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人口減少問題,不會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遼寧省政府近日印發了《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目標是到2020年,生育水平穩步提高,到2030年,人口總量保持合理規模,結構有所改善。對於經歷了連年人口負增長和剛進入深度老齡化的遼寧來說,這份解決人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意義重大。然而細看這份文件提出的預期發展目標,2030年總和生育率從2015年的0.9提升到1.8,總人口從4382萬提升到4500萬——這實在是有些低估解決人口問題的難度了。

作為我國東北地區的代表性省份,遼寧的人口問題備受國人關注——率先步入深度老齡化、超低生育率、人口外流嚴重、負增長,每一項都對未來的發展構成了嚴重的挑戰。有人才有希望,基於此,遼寧省才制定了到2030年的人口發展規劃。然而,這份規劃中提出的人口預期發展目標,真的能夠達到嗎?

解決人口減少問題,不會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對於上面這個表,我們只看人口總量這一欄就行了。2015年總和生育率為0.9,2020年就想回升到1.4?2030年還想達到1.8?2015年全省總人口4382.4萬,2020年能維持住4385萬?2030年還能回升到4500萬?

首先,2020年的這兩個目標數字簡直可以用“玄幻”來形容。制定目標的這位/這幾位人士,難道不知道存在人口慣性的嗎?5年怎麼可能會出現如此明顯的逆轉趨勢?更不如說,目標制定者是不看最新數據的嗎?雖說是從2016年開始的規劃,但文件是2018年6月下發的,知道遼寧2017年的人口數據有多麼慘淡嗎?根據《2017年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遼寧年末常住人口4368.9萬人,比2016年少了1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8.4萬人,出生率6.49‰,這還是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生育堆積意願釋放的結果,只比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前的2015年(出生人口27.1萬人,出生率6.17‰)高了一點點,比2016年(出生人口28.9萬人,出生率6.60‰)還下跌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到2020年還剩三年時間,能維持住2017年的生育數字、人口總數不下降就已經非常不容易,還指望出現反彈?

那麼,稍遠一些的2030年的這兩個目標(總和生育率1.8,總人口4500萬)又如何呢?同樣近乎天方夜譚。

瞭解這一點,只需要拿日本作為對比就清楚了。日本從上世紀80、90年代開始出現少子化問題,並開始積極應對,結果怎樣呢?其總和生育率只在2005年起才出現反彈,從1.26反彈到2017年的最新數字1.43,12年間不過提升了0.17。而遼寧省2015年才不過0.9,二孩堆積生育意願差不多釋放完的去年也沒多生多少人,2030年怎麼可能提升到1.8呢?

解決人口減少問題,不會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日本總和生育率(1990~2016)

至於4500萬總人口這個數字,意味著2030年時遼寧人口要比現在增長100多萬。而目前遼寧人口是負增長,生育率遠比世代交替所需要的2.1要低,想要人口增加,只能指望人口內流。然而,雖說規劃中遼寧省有意“逐步構建起有利於人才發展、吸引‘大雁北歸’的政策體系和制度環境”,但想要吸引人才的可不只有遼寧。看看如火如荼的一二三線城市“搶人大戰”吧,你說你的省份有歷史機遇,別的地方何嘗沒有歷史機遇?人口不繼續外流,已經不錯了。

不妨看看基本不存在人才外流問題、生育率回升到1.43的日本,是如何制定今後的人口目標的。日本政府的財政經濟諮詢會議下設的有識之士會議“選擇未來”,在2014年的報告中指出,“今後50年社會人口繼續下降已成既定事實”,“按照目前的出生率水平,50年後日本的總人口將減少到8700萬人,人口規模只有目前的三分之二。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比例達到百分之四十,日本將迎來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齡化社會。”報告提出的未來目標是,“50年後擁有1億人口規模(目前是1.27億),力爭未來繼續維持穩定的人口結構。”

解決人口減少問題,不會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日本未來人口推算

人口負增長問題的解決難度可見一斑。

解決人口減少問題,比想象中可能要難得多

遼寧省乃至於全中國目前在解決人口問題上享有的有利條件,大概只在於,絕大部分鼓勵生育的措施還未開始實施,乃至尚未開始論證,有比較大的想象空間。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份規劃文件是有著比較積極的意義。

比如提出“實行生育登記服務,對生育兩個孩子以內(含兩個)的不實行審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推行網上辦事”,這就比辦準生證時代要輕鬆多了。

再比如提出“完善生育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減輕生養子女負擔”“推進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併實施,確保職工生育期間的生育保險待遇不變;完善計劃生育獎勵假制度和配偶陪產假制度。”“鼓勵僱主為孕期和哺乳期婦女提供靈活工作時間安排及必要的便利條件,支持婦女生育後重返工作崗位。”這些措施大方向是沒有問題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也都有可以借鑑的經驗。

文件還提出,要”合理規劃配置兒童照料、學前教育等資源,滿足新增公共服務需求。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月子中心、非營利性婦女兒童醫院、普惠性託兒所和幼兒園等服務機構,鼓勵和推廣社區或鄰里開展幼兒照顧志願服務,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加快培養月嫂和育兒嫂,推動政府、機構、社區和家庭形成嬰幼兒照護合力。在大型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旅遊景區等設置母嬰室或嬰兒護理臺,保障母嬰權益。”如果這些政策都能落實到位,相信也有助於激發年輕人的生育意願。

然而,問題在於,想要全面落實這些鼓勵生育的措施,是要付出大量成本的。而現實的難題在於,在這些措施還沒有開始施行前,有個同樣難解、同樣需要耗費大量社會資源的問題橫亙在人們面前——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遼寧省已經率先進入深度老齡化(老年人佔14%),如果年輕人繼續外流,那人口結構會進一步惡化,或許過不了多久,就會進入超級老齡化(老年人佔20%)。適齡工作人員如何在贍養越來越多老人的同時,分出更多資源來支持鼓勵生育?

