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馬懷梆劇團的發展

1937年日寇侵華,戲樓被炸燬,大司馬戲班停了下來,大部分演員逃難到焦作恩村,當年春節臨時綁了個旱船在恩村東石河演唱。那時恩村請王褚曲劇在村東頭登臺唱戲,大司馬懷梆旱船圍鼓圈戲,觀眾叫好不絕,把曲劇臺下的觀眾拉了過來,使曲劇無法演下去,停唱了。

大司馬懷梆劇團的發展

大司馬懷榔早船受到了恩村群眾的讚揚。村民們紛紛給逃在恩村的難民送米送面,難民們有了飯吃。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大司馬懷柳旱船恢復了原樣,逢年過節繼續演唱。194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五個村的懷梆旱船在西唐郭會演,劉樹芝坐旱船,船上放茶壺茶碗,頭頂一碗開水,跑起船來如水上行舟四平八穩,一碗開水不準流出,他這一絕技贏得了觀眾拍手叫好,榮獲了會演第一名。

大司馬懷梆劇團的發展

1949年春節圍鼓圈戲首次登上高臺,他們還覺得不過,到了1951年懷梆愛好者王倉、劉六、苗喜合等人發起,號召村民有錢出錢,有物出物,很快召集了三十多人,命名“大司馬懷梆業餘劇團”,由苗寶田、王倉、苗喜合任團長,請梁喜當老闆。當年冬天便進行角色挑選。

大司馬懷梆劇團的發展

劇團成立了,問題也出來了,首先是老闆的吃住,排練場地、點燈用油等等問題,隨時召開了諸葛亮會,群策群力,想出辦法,老闆吃飯從領導開始一遞一天輪流管飯。置服裝、道具沒有錢靠自力更生,便組織了眾多的戲劇愛好者和青年演員自帶乾糧到大虹橋等地包乾給人家翻地,掙來錢通歸劇團。

大司馬懷梆劇團的發展

經過四年的苦練苦幹,劇團實力大增。195年農曆10月12日,大司馬起物資交流大會,為了助興,村領導還請來了京劇、曲劇、二夾弦和本村的懷梆劇團同演,會期五天唱了五天,廣大觀眾評議,懷梆劇團名列榜首。1956年秋在第四區政府所在地西陶,五臺戲對唱,懷梆戲受到了幹群極好讚譽。只所以受到觀眾歡迎,是因為演員陣容強大,劇目新穎,唱的是原汁原味的懷府腔。魏鐵旦專攻鬚生,魏領頭演娃娃生,劉改朝專攻丑角三花臉等,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1958年至1960年因故停演。

大司馬懷梆劇團的發展

1961年劉三成任團長,梁喜當老闆,重新組建了戲班,擴大了演戲隊伍。角色分工明確,各自奮力苦練,要求做到演誰像誰,字清、情切、韻準。由於演員們勤學苦練,功底很硬,演藝超群。1963年11月12日應溫縣北保封村邀請到該村與溫縣豫劇團唱對臺戲五天,要求一天三開臺。大司馬懷梆劇團在11月13日上午八時開演,輪流吃飯演出不停,直到晚上兩點觀眾還不讓煞戲,受到了該村幹群的一致好評。

大司馬懷梆劇團的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因破四舊,戲箱被砸,劇團解散。十屆三中全會以後,允許古裝歷史劇上演,由魏允興、郝長運、王全勝為首重整旗鼓恢復懷梆劇團。仍實行自力更生,籌措資金重新購置服裝、道具。原班演員苗夏林77歲主演老生,魏鐵旦75歲主演鬚生,魏允興70歲主演花旦小生,魏頭領71歲,劉改朝70歲他們雖年逾七旬,仍活躍在戲劇舞臺上。

大司馬懷梆劇團的發展

同時又增添了女演員;苗素娥(青衣)、劉竹(小生)翟耐凡(花旦)、喬風蘭(丑旦)田慶雲(鬚生)、魏秀珍(花旦),魏守義板胡,還添了音響設備。由於領導有方,演員和睦團結,不講代價,所以逢年過節經常在本村和周圍村莊友誼演出至今。每年都參加縣春節戲劇調演,並經常榮獲等獎。

總之,大司馬懷梆劇團能經久不衰,是因為它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梨園世家的班底。團長魏允興祖孫三代均是該劇團的主要角色,苗貞樣苗黑長、苗夏林親兄弟三人都是劇團裡挑大樑的,劉太興和劉太盛兄弟二人是團裡主角,劉樹芝和劉太貞父子倆是劇團發啟者組織者。現劇團有演員39人,長年在農閒時演出。願懷梆劇團能在君村永遠保留和發展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