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ABT,區塊鏈下一個十年牛不起來!

不搞ABT,區塊鏈下一個十年牛不起來!

撰文 | 萬幣侯

幣市如同股市,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題概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兩三年。推動下一階段的主題,肯定不是已經被大家厭倦的舊故事,而是玩法完全不同的新故事。

上週李笑來錄音洩露後,很多人說這傢伙雖然是言辭粗鄙欲蓋彌彰,但的確道出了不少大實話,可謂“話糙理不糙”。

李笑來說破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所謂公鏈都是圈錢的把戲。儘管這個判斷過於絕對,但99%的情況下都是正確的。

爭奪主鏈的戰役在過去兩年的微信朋友圈語境裡,最高大上的區塊鏈指點江山,就是“爭奪主鏈”,大意是區塊鏈就像操作系統,比特幣是第一代主操作系統,以太坊是第二代主操作系統,假如操作系統也如同區塊的鏈條環環相扣,那麼成為下一代的主要操作系統,就能成為主鏈,獲得像比特幣以太坊一樣巨大的市場價值。

成為主鏈,意味著千億美元級別的生態市值。

以生態依託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代幣市場為例,在CoinMarketCap統計的828個token中,在以太坊上發行的token佔據了總數的90%,其他最大的幾個平臺dApp代幣都遠遠無法跟以太坊生態相提並論:Waves平臺有24個項目,BitShares平臺18個項目,NEO平臺有15個,Qtum平臺有11個,其餘公鏈都僅有個位數的dApp。

按照這些token的市值去看,在以太坊平臺上發行的代幣流通市值佔全部代幣市值的96%。從統計數字上看,除了以太坊以外,其他現有的平臺都沒有多少商業價值。

有生態就意味著有大量的用戶需要購買平臺幣做交易燃料,因此,最能忽悠的區塊鏈團隊都聲稱自己要打造下一代主鏈,假如比特幣是區塊鏈1.0,以太坊是區塊鏈2.0,那麼自己的項目就是區塊鏈3.0。還有更能吹的,眼看項目連概念都沒法自圓其說,就提前卡位,說自己的鏈是區塊鏈4.0甚至是5.0。

區塊鏈3.0的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EOS能在一年時間內募集到價值40多億美元的ETH。EOS火爆銷售的關鍵因素有兩個:一是創新驅動泡沫(Innovation-driven bubble),源於人們對技術理想化的過高期望;二是分銷模式創新,EOS的超級節點本質上是一種代理分銷模式,只有購買足夠多的代幣才有資格獲得代理權。

一將功成萬骨枯,EOS銷售的巨大成功和操盤團隊洞察人性的暗黑手段,給公鏈項目樹立了一個遙不可及的行業標準,從此公鏈賽道封閉了。比起EOS的40多億美元,其他公鏈項目拿到的一兩億美元(儘管已經非常巨大了)再也講不成“爭奪主鏈”的故事了。

不搞ABT,區塊鏈下一個十年牛不起來!

上圖是Coindesk整理的ICO Tracker交互圖,在這張圖中,每一個圓圈代表一個ICO項目,我們能看到兩個巨大的黃圈分表代表42億美元的EOS和17億美元的Telegram,它們的鉅額募資分別封閉了各自所在的賽道。

成為主鏈也未必能賺多少錢

理解EOS鉅額資金的一個參照對象,是2014年募資的以太坊,儘管當下ETH流通市值僅有將近500億美元,當年ICO時僅僅只拿到1800萬美元,相當於到現在的熊市,四年有2600倍的回報。去年ETH一千多塊美元的高峰時,ICO參與者相當於有7000倍的回報。

如果你在早期投資了比特幣,不用太早,2012年初就行,到現在也是近3000倍的回報。正是因為動輒幾千倍的回報,才刺激了大眾的癲狂。

高回報,意味著高風險。投資高回報的項目,必然承擔高風險,能賺幾千倍的項目,意味著成功的可能性也只有幾千分之一。高回報伴隨著高風險,然而,高風險卻不一定會帶來高回報。

EOS在一年時間內募集了42億多美元,當下的流通市值僅有不到78億美元。這意味著,

冒著巨大風險投資萬眾矚目的EOS,平均投資1美元,僅僅獲得了現價1.86美元的回報。說好的千倍幣去哪裡了?

