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跳崖事件背后,是家长对孩子生命教育的缺失

2017年8月4日凌晨,江苏南通发生一起悲剧:一名12岁的女孩儿从楼顶坠落身亡,而后大家发现了一份疑似女孩儿留下的遗书:“我恨你们,把我的作业都撕了吧。

2018年6月10日下午5点,渠县高三毕业生小斯(化名)和父亲一前一后走到渠县北门附近时,忽然不见了。6月13日上午,小斯的遗体在达州市渠县的渠江河面上被找到。从小就被标上“学霸”标签的小斯,留下长达2800余字的“绝命书”,遗书中“我的尸体,不用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

2018年7月24日下午,一身穿灰白色衣物,头戴帽子的男性游客在移动至华山长空栈道中间位置时,自行解开安全绳索后张开双臂纵身跃下。

近几年,媒体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

华山跳崖事件背后,是家长对孩子生命教育的缺失

生命之花

生命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生命教育的缺失,要从我们平时的教育观念作检讨。小雪的妈妈和我说:“我家孩子小时候经常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手里正忙事情,为了尽快打发她的好奇心,就用了用老套路——说是从哪里垃圾桶里捡来的。”有的家长则会坦然说,当然是从妈妈肚子里长出来的啦,可是孩子会问“怎么出来的呢?”。妈妈们就比较尴尬了。

在孩童时期(4-6岁),孩子们会探索生命的神奇,会思考生命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作为家长,与其任孩子偷偷摸摸上网搜、手机查,还不如站在科学的角度,告诉他们是怎样从一枚小蝌蚪一步步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个伟大的奇迹、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了,最权威的是带和孩子去科技馆,或看生命科普图册,都会有胚胎形成、生长的示意图,和孩子一起浏览、翻阅、讲解。也可以和孩子做游戏,让孩子扮孕妇一天,让孩子知道孕育过程的艰辛,理解妈妈的辛苦,珍惜生命的不易。

生命消逝

多多有天晚上突然紧紧地抱着爸爸,说:“我好想你和妈妈都是乌龟啊!”爸爸和妈妈笑问:“为什么呀”?他说:“我不想你们死,怕与爸爸妈妈分离,我想我们能永远在一起!乌龟能活几百年,要是你们是乌龟我就不用和你们分离了!”多多明亮的大眼睛里泛着泪花,爸爸妈妈被惊的一时不知所措。这是一位妈妈的真实讲述。

我们没有死亡教育,因此当孩子问起我们什么是“死亡”时,我们总觉得不吉利,避而不谈。其实死亡何须忌讳,它只是一个自然的生命过程。客观地面对它、认知它,才能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

在美国,死亡教育是美国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死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则是帮助孩子学会理性地应对生活中的死亡等不幸事件,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哀伤情绪,以及如何对他人进行安慰,并逐渐懂得通过死亡事件来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韩国,“模拟葬礼”在韩国有多种叫法,可称为“入棺体验”,也可叫做“临终体验”,主要环节有专家讲座、书写遗书、进入棺材模拟死亡等,让参加者通过体验更加珍爱生命,并以更积极健康的姿态面对生活,进而降低韩国的自杀率。这种生死体验活动已经蔓延至中小学。校方会组织学生到文化馆参观“模拟葬礼”展览,希望通过这种最直观的行为艺术,教育孩子要珍惜健康,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向孩子传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用可怕的字眼去吓孩子,自己也不要表现对死亡的恐惧,否则孩子也会朦朦胧胧地怕死。应该让孩子知道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死了就是生命体停止运作了,不动了、不吃了、不工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