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下半年貨幣政策穩健 爲何少了「中性」二字?

【僑報特約記者劉結球8月2日北京報道】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了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提出堅持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一天之後,中國央行隨即召開了2018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定調下半年貨幣政策,其中提到貨幣政策時少了“中性”二字等說法,引外界關注。

中国下半年货币政策稳健 为何少了“中性”二字?

央行官網截圖

從中國央行的工作安排中能看出中國下半年經濟會有哪些走勢呢?仔細研究,有以下六點工作內容:

一是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加強預調微調,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二是積極穩妥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按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的部署和要求,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三是繼續改善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強化考核激勵,落實好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深入推進金融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更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加大金融扶貧工作力度。

四是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五是更加註重和市場的政策溝通,為金融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氛圍。

六是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提高金融宏觀管理科學化水平。

而對於上半年的工作成果,中國央行是這樣總結的——

2018年以來,央行系統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大力推進金融改革開放,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結構性去槓桿和防控金融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中,貨幣政策既保持定力,又加強預調微調,實現流動性合理充裕。

前一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對下半年宏觀經濟金融政策作了定調,尤其是要求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提出“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此次中國央行年中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了這一點。

從“管住”到“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的變奏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的首次提出是在2017年12月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那次會議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據中新社旗下公號“國是直通車”1日報道,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表示,貨幣政策由之前的“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變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是受海內外經濟環境的雙重影響。

在宗良看來,這兩個詞雖字面意義差異不大,但內涵有了新變化。一方面,它體現了中央在嚴控貨幣供給方面的態度由“偏緊”轉向“寬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在金融方面的相關政策將更協調,資金渠道更通暢。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則認為,從“管住”到“把好”表明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並未改變,是在中央貨幣供給方面做了微調,更強調了政策的靈活性。

深圳《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2日報道,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稱,從4月23日政治局會議結束到現在,市場一直在爭論2018年會否重演2014年的大寬鬆,就等這次年中會議定調。

海通證券研報認為,對於貨幣政策,4月政治局會議稱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7月會議稱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這意味著這次應該不會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貨幣政策轉向實際寬鬆,但貨幣投放力度仍會有節制,有放水但不會漫灌。

中国下半年货币政策稳健 为何少了“中性”二字?

8月1日,山西太原一銀行工作人員清點貨幣。 圖片來源:中新社

“穩健”是近年來貨幣政策不變的主題,但每年的提法略有不同。

7月23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

此次中共政治局會議和中國央行年中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官方定調都是“穩健”,並非此前常說的“穩健中性”,沒了“中性”的表述,又有何寓意?

“券商中國”報道稱,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雖然貨幣政策不會大水漫灌,但也是邊際寬鬆,因此,下半年仍有定向降準的可能。

中信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稱,貨幣政策提法由穩健中性轉為穩健,邊際寬鬆得到確認。今年上半年貨幣政策取向表述保持穩健中性,而鬆緊適度、流動性環境保持合理充裕實質上已較2017年有所放鬆,而貨幣政策實質操作也逐步表現出流動性投放和放鬆的特徵:3次定向降準、MLF擔保品擴容、MLF超額續作等成為流動性投放和貨幣政策轉松的切實註腳。

年初以來,貨幣政策邊際放鬆在流動性緊張局面的逐步紓解過程中不斷確認,本次去掉“中性”的表述再次確認貨幣政策邊際放鬆。後續寬貨幣政策將與邊際放鬆的監管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合力。

“從貨幣政策的變化走向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貨幣政策可能略有偏松。不僅是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較好的融資環境,同時也讓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受影響的企業更有實力去應對風險。”宗良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