真是應了馬克思的那句名言:“風險越大的資產並不一定會帶來更多的回報,它們只是看上去如此而已。”

經常有所謂專家跳出來說:“區塊鏈項目泡沫太多,99%的項目都會歸零”。這不會算數的外行專家太樂觀了,因為期望的都是幾千倍的回報,所以成功應該是千里挑一,對應的是99.9%的項目都會歸零,不然人類從哪拿來那麼多回報給投資者。

在熊市中,好多區塊鏈項目都過得很艱難。不是因為當下是熊市才沒有高回報,根本原因是由於他們根本沒有創新價值,僅僅是為了圈錢才搞出來的偽區塊鏈項目只有高風險沒有真回報,所以李笑來才稱他們是SB空氣幣。

投資者逐步發現,EOS等近期上線的公鏈項目,根本就沒有多少靠譜的落地場景。這些高風險低迴報的圈錢幣,深深傷害了投資者的感情,幾乎要澆滅區塊鏈愛好者的熱情。

難道除了髮圈錢幣、空氣幣、傳銷幣,幣圈就沒有別的玩法了嗎?

有的,那就是在區塊鏈的另外一個部分找答案。本質上說,

區塊鏈 = 分佈式賬本技術 + Token經濟

區塊鏈最大價值的部分,就是Token經濟模式。通過發行代幣形成了代幣經濟,繞開了現有證券監管政策,實現了巨大的制度創新,產生了代表未來的新型經濟組織形式。目前很多國家對Token的發行還比較寬容,本質上說,Token比證券具有更寬鬆的政策環境,相當於通過Token實現了Deregulation管制放鬆。

Token制度是一種普惠投資的實現手段。傳統的證券監管,本質上是為了保護窮人被騙,比如合規投資人制度,減少了普通人的風險。風險減少的另一面是收益降低,使得窮人失去了財產性收入的機會。

我認為,區塊鏈真正靠譜的落地場景,是依託普惠投資的Token制度創新,創造具有真實穩定收入的ABT (Asset-backed Tokens) ——資產支持代幣。

從ABS到ABT

ABT是一種資產證券化模式,就是依託有固定產出的現實資產發行代幣,使資產通過可交易代幣獲得流動性溢價。直白點說,就是依託有穩定現金流收入的項目,發行一個資產幣。

比如依託星巴克發行個咖啡幣,依託電影院線發行個觀影幣,這些幣與以往的星巴克禮品卡的區別就是這種幣可以在加密貨幣交易所交易流通。ABT本質上是一種證券,應該在證券法監管下運行。

ABS於1987年在美國出現,最早用於信用卡分期付款。很多人都有過刷信用卡分期還款的經驗,你刷了信用卡分期,相當於做了一筆分期貸款,以多期還本付息的方式從銀行借款。從借出方的角度來說,銀行可以獲得利息收入,比如年息10%的利息。

不過銀行首先需要有足夠的資金儲備才能借給你,但往往銀行沒有那麼多錢,銀行再去借別處的錢可能利息也不低,而且萬一碰上經濟危機出現刷卡人大規模違約不還款,銀行沒錢還借款,搞不好就會要破產。

這時候銀行有聰明人出來說,這一批分期付款的未來本息收入,我們乾脆把它們打包成一個理財產品,以8%的年化預期回報賣給隔壁的證券公司,再讓他們賺兩個點,再以6%賣給散戶投資人如何?於是,我們經常在銀行櫃檯看到的那種理財產品就出現了,看起來6%的回報很誘人,比做定期存款的回報高多了,而且可以一元起購,工資卡里有點餘額就隨手買了。

