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跳崖事件背後,是家長對孩子生命教育的缺失

2017年8月4日凌晨,江蘇南通發生一起悲劇:一名12歲的女孩兒從樓頂墜落身亡,而後大家發現了一份疑似女孩兒留下的遺書:“我恨你們,把我的作業都撕了吧。

2018年6月10日下午5點,渠縣高三畢業生小斯(化名)和父親一前一後走到渠縣北門附近時,忽然不見了。6月13日上午,小斯的遺體在達州市渠縣的渠江河面上被找到。從小就被標上“學霸”標籤的小斯,留下長達2800餘字的“絕命書”,遺書中“我的屍體,不用埋了,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

2018年7月24日下午,一身穿灰白色衣物,頭戴帽子的男性遊客在移動至華山長空棧道中間位置時,自行解開安全繩索後張開雙臂縱身躍下。

近幾年,媒體關於青少年自殺的報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觸目驚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讓孩子放棄自己如花的生命。

華山跳崖事件背後,是家長對孩子生命教育的缺失

生命之花

生命教育比知識教育更重要。生命教育的缺失,要從我們平時的教育觀念作檢討。小雪的媽媽和我說:“我家孩子小時候經常問,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手裡正忙事情,為了儘快打發她的好奇心,就用了用老套路——說是從哪裡垃圾桶裡撿來的。”有的家長則會坦然說,當然是從媽媽肚子里長出來的啦,可是孩子會問“怎麼出來的呢?”。媽媽們就比較尷尬了。

在孩童時期(4-6歲),孩子們會探索生命的神奇,會思考生命是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問題。作為家長,與其任孩子偷偷摸摸上網搜、手機查,還不如站在科學的角度,告訴他們是怎樣從一枚小蝌蚪一步步變成了今天的樣子,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個偉大的奇蹟、是獨一無二的。當然了,最權威的是帶和孩子去科技館,或看生命科普圖冊,都會有胚胎形成、生長的示意圖,和孩子一起瀏覽、翻閱、講解。也可以和孩子做遊戲,讓孩子扮孕婦一天,讓孩子知道孕育過程的艱辛,理解媽媽的辛苦,珍惜生命的不易。

生命消逝

多多有天晚上突然緊緊地抱著爸爸,說:“我好想你和媽媽都是烏龜啊!”爸爸和媽媽笑問:“為什麼呀”?他說:“我不想你們死,怕與爸爸媽媽分離,我想我們能永遠在一起!烏龜能活幾百年,要是你們是烏龜我就不用和你們分離了!”多多明亮的大眼睛裡泛著淚花,爸爸媽媽被驚的一時不知所措。這是一位媽媽的真實講述。

我們沒有死亡教育,因此當孩子問起我們什麼是“死亡”時,我們總覺得不吉利,避而不談。其實死亡何須忌諱,它只是一個自然的生命過程。客觀地面對它、認知它,才能消除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消極情緒。

在美國,死亡教育是美國生命教育的核心內容。死亡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形式,名為談“死”,實則是幫助孩子學會理性地應對生活中的死亡等不幸事件,讓他們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哀傷情緒,以及如何對他人進行安慰,並逐漸懂得通過死亡事件來思考生命的意義。

在韓國,“模擬葬禮”在韓國有多種叫法,可稱為“入棺體驗”,也可叫做“臨終體驗”,主要環節有專家講座、書寫遺書、進入棺材模擬死亡等,讓參加者通過體驗更加珍愛生命,並以更積極健康的姿態面對生活,進而降低韓國的自殺率。這種生死體驗活動已經蔓延至中小學。校方會組織學生到文化館參觀“模擬葬禮”展覽,希望通過這種最直觀的行為藝術,教育孩子要珍惜健康,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對於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總是做出最為直截了當、簡單明瞭的回答,並儘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們也較少利用神話或宗教中的諸如天堂、地獄之類的傳說來對死亡做出解釋。這是因為他們認定,儘管做出這樣的解釋也許最為簡單輕鬆,但要是孩子長大了並不相信這些,那他就必然會陷入更深的無所適從之中難以自拔。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在向孩子傳達“死亡”的言論時,千萬不要用可怕的字眼去嚇孩子,自己也不要表現對死亡的恐懼,否則孩子也會朦朦朧朧地怕死。應該讓孩子知道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死了就是生命體停止運作了,不動了、不吃了、不工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