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規模交戰後的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第一軍情


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代的戰爭跟現在一樣都是殘酷的。打仗就要死人,那麼在古代大戰之後的屍會怎麼處理呢?無非是三種方式,第一種最好,第二種好嚇人,第三種太噁心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膽小者勿入喲!



第一種方式入土為安。雙方交戰後,各自收屍,就地掩埋,如果運氣好的話,還能有一塊墓碑。但大多數情況下,由於戰死的人太多,或者由敵方收屍(為了防止瘟疫),會挖一個大坑將屍體集體掩埋,形成萬人坑,雖然不能獨立的墳墓,至少可以入土為安。鮮有人可以被送回家鄉安葬,除非是將官或者立了大功的人,才能被送回家鄉安葬,魂歸故里。

第二種方式暴屍荒野,甚至被築成京觀。在古代雙方交戰的時候,有時候是遭遇戰,雙方短暫交戰後,迅速撤離,由於相互忌憚,留下了滿地的屍體,無人收屍,暴屍荒野,成為鳥獸之食物。還有一種就是勝利者為了震懾敵人,炫耀戰功,將敵人的屍體暴屍荒野,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即京觀,甚是嚇人和殘忍。例如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失敗,高句麗統治者便將戰死隋軍的屍體築成“京觀”。後來高句麗向唐朝交好,唐太宗便派人毀掉了高句麗的“京觀”。

第三種方式太噁心了,想一想就吃不下飯了。如果在古代敵我雙方交戰,恰逢軍中缺糧,有些人會將戰死的士兵的屍體作為軍糧食用,並且在歷史上並非是個例。在《三國志.程昱傳》記載:“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食,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當時曹操軍中缺糧,將人肉做成肉乾供將士食用。五胡亂華的時候,胡人將漢人成為“兩腳羊”食之。還有就是黃巢被圍困在陳州的時候,他使用機械化的方式,集體屠殺陳州百姓,將年輕的男女屍體放入特製的“搗磨寨”,將人的屍體粉碎,製成“乾肉”,配發成軍糧,供給軍士食用,真的是駭人聽聞呀!

總之,在古代,人命為草芥,戰爭只是封建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的一場博弈。他們為了私慾,發動戰爭,傷亡千千萬萬,也毀了千千萬萬個家庭。戰爭是殘酷的,遠離戰爭,珍愛和平。


密探零零發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大規模的交戰之後屍體不會扔在那裡不管的,古人的智慧可不比現代人的弱,古人知道這些屍體堆積在一起時間久了,稍有不慎就會爆發瘟疫,或者是產生各種各樣的傳染病,古代的醫療水平低下,如果遇到這些,會有無數人因此而死去,所以戰爭結束之後絕不會放任屍體不管的。

一般來說打掃戰場的都是勝利的一方,他們會將有用的東西全部收走,然後命令俘虜去挖一個超級大坑,然後將死者全部都扔進去,之後進行掩埋,目前已經找到了不少的萬人坑,很多都是戰爭結束之後挖的。

除了全部掩埋,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勝利的一方也有可能會全部給燒了,屍體燒了就絕對不可能爆發瘟疫了。也有可能勝利的一方只打掃自己方的屍體,敵人的並不管,戰爭結束之後,敵人也會回來收屍的,當然是在確保絕對安全的情況,勝利方如果看到敵人來收屍,只要不是來的人特別多,勝利的一方一般不會去管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勝利的一方將對方的屍體全部壘在一起,堆成一座山,或者是放在道路的兩旁,總之就是很顯眼的地方,起到一種威懾的作用,這種屍山也被稱為築京觀。一般情況下將領們不會做這種事,除非己方實力非常雄厚,否則激起敵方的血性,恐怕後面的仗就不那麼好打了。

最後提一點,火燒的方法在古時候用的並不多,因為古人認為屍體燒了相當於挫骨揚灰,死了靈魂不安,無法入土為安,更不能來世繼續投胎做人。總之一句話,戰爭結束後的屍體肯定會處理的,絕對不會放任不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根據戰爭的形式來區分處理屍體的方式。

