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没有渡鸦和龙,是怎么维持那么巨大的国土的?

《权力的游戏》第7季快播完了,作为一个资深的原作迷(从2006年开始追书),感觉编剧已经快编不下去了:忽视距离和信息传播速度而导致的BUG,已经多到无力吐槽。

原著背景里的维斯特洛大陆,七国总面积和南美洲差不多大,而南美洲总面积约为1797万平方公里,这片总面积甚至大于俄罗斯的广阔大地,竟然被坦格利安家族统治了超过120年之久。

以原著中只相当于地球10至13世纪的生产力来看,坦格利安家族对七国的统治本来是不可能的。

在电报和远洋航海,铁路等技术出现前,信息传递速度 和 军队移动速度 的限制使得地球上根本无法出现这么大的帝国-----所谓“蒙古帝国”不过是一系列蒙古政权的统称。

马丁老爷爷为了自圆其说,为维斯特洛添加了两项地球上没有的神奇生物:

第一当然是龙,不但提供了战争中的终极威慑,一定程度上还解决了军队移动速度的问题。

蒙古帝国没有渡鸦和龙,是怎么维持那么巨大的国土的?

第二则是渡鸦,完美的解决了信息传递速度的问题

“鸽子虽然也可以训练来递送讯息,但我们用来送信的渡鸦不仅强健,体型大,胆子壮,聪明得多,遇上老鹰也更有能力自卫……然而渡鸦色黑,又以尸体为食,因此有些信仰虔诚的人憎恨它们。你可知道,‘神祝’贝勒曾试图用鸽子全面取代渡鸦?当然,他没有成功。”

——伊蒙·坦格利安学士(卷一《权力的游戏》第60章《琼恩Ⅷ》)

蒙古帝国没有渡鸦和龙,是怎么维持那么巨大的国土的?

神奇的渡鸦通讯系统基本不受天气,猛禽,迷航等问题影响,成本极低(只用喂点玉米),而且居然还能跟微信一样群发且失误率极低,可谓完美的通讯工具。

那么,现实中的大帝国,到底是怎么解决信息传递速度这一问题呢?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非常发达的驿站系统,在唐朝开元年间全国共有驿站1639所,其中陆驿1297所,水驿260所,水陆兼营的有86所,主要承担的是官旅和邮传功能,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官办招待所与 公文快递。

蒙古帝国没有渡鸦和龙,是怎么维持那么巨大的国土的?

但其实我们细想,旅馆业和 快递两者追求的目标其实是不同的,这两者合在一起其实很奇怪,就像今天七天连锁酒店不可能和 圆通快递联营一样。这根本应该是两个组织来运营才对。

于是在宋朝,只运送紧要军情,追求最高速度的“急脚递”终于从原来的驿递系统里分离出来。

急脚递采取的是马匹接力的方式,平均速度甚至高于唐朝的驿站系统,如唐朝最快的公文传递,要求是“一天十驿”,即每天通过10个驿站的速度就算合格,唐朝驿站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0里,也就是一天300里速度即可。(当时“一里”约为今天的0.88华里)

蒙古帝国没有渡鸦和龙,是怎么维持那么巨大的国土的?

而在宋朝,急脚递则有三个速度等级,最低的就要求日行300里,“次速”要求日行350-400里,最速公文甚至要求日行450-500里。从标准上就远远超过了唐朝。

骑手在马上带有一尺多长的木制通信檄牌,用朱漆为底刻上金书,书有八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表示万分紧急,不要在递铺耽误。当时人形容这种金字牌“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所以能迅速到达目的地。

这种快递在后世有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就是“金牌”。最有名的例子就是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即以这种急行通信的方式,用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退兵,阻止他再向金军进攻。

蒙古帝国没有渡鸦和龙,是怎么维持那么巨大的国土的?

到了元代,元代统治者认识到这种“快递网络”对拥有广阔国土的帝国 作用,所以把宋代原本只覆盖重要地区的这种“快递网络”普及到了全国,“凡在属国,皆置传邮,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毕举”。而且运输的也不再只是紧急军情,而是一般的官方文件都使用这种系统。

元代并没有取消驿站系统,而是在驿站系统以外另外设立了数目庞大得多的急递铺(到明朝时保有一万以上),急递铺一般设在驿站之间,或者驿站未普及到之处。

一般每十里或者十五里就设置一铺,每铺设铺兵五人,铺兵是无条件征发的,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一般要求体格健壮,和唐宋年代的驿站相比,急递铺规模要小得多,而且不使用马匹,而使用人力接力运送文件,所以每个铺之间的距离,也一般要比驿站近得多。(驿站一般是30里一驿)

蒙古帝国没有渡鸦和龙,是怎么维持那么巨大的国土的?

那靠人力运输,速度能不能和马力相比?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段描述:

“在每个邮站之间,每隔约五里的地方,就有小村落.....这里住着步行信差.....他们身缠腰带,并系上数个小铃,以便当他们还在很远的地方时。听见铃声,人们就知道他们来了。因为他们只跑约五公里......从一个步行信差到另一站,铃声报知他们的到来,因此使另一站的信差有所准备,一人到站,便接过他的邮包,立即出发,这样一站一站依次传递下去,效率极为神速,只消两天两夜皇帝陛下便能收到从很远地方的 按平时速度要十天才接到的消息,早晨在大都采的果子,到第二天晚上就可送到上都大汗的手里了,虽然两地的距离通常要走上10天”。

蒙古帝国没有渡鸦和龙,是怎么维持那么巨大的国土的?

元代大都到上都之间的驿道距离大约是800余里,按马可波罗的描述,这种步行接力的方式,竟然可以达到每天400里以上,已经和宋朝“金牌快递”的速度相差无几。而这些在清代所著的《古今图书集成.经济篇》中也有反映“铺兵一昼夜行四百里”。

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原先驿站的规模通常很大,这也意味着成本很高(每个驿站一般拥有数十匹到数百匹不等的驿马),而急递铺需要的仅仅是一间房子和数人的生活成本。

蒙古帝国没有渡鸦和龙,是怎么维持那么巨大的国土的?

元朝急递铺使用的不仅仅是人力,还有驴,车等等,在辽阳地区,元朝为保持驿路畅通,曾在这里设立十多个“狗站”,使用狗拉雪橇运输官文并一直持续到明朝。雪橇用狗的数量是根据拉的重量而定的,少则两三条,多的用十几条。雪橇可以拉几百斤的东西,一天能跑 200 多里。

而这一使用狗拉雪橇作为交通工具的传统,至今仍然在我国黑龙江地区的赫哲人习俗里看得到,当地人称为“拖日气”。

而翻开地图,会发现“十里铺”这个地名在全国有很多,如:武汉汉阳区的十里铺、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的十里铺、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乡、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十里铺、河北石家庄长安区的十里铺、二十里铺等等。

今天无论驿站和急递铺都已消失无踪,只有“拖日气”和“十里铺”还在默默的提醒着我们,曾经的那些帝国创造了什么样的人间奇迹。

隋唐时期驿传制度的演化及其影响_孙宜孔

元朝马政研究 付金磊

明朝急递铺研究 贾卫娜

元代大都上都研究 陈高华、史卫民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