解決人口減少問題,不會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這個悖論難解之處還在於,隨著老齡化趨勢不斷加重,政策也會越來越向老年人傾斜。比如政策制定者如果想試圖降低養老金標準,就會遭來很大的反彈,這一點,日本社會也已經驗證過了。

以遼寧為代表的東北三省,其解決人口問題的歷程,也許會與日本的北海道非常相似。北海道在日本也地處東北,“北海道開發”也曾作為日本的基本國策來推進——1950年,日本製定了《北海道開發法》,中央政府對北海道投入了龐大的開發事業費用,使北海道的社會資本在短期內迅速充盈起來;北海道開發的產業也以公共開發建設事業為主,導致的結果是北海道一直依賴公共建設事業,這種結構最終固化了下來。這與我國開發東北的進程、思路都有高度的一致性。

類似之處還在於,北海道的人口也曾經歷過長期的快速增長勢頭,從明治初期不到6萬人的人口,到20世紀末已達約570萬人。而之後人口減少問題就變得嚴峻起來。北海道各個市採取了各種各樣的地方振興政策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獨立自主地推進區域城鎮建設。像新雪谷町,最近十多年來就一直試圖建設一個以旅遊、農業、生態環境領域為中心的個性城鎮,作為滑雪勝地,每年吸引了很多來自澳大利亞和東亞國家的遊客。而釧路市則從幾年前開始就推動吸引人們夏季來此長住的項目,因為釧路市的夏天非常涼快,是避暑勝地,不僅有來此長住的個人,來這裡舉辦學術會議或體育賽事的也在增加之中。

然而結果怎樣呢?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發佈的“日本各地區將來人口估算”數據的預測,到2040年,北海道的人口將從2010年的550萬人大幅降至419萬人。而且,不僅北海道所有的市町村(日本地方行政實行自治,基本由市、町、村構成,因此日本一般俗稱地方為“市町村”。市町村相互間是平級關係——譯註)人口都會減少,人口減少30%以上的市町村更將達141個,約佔整體的80%。另外,民間政策研究組織“日本創成會議”提出,20~39歲女性人口減少估算會達50%以上的城市屬於“可能消亡的城市”。全北海道的市町村將有78%符合這個標準。(山崎幹根《面對人口銳減的社會問題,中央和地方應該如何應對——以北海道為例思考這個問題》)

解決人口減少問題,不會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北海道“一個人的車站”,是人口不可逆減少的典型例證

人都去哪了?被東京圈吸走了。任地方採取渾身解數,也改變不了整個大趨勢。所以,對於我國東北三省而言,人口外流的問題,恐怕比生育率低迷更為棘手。而且,老齡化、人口外流、低生育率這幾個問題,可以說是相互影響的,任何一個嚴重程度加深,另外兩個也會隨之惡化。

人口問題難以解決,採取措施應對現實,同樣重要

在這樣的情況下,相比起採取措施解決人口問題,採取措施讓社會各界適應人口減少、深度老齡化難以更改的局面,同樣重要。

比如,日本學者島崎謙治就提出,為應對老齡化、人口減少的嚴峻現實,政府有必要讓即每一個民眾都認識到需要提升責任意識,乃至為了國家社會的長遠利益奉獻一定的犧牲精神,理性思考代際之間的矛盾。

在經濟方面,島崎謙治認為對應政策關鍵在於提高勞動參與率和提高生產率這兩點。提高婦女及60歲以上人群的勞動參與率尤為重要,為此,必須通過完善託兒所等手段支持婦女兼顧撫養子女和工作,並向人們提供多樣化的工作形式和機會。他甚至認為應該廢棄退休制度,創造一種環境,即使是老年人,也可以在他可能的範圍內繼續工作。在教育方面,除了高等教育外,還應設法提高包括初等、中等教育在內的教育水平,以及人們在工作單位內外的能力。

在社會保障政策方面,不管是養老還是醫療,都有太多課題需要深入。比如養老金缺口的問題,盲目降低養老金標準顯然不可取,但如果不調整,缺口會越來越大,年輕人一定會喪失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信心。因此,只能以現行制度為基礎,順應人口與經濟的變動,審慎地讓各代人在同齡人及代際之間分擔“痛楚”。醫療方面的資金缺口,也會隨著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因此有必要提升醫療效率,讓有限的醫療資源起到更多作用;提高醫療從業人員的專業職能、調整業務分工,比如把非醫師也能完成的業務交給護士等其他醫療從業人員或事務人員去做,非護士也能完成的業務則交給普通護理人員去做,等等。(島崎謙治《超高齡及人口減少社會的現實與對策》)

解決人口減少問題,不會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無論古今中外,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完整經歷過一個老齡化嚴重並人口減少的社會。在鼓勵生育政策難以短期內起到成效的時候,想要想辦法適應難以改變的人口形勢,這需要付出巨大的投入和努力。對於這一點,不僅是遼寧和東北,全國都需要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