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孙冕:一如《急之国》,中国人丧失的不只是“慢”能力

云南是灵魂的归宿、精神的家园。乡愁止于此,家园始于斯。

新周刊孙冕:一如《急之国》,中国人丧失的不只是“慢”能力

孙冕,《新周刊》创始人、名誉社长。(图/阿灿)

艺术家叶永青最了解孙冕,他说孙冕一旦来了云南就会疯掉。果然,来到云南以后的孙冕不再西装革履,奔驰也不开了,买了破旧的越野车满云南跑。

“那时真正地感受到,来到这里是一场回归,身上那些城市里戴着的铠甲都可以全部脱掉,回到本真。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活着,一种本应该的活法。”回忆起最初来到云南的心情,孙冕还是那样兴奋。

“唯有嗅到土地的芳香时,你才会知道这是家园,在城市里嗅不到。”孙冕有时出差醒过来,会忘记自己在哪里。每个城市长得一模一样,每间酒店的装修都差不多,梦里梦外都不知道身是客。“唯独来到云南、来到大理,‘咿呀’一声推开门,有一个角落似乎可以看到外婆在那等你,抽着长长的烟斗。这‘咿呀’一声让你感到回家了。”

大理是一个无论物理空间还是心理空间都让人感到很贴近的地方。物理空间很贴近,是因为小城镇地方小,从容、舒适。心理空间更近,是因为人心之间没有距离。

空间大的、高速发展的地方,人们总是焦虑,总是想快,总想走到最前面。就像《新周刊》的专题《急之国》说的那样,中国人丧失了慢的能力:

“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即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

“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

孙冕说:“高速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但我们的精神家园去哪里了?云南是慢的,但正是这种慢留住一片净土,留住一个发展的空间。假如跟北上广一样那么急的话,就不是云南了。我们的心灵就像一个杯子,都急着装满水的话,满则溢,装不下别的东西了。幸好有云南这个地方,让我们找回心里空缺的东西。我不需要大鱼大肉,随便一碗米线,到晚上有口酒,旁边有朋友,就可以很满足。”

《新周刊》偏爱云南,早在2003年就推出过云南特辑《体验之都——云南:一个体验经济的中国版本》。孙冕说:“有一个阶段,《新周刊》有不成文的规定:表现好的,到云南放假;表现不好的,发配到北京工作。”

在2013年的《大理,让人变小》专题里,《新周刊》说:“大理之大,能让来自中国一线城市和世界各地的人,年龄和自我都变小。大理是阳光的、美的、慢的、自由的、丰富的,宜居、宜游、宜闲。它不仅容纳了很多人,也拒绝了很多人。苍山洱海之间,古朴人心之中,能见自己、见天地与见众生;它的闲与和谐,在中国独一无二。风花雪月,才是生命中的正经事。去大理,就是去往心灵的彼岸和生活的原点。”

在2015年的《净土腾冲》专题里,《新周刊》说:“去腾冲看看吧。在这里,你能发现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来自当地人的自豪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还有日常生活的怡然和从容。这是一片能让人心底变得柔软、身心获得安静的地方,是一个能带来最深切的家园之感的地方。净土腾冲,乡愁止于此,家园始于斯。”

新周刊孙冕:一如《急之国》,中国人丧失的不只是“慢”能力

2017年10月29日,孙冕与艺术家罗旭在探讨书法

在去欧洲才是时髦的当下,孙冕说:“那里不是我的家,那种风光在云南比比皆是,抬头苍山、低头洱海、回头还有滇池,何苦跑那么远去看别人的山、别人的水呢?”

新周刊孙冕:一如《急之国》,中国人丧失的不只是“慢”能力

图-坐落于滇池畔的湖景林苑别墅

在云南,孙冕爱上了户外运动,爱上了登山,如今孙冕不是在云南,就是在去云南的路上。“我新的生活开始于云南,感情的落脚点也在云南,云南给我一个新的生命。”

图文来源:《新周刊》507期别册《入滇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