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帶著200頭奶牛抵達盧安達,正式開啓非洲三國之旅

緊隨中國,莫迪出訪非州!1962是印非關係轉折點

23日晚,印度總理莫迪帶著200頭奶牛抵達盧旺達,正式開啟非洲三國之旅,隨後他將前往烏干達和南非。

正值此時,中國最高領導人也在非洲進行一系列國事訪問,中印兩國元首還將共同出席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

印度一些媒體熱炒中印”爭奪“非洲話題,相比之下,印度官方媒體比較含蓄。

盧旺達作為一個正在醫治戰亂傷痛的非洲小國,引起中印高度重視,說明世界大國在非洲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地步。

7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北約峰會上表示,“美軍將加大在非洲的存在,因為只有強大的軍事才有和平。”

22日,五角大樓透露,美軍正在加大在非洲的軍事存在,重點是西非地區,惡霸總是有惡霸的存在方式。

日本也馬不停蹄深入非洲,早早籌劃2019年8月下旬在橫濱市舉行的第7屆非洲開發會議(TICAD)。

總的來說,目前非洲競爭的主要力量三角關係為:中國,歐盟,美國。

日本來得晚,政治上追隨美國,難以有效發力,光知道撒幣。

本文男主角---

印度,當年在非洲,可稱上是玉樹臨風,高大帥氣,印非關係比中非關係起步要早得多,後來掉隊了,被無視了,進入21世紀後存在感又有明顯提升。

先手優勢

非洲不僅有著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石油,天然氣,礦產,森林……),而且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註定是各大國戰略發展中的重要一環。

印度與非洲關係起初還是挺單純的,有同病相連,惺惺相惜的感覺。它們有共同的主人--歐洲列強,印度是英國最大殖民地,非洲一些地方也是英國殖民地。

這樣就有了共同語言--英語,共同文化-英式教育(精英)。

印度總理莫迪帶著200頭奶牛抵達盧旺達,正式開啟非洲三國之旅

地理位置上來說,印度與非洲隔海相望(印度洋),歷史上與北非,西非商業往來比較廣泛。

現代關係起步是在殖民時代,也就是印度和南非。英國殖民者瘋狂掠奪非洲資源,為了加快這一進程,它要大量修建鐵路和開設礦廠,但人力不夠,因為殘酷的奴隸買賣導致非洲青壯年勞動力嚴重不足。

而印度勞動力豐富,英國便將印度勞力,商人等帶入非洲,最著名的人物莫過於”聖雄甘地“。

甘地在南非呆了21年(1893-1914)才回到印度,併成為了國大黨精神領袖,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起源地就是在南非。

甘地是印非友誼的象徵,他領導印度獨立的精神又鼓舞了非洲人民反抗殖民者的鬥志。

印度總理莫迪帶著200頭奶牛抵達盧旺達,正式開啟非洲三國之旅

到了六十年代後,甘地精神在非洲被淡化,“非暴力,不合作”精神的不徹底和軟弱性暴露無遺,非洲人民選擇了另一條反抗道路,那就是革命。

印度獨立時,在非洲的形象是很高大的,當時非洲只有四個主權國家: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南非。

印度的尼赫魯與埃及的納賽爾成為全世界不結盟運動領袖,擁有很高的國際威望。對實行”種族主義“政策的南非,印度採取抵制手段,贏了非洲殖民地的廣泛信賴和擁護,包括加納獨立後,恩克魯瑪總統首訪第一站就是印度。

印度總理莫迪帶著200頭奶牛抵達盧旺達,正式開啟非洲三國之旅

1955年4月18日在印尼召開的萬隆會議(第一次亞非會議)上,尼赫魯的威望和知名度一開始都在中國總理周恩來之上,他是會議組織者,又是領導者,有時還要在周恩來面前指點一二。

會議之後,周恩來的光芒便無人能敵,這既是中國人智慧,也是新中國革命精神的感召力的體現。

六十年代之前,印度與非洲關係,相對中國與非洲關係是佔有先手的,周恩來總理第一次踏上非洲土地是在1963-1964年。1965年又先後三次出訪非洲,打開了中國外交新局面。

毛澤東,周恩來那一代領導人,他們的眼光至少看到了六七十年之後,以誠人待人,不圖近利,打好地基。

這是中國今天能在非洲與各強勁對手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的前提,看看日本,在非洲像無頭蒼蠅一樣,這個地方你光撒錢是沒有用的。

1962中印戰爭

這場戰爭是印度出於對國際形勢和中國捍衛領土決心的錯誤判斷而爆發的,否則,印度不會如此瘋狂地挑釁中國,直到頭破血流,舉國震動,才消停下來。

戰爭對印非關係沒有直接影響,但間接影響非常深遠,也是印非關係一個重要節點。

這場戰爭印度兵敗如山倒,而且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暗中支持下,也不敢組織反擊。這讓非洲覺得印度太不經打了,那種玉樹臨風,高大帥氣的感覺一下子消失了。

