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曾宇28歲了,是最老的一批90後。

跟人介紹自己的時候,他終於可以坦然地說:“我就是個賣菜的。”

在這之前,他一直逃避這個身份。畢竟在主流社會層面,菜販子,不是什麼光鮮職業,尤其他還是90後。

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四年前,曾宇從福建外語外貿學院畢業。這不是一所太好的本科學校,但至少大學畢業了。

這一年,國家正在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計劃。

和大部分應屆畢業生一樣,曾宇還沒搞清楚情況,就急急忙忙進了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開始接觸O2O、B2B這些新名詞。

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在公司沒待幾個月,老闆突發奇想,決定開闢互聯網新戰場,涉足食材領域,也就是賣菜。

曾宇領的任務,是每天負責掃街——走街串巷尋找餐館,洽談蔬菜供貨。

這工作做起來並不容易,尤其老廈門餐飲人,通常都有合作多年的菜販子,所以被拒之門外是常事。

曾宇自己最怕的,是公司不斷出妖蛾子。

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最誇張的一次,曾宇好不容易談定的餐館老闆,半夜打電話過來,在電話裡憤怒咆哮。

他趕去餐館,發現公司供貨的幾百斤花菜,底部發黑,很不新鮮。

這種時候,曾宇只能一個人留下來,通宵幹活,幫餐館削了一晚上花菜,削去發黑的部分。

他埋怨過公司,也想著乾脆不幹了。“但這都解決不了問題,事情還是要動手去做。”

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曾宇覺得自己成長了。這個社會,跟他在學校裡想象的樣子,有些相同,也有不同。

他很早就知道,社會一定是殘酷的。但真的進入社會,好像也沒那麼殘酷。

就像上門推銷食材,只要克服心理障礙,就不是問題。

剩下的,是怎麼可以給商家提供更好更便宜的蔬菜。“讓老廈門看見我們年輕人有認真做事,他們就會慢慢信任。”

當然,前提是公司別再出什麼妖蛾子了。

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但公司還是不斷出狀況,那段時間,曾宇幾乎每天都要處理突發狀況。

沒有送貨司機,他要自己幫忙送貨;分揀人手不夠,他要充當蔬菜分揀員;食材質量有問題,他要打無數電話,一邊想辦法一邊安撫客戶……

每天累到精疲力盡回家,曾宇躺在床上,想的不是明天老子不幹了,而是今天是不是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夠好。

他成熟得有點不像個90後。

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半年後,因為利潤微薄,公司決定放棄蔬菜業務,問有沒有員工願意主動承包。

曾宇拿出所有的積蓄,和室友一起,接下了這個業務。

他們在尚忠城中村租了一個小小倉庫,買了一輛小麵包車。蔬菜由公司採購,賣給他們,然後他們再配送給廈門各個餐館。

也幸虧曾宇之前踏踏實實,很多商家都願意信任他,這份送菜的小事業,慢慢做得風生水起。

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但事情永遠沒有這麼簡單。

曾宇這份賣菜小事業,遇到的第一個危機,就是來自公司內部。

有天早上,他送完貨,連續接到幾個餐館的電話,說今天的菜價變高了。

曾宇經過調查,發現是公司暗地搞鬼,偷偷抬高了批發價格。

曾宇沒有去找公司做無謂的爭吵,他選擇了離職,直奔同安,一家家走訪農戶,自己找菜農談供貨。

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但小事業剛起步,同安菜農看不上曾宇。

有的菜農,聽到曾宇每天的採購量,直接拒絕;有的菜農,滿口答應,萬事OK,但曾宇反而覺得這種最容易出事。

事關食材,小心為上。

曾宇喜歡跟固執的菜農打交道,一個人固執,那麼他在對待糧食的時候,也一定會很認真。

只是有些蔬菜,採購量太少,菜農不願提供。他只能去菜場自己採購。

為此他不斷拜訪上了年紀的那些廈門阿嫲,請教怎麼才能選到好菜。漸漸的,也有了一套自己的挑菜之道。

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小事業有了起色,曾宇準備組團隊了。

他招聘員工的時候,一開始為了充場面,他說這份工作是“B2B互聯網食材供應商”,聽起來很時髦。

但後來曾宇發現,這隻會給人留下錯誤印象。所以他乾脆直接稱呼自己就是一個賣菜的。

與其讓員工產生心理落差,不如實話實說。“能接受的人,才是真正適合的人。”

包括他現在逢年過節回家,親戚朋友問他做什麼,曾宇都能坦然回答,“我在賣菜。”

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現在的曾宇,小麵包早已換成大卡車,手下有十幾號員工,小倉庫也換成了幾百平的大倉庫。

在倉庫裡負責分揀蔬菜的,都是一些老阿嫲。

這些阿嫲年紀都很大了,在遇到曾宇之前,她們找不到安穩工作,連餐館洗碗都不收,只能在廈門街頭以撿垃圾為生。

曾宇看到了,就從街上“撿”回來。

現在阿嫲們做蔬菜分揀員,按小時計薪,比撿垃圾輕鬆許多。

她們見識過人生的苦,更懂得珍惜,做事分外賣力。

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小事業越來越穩定,曾宇在金山西里開了一家社區門店,成為一個真正的菜販子。

之所以選在金山西里,是他發現,這裡原先只有一家生鮮超市和一家水果店,居民賣菜要走去一公里外的菜場。

事實證明,他做對了。

社區蔬菜店開業之後,周圍居民奔走相告,買菜時還會向他道謝。

90後的廈門菜販子,從菜市場裡找到另一種活法|人物

在賣菜行業,最常見的是隔夜菜的處理。

大部分小販,會在蔬菜上蓋溼布,然後第二天噴灑大量清水,假裝新鮮水靈。

曾宇的做法有些特別——每天店裡賣不完的菜,晚上9點之後,全部半價。到了晚上10點,全部免費贈送給社區居民。

也算是多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小貢獻。

雖然他只是一個賣菜的,但他熱愛自己做的這份工作,以及熱愛這座小島。

這就是一個賣菜者的故事,發生在我們身邊。

------ --------- ---------

記者/餘琦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關注“開始廈門”

發現廈門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