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年人工智慧將取代人類?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氣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應燈火是漁船。”

這首描寫海上夜景的詩,無論是從韻腳還是內容來看,都算得上是一首較為優秀的作品,然而這首詩的“作者”卻是IBM的程序“偶得”----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這個概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視線:百度CEO李彥宏自主研發的無人車已成功在北京五環上路;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腦”系統,通過分析堵車路段及攝像頭數據,使行車速度提升11%;騰訊和科協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共同研發打擊謠言的智能系統;科大訊飛人工智能主持人已正式上崗……

當我們談論“人工智能”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人工智能(AI), 是一門研究和開發應用於模型和拓展人類智能的新興科學技術。它是計算機學科的一個分支,企圖瞭解智能的實質,併產生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智能機器。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簡單來說,研發人工智能的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人們對待人工智能這項新興技術的態度褒貶不一,特斯拉CEO馬斯克稱,“人工智能是人類文明中存在的根本風險,在我看來,我們需要在對其監管採取主動措施,而不是被動。因為我認為,當我們在人工智能監管中處於被動時,就已經為時過晚了。”Google大中華地區總裁石博盟((Scott Beaumont)稱“人工智能或許會引發新的工業革命,但不會對傳統科技產生威脅,也不會取代人類。我相信人類和人工智能是可以共存的。”

人工智能的五大應用場景

人工智能已廣泛運用到工作、生活中,科技史和產業研究專家、《機器70年》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智充科技副總裁徐曦表示,“在兩年左右,我們會發現人工智能會變成我們生活中的基礎設施,跟通訊網、道路、電網、自來水一樣。”

目前,人工智能的應用主要有五大類:

智能製造:基於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深度融合,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

智能金融:依託大數據,對金融用戶進行畫像,提升獲客效率;通過大數據、算力與算法的結合,搭建反欺詐、信用風險等模型。

智能交通: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和設備,將各核心交通元素聯通,實現信息互通與共享以及各交通元素的高效使用,最終形成人、車和交通的一個協同環境。

智能安防:利用人工智能對視頻、圖像進行存儲和分析,從中識別安全隱患。

智能醫療:利用智能影像識別技術,實現醫學圖像自動讀片;藉助大數據技術可以進行疫情監測,及時有效地預測並防止疫情的進一步擴散和發展。

人工智能提高社會生產力

機器的發明在於拓展人類的能力,正如望遠鏡的發明延伸了人眼的視力範圍;汽車的發明拓展了人類的運動速度;計算器的發明使得人類避免做重複的簡單運算工作。人工智能的發明初衷也在於此,將原本重複的、機械性的工作交付於智能機器處理,達到縮減用時、提高效率的目的。馬雲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採訪時說。“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未來的30年中,人們每天只需工作4小時,每週可能只需要工作4天。”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也曾表示“數字化加上智能化將會極大地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力。”中國市場對人工智能有一定的需求,無論是投資商或是政府對於人工智能行業都持鼓勵態度,除此之外,中國的網民群體龐大,將其產生的巨大數據庫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將會對社會整體效率、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

對目前的就業環境產生一定影響

新技術的產生對現有的就業環境一定會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富士康公司自2016年起進入大批量裁員階段,僅崑山的一座工廠去年就裁員近5萬人,這些崗位將陸續由工業機器人填補。值得研究的是,人工智能技術是否會造成大量失業?

機器的運行原理在於指令的確定性,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完成那些有規矩可尋的、可以確定邊界的任務,例如翻譯工作,由於詞與詞之間大多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因此,人工智能機器可以很好地掌握並輸出翻譯的結果。研究顯示,google人工智能翻譯機器英法互譯的水平已與能與人類翻譯水平相當,似乎人工智能代替翻譯人員的說法並不是聳人聽聞。

回顧技術發展帶來的變革,新技術的產生從某一程度上減少某些傳統行業的需求,與此同時帶來了與之相對應的更大的就業機會,智能手機就是其中一個例子。1980年代掌握BB機運行原理的技術人員在智能手機來臨的時候,如果能夠及時抓住機會並不斷學習,在手機時代依然能夠在新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人工智能技術可能會改變某些傳統行業,在日新月異的今天,變化本身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否抓住改變帶來的機遇,不斷學習,培養快速適應改變的能力。

2045年,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

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使人不得不對其是否會超越人類產生擔憂。美國著名專家庫茲韋爾在他的《奇點臨近》一書中表示人工智能最終會超越並取代人類,他預測這個時間點將是2045年。

霍金在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的演講中表示“人工智能在不斷髮展的同時,我也在擔憂它是否會超越人類,人工智能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人類由於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之競爭,最終被其取代。未來,人工智能可以發展出自我意志,一個與我們衝突的意志。儘管我對人類一貫持有樂觀的態度,但我仍不確定。”

樂觀派則認為機器終究是機器,始終不會超越人類的管理。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秘書長陳熙霖認為“機器很難超越人類智慧的原因在於,人類的智力活動包括了記憶、聯想、歸納、演繹、判斷、思考、頓悟、甚至做夢等諸多智力活動,這些與智力、情感相關的活動很難被機器人學會,至少目前不會。”

新事物的產生,我們很難僅僅以“好”或者“不好”對它下定義,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未知,不必過分恐懼,也不應盲目自信。正如霍金所說“我認為強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麼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說,是好是壞我們仍不確定。但我們應該竭盡所能,確保其未來發展對我們和我們的環境有利。”

2045年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