反觀中國,既不炫耀戰績,又見好就收,沒有陷入戰爭泥潭之中 ,同時還揭穿了印度所謂”不結盟政策“的虛偽性,讓非洲各國看清印度真面目。

非洲對中印兩國印象有了很大改觀,此戰失利,印度在非洲影響力急劇下降,先手優勢喪失殆盡。

從印度國內來說,它將發展重心轉移到了國防建設上面,以確保國家及周邊地區(南亞小國)的安全。被迫戰略收縮後,印度逐漸淡出非洲政治舞臺。

非洲在印度的外交戰略地位被調整到次要位置,重點發展與蘇聯政治,軍事,經濟關係,一心對抗背後有中美支持的巴基斯坦。

印度在非洲影響力一直沒有恢復過來,到了90年代,由於經濟困境,還陸續關閉駐非洲使領館,只剩一些小額的軍事援助和留學生培訓,像尼日利亞前總統奧巴桑喬就是在留印學生。

中國一直在非洲積極進取,我們對非洲援助都是實打實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干涉任何國家內政,主要援助領域在醫療,基建,教育等方面。

中印在非洲一進一退,成績和收穫必然不可同日而語。

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成了第三世界裡面唯一一個擁有合法核大國地位的國家,然後是氫彈,人造衛星。

對非洲政治人物來說,他們看到的是一個真正強大的朋友,印度不知不覺已被遺忘。國際政治就是這麼現實,中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是非洲絕大多數國家的意願。

印度一直想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在1971年之前它沒實現這個目標,今後也不大可能會有了。

除了在聯大痛罵南非種族主義政策和呼籲把南非開除出聯合國,贏得非洲人民感情分之外,印度基本上就放棄非洲了。

1962年這場衝突不爆發,印度外強中乾,虛偽反霸的形象還未必能被戳破。換句話說,就是中國幫它卸了妝。

合作還是競爭?

21世紀,印度明顯加強了與非洲合作力度,加快了重返非洲節奏。

想要發展工業,離開非洲資源是無法想象的,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非洲對印度亦是萬分重要。

印度有控制印度洋的野心,也在打造一支現代化遠洋海軍,如果要構建印度洋海上堡壘,就須得到非洲沿海國家的幫助。

毛里求斯,塞舌爾,馬達加斯加都是印度渴望與之軍事合作的國家,這次中國領導人出訪非洲就包括過境毛里求斯。

印度媒體緊張又焦慮,毛里求斯被譽為”印度洋明珠“,”印度洋鑰匙“,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它們要炒作“中印競爭”話題。

問題是中國從沒將印度當成在非洲的競爭對手(這樣印粉又不高興,但事實就是這樣),中國競爭對手在全球範圍內是誰?大家都知道。

中國希望能與印度在非洲成為合作伙伴,“共同支持非洲實現持久和平和自主可持續發展。”--2015年外交部發言人陸慷答記者問。

回到現實,印度跟中國在非洲怎麼競爭?就一個鐵路網建設計劃,印度只能乾瞪眼。

非洲大陸的能源和市場潛力,對各大國來說都具有深遠意義,加上非州國家在聯大一國一票,印度想加強與非洲關係,是國之常情。

印度在非不是沒有優勢,如信息,軟件技術和人才領域,最大優勢是藥品領域。非洲缺少藥品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歐美藥企壟斷的高價藥市場需要印度仿製藥去打破,而且印度不把藥品“知識產權”當回事,這對非洲人民是有益的。

從整體來說,印度在非洲還遠遠達不到成為中美歐競爭對手的水平,無論是經濟貿易上還是各種援助上。

政策上一味模仿,追隨中國,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之後,印度也搞個印非合作論壇,中國幫非洲建通訊網絡,印度也去搞,中國派維和部隊,印度也派……

沒有底子,卻把攤子鋪得很大,投入落不到實處。2008年,剛果(金)總統卡比拉就忍不住在印非峰會上指責印度只有口頭和文字,只有未來藍圖,而沒有任何立竿見影的行動。印度媒體又蹲在地上琢磨:這是誰教他這麼說的?

印度總理莫迪帶著200頭奶牛抵達盧旺達,正式開啟非洲三國之旅

有什麼辦法?它的思維方式就是這樣。

印度維和部隊更有意思,在塞拉利昂維和,印度軍官卻跟叛軍勾結賺倆小錢,把非盟給氣得,要聯合國趕走印度維和部隊。

另外,美國也在壓印度,像米爾塔鋼鐵集團跟利比里亞簽了個九億美元採煤合同,這裡是美國地盤。美國NGO出來說印度公司侵犯了“人權”,直接給攪黃了。

印度卻在許多非洲國家跟中國作對,在能源,鐵礦和煤礦等合同上,排擠中國企業,想用高價搞壟斷。也引起許多當事國不滿,排擠中國,對非洲國家就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了,印度就這麼二。

同為發展中國家,印度首先應當規劃好跟中國關係發展計劃,然後才談得上在非洲獲利。最關鍵的是中國不拒絕與印度合作,否則,處處與中國唱對臺戲,除了錯過合作機會,也會引起非洲國家反感。

印度總理莫迪帶著200頭奶牛抵達盧旺達,正式開啟非洲三國之旅

大英帝國有許多優點可以學, 你非得學“攪屎棍”,還真以自己玉樹臨風,長髮飄飄,唇紅齒白,人見人愛?

非洲國家渴望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之中,而印度對“一帶一路”有抗拒絕心理。就這樣印度還想跟非洲國家緊密合作?方向都反了。腦子裡的水不甩幹,怎麼去面對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