通過銷售理財產品,銀行獲得了低成本的資金,可以把信用卡分期付款業務進一步做大,比如可以給持卡用戶更高的額度讓他們買房、買車、預付MBA學費、預付裝修費等。而且銀行借來的錢成本低於貸出去的錢,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就算經濟危機再次發生,好多刷卡人還不上款也不用擔心,因為理財產品不是存款,可不都是保本保息的。一旦刷卡人大規模違約發生,貸款收不回來,銀行也兩手一攤不付錢,把鍋甩給買理財產品的人就行了。

有了ABS這個投融資大殺器,資本市場迅速移植到了所有能產生持續現金流收入的業務裡面,比如車貸、房貸、租賃收入、過橋費過路費、保費、物業管理費、電視收視費、學費及住宿費以及市政的供水、供熱、供電、汙水處理收益權等,後來甚至發展到景區門票、俱樂部會費乃至電影票都能拿來做。到現在ABS包括其衍生的MBS等相關品種已成為美國債券市場第一大券種,佔據超過三分之一的份額。

我國從2005年也開始引入ABS業務,咱們收費項目多啊,立刻轟轟烈烈的發展起來,僅僅2018年第一季度,就有42家機構備案通過產品110只發行了1500多億元的ABS。

ABT的應用場景

ABT的概念,受到資本市場ABS(資產支持證券 Asset-backed Securities)的啟發。ABS的設計目的是將沉澱的資產變為可流動的資產,從而獲得流動性溢價。ABT可以理解為代幣化的ABS,重點應用在傳統ABS中不好證券化的資產。

ABT的最理想的應用場景,是一些大宗的投機資產,比如:原油、天然氣、電力、土地、房產、金礦、玉石礦、機場、大型旅遊景區門票、遊輪、度假村、高爾夫球場、葡萄酒莊園等。可以通過發行代幣的方式,把這些有長期穩定真實收入的項目進行代幣化。

資產通過代幣資本化的過程,稱為資產代幣化(Asset-backed Tokenization)。資產代幣化的一個前提,是資產本身必須是有現金流的。舉例而言,一個水電站的發電週期,一般在45年,儘管每年有固定的收入,但幾十年這麼漫長的回收週期,願意投資這個發電站的投資人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水電站的價格一般都不會很高,原因就是收入缺乏流動性。

區塊鏈時代的第一個十年,市場熱點主要集中在分佈式賬本技術上。但是,分佈式賬本自身並不直接產生大量利潤,無法給投資者高額的短期回報,這是當下區塊鏈所謂“技術驅動泡沫”的軟肋。

大量的空氣幣充斥著市場,同時交易所又從交易中收取高昂手續費(當下加密貨幣交易所手續費一般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是股票市場手續費的十倍),市場自然發展不起來,這就是熊市的內在原因。

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AOL美國在線和李澤楷的盈科動力,雖然當時是萬眾追捧的股市寵兒,但真的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業務收入。AOL不愧是有高瞻遠矚,在市值的頂峰收購了時代華納,用時代華納的出版、影視實體業務收入給自己找了個接盤俠。

李澤楷也學AOL,不過他瞄準的是現金流更好的香港電信。美國在線和盈科動力轉虛為實是少有的成功案例,同期失敗的案例多不勝數,比如當年陽光衛視併購新浪,功敗垂成的根本原因是兩者都缺乏資本市場認可的實體資產,都沒有多少營業收入,兩家空對空,就算合併成功也是白忙活一場。

我認為,幣圈下一個真正的落地應用,是通過ABT把真金白銀的資產和穩定的業務收入導入加密貨幣市場。這個資產代幣化的趨勢,就像400年前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一樣,將先進的生產關係用來助推先進的生產力,把人類社會帶入下一個波瀾壯闊的大發展時代。

人類總是高估技術的短期影響,而低估了技術所帶來社會變革的長期價值。一部分先知先覺的人類,在區塊鏈時代即將結束的第一個十年,已經意識到了代幣經濟的巨大潛力,只要我們推動ABT進場,牛市或許就在下一個轉角迎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