能变革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但若忽视具体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土壤,技术的力量越强大,商业维度便越会埋下不堪。

回到危机话题。此刻的拼多多,实在应该感到庆幸才对。IPO后集中爆发的一轮问题,看上去让人憔悴,事实上提前暴露问题,可以减少未来运营的危机,推动它从目前的效率走向品质+效率结合更好的周期,最后进一步走向卓越与伟大。

危机让人看到了中国产业升级的艰困,也让人看到了拼多多商业定位的视野与担当。黄峥最初站在C端考虑更多问题,他可能没有想到,此刻的拼多多已经被推向前台。他意识到了商业模式的价值,未来应该还会有更多B端的商机。它足以影响拼多多的组织结构与商业形态演变。

拼多多确实不是中国商业社会的民粹,那些动辄就说它是泥石流、让中国商业倒退20年的观点,下笔时缺少太多敬畏吧。

有人说,理解了拼多多,就理解了此刻的中国。这有点应景、夸张。但就它服务的群体看,我认为,拼多多可能比其他平台更能了解偌大中国此刻的真实社会生态。这也是我将它与小米公司并列的一面。它们都贴近最底层,都是产业民主的体现。

事实上,过去多年,几乎每一轮变革的关头,都会涌现出拼多多一样的平台。它们起初都是效率的象征,颠覆了许多层面的利益,它们自身也有诸多粗糙面,但它们不可遏制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这种粗糙的一面里。

辩证点说,等到粗糙的一面努力消除甚至刻意美化的时候,拼多多们也会走向被颠覆的周期。老实说,当很多人以最完美的道德要求它时,我觉得实在有些可笑。

为什么不能给它更多时间呢?

加油,拼多多。

夸克点评覆盖百家、今日头条、UC头条、一点号、创事记、搜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