第一種是拉鋸戰,即雙方打完都不跑,敵我實力均衡,交戰雙方會在一場戰役結束休整時,組織清理己方屍體,一般是先清理離自己戰場近的屍體,而後雙方很默契的打掃中間的屍體。清理回去的屍體一般是就地掩埋,級別高的將領還有下葬儀式。

第二種是殲滅戰,即一方實力稀爛,被打的潰不成軍節節敗退。此時戰敗方不會再回來清運屍體。戰勝方會先清理完己方屍體,在把敵方屍體搜刮一遍,放在一處或者集體掩埋,或者縱火燒掉,或者把屍體擺在道路兩側用土夯實成金字塔造型,俗稱‘‘築京觀’’,用來炫耀實力。

第三種為遭遇戰,即雙方打完都跑了。兩方急行軍遭遇了,戰鬥會很快結束,雙方怕對方援軍前來,草草打掃完戰場,有的都來不及打掃就撤退了。剩下的屍體暴屍荒野,要麼被鷹啄狼食,要麼就被當地的村民就地掩埋了,如果趕上災荒不斷,附近的村民可能會拿屍體來果腹。


我是汶上人


第一就是挖坑埋了

在古代一般很少採用這樣的方法,因為這樣方法一般用於已經攻下敵方城池了,為了避免屍體引發瘟疫,所以一般都會對屍體先活化然後再挖個坑,埋到土裡。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少的,因為太過費力。而古代一般很少有這種情況,也就是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但是也都是事先把他們都騙到山谷裡的,然後統一射殺再埋掉。

第二就是耀武揚威

古代一般為了樹立國威,有的時候屍體他不會採取掩埋政策,而相反的是大築骷髏臺。而具體做法也就是把敵人的頭顱割下來,然後將敵軍的屍體全部集中在關隘或者容易衝突的地方,先將屍體全部打成基座,然後將頭顱全部展現在外面。而這種因為太過喪盡天良,所以也就很少採用。

一般都是將罪大惡極的人築骷髏臺。然而隋煬帝進攻高句麗的時候就被高句麗的人築過骷髏臺,也是後來李世民覺得面子上過不去,所以才交涉讓這些人入土為安的。但是我怎麼也想不到,為什麼不將侵華日軍築骷髏臺,難道侵華日軍還不夠喪盡天良的嗎?為什麼還能任由日軍將侵華日軍的屍體運回去,而且還光明正大的放在靖國神社裡面。

第三就是各自打掃戰場

因為古代的戰爭而不一定都是一邊倒的局面,也有很多時候都是拉鋸戰,而雙方大戰一段時間也會各自鳴金收兵,而此時的後勤人員也就開始打掃戰場,而此時很少再發起衝突,因為這都是雙方對死者的一種尊敬,因為沒準那一天你也會躺在這裡等別人收屍。

一般也都會挖坑埋了,這也會對英烈之士的一種尊敬。但是也有一些窮兇惡極的人將對方的頭顱割下來,然後掛在軍旗上,秦國剛實行軍功制的時候就是以敵方頭顱作為劃定軍功的證據。

第四就是傳統火葬

這種採用的一般都是一方勝利之後,然後因為失敗的一方不能帶走屍體,於是臨走之前都會放火燒屍。這種多采用西方戰爭,因為西方人深信火焰可以淨化人的靈魂,從而幫助哪些人早升極樂世界,下輩子避免再受刀兵之苦。

第五就是枯骨無人問

雙方交戰的時候很有可能也是兩敗俱傷,所以有的時候枯骨也沒人收。但是也有的時候雙方交戰之後一方勝利,然後好心點的會幫你埋了。然而在抗日戰爭中,張自忠將軍在襄陽與日本戰鬥中不幸犧牲,然而之後校長讓敢死隊親自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而日寇此時也停止飛機轟炸,就是避免傷到張自忠的遺體。所以在古代戰爭中很多時候戰勝方會敬佩戰敗方的勇氣,所以有的時候也會幫你埋了。

第六就是做乾糧

這件事你別以為是開玩笑的,古代的屍體是可以做乾糧的。雖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但是確實是存在過。在五胡亂華的年代,漢人被淪為雙腳羊,意思就是行走的羔羊,而一般發生過戰爭之後,戰勝方也有把戰敗方的屍體當做乾糧的。古代吃人也並不罕見,在兵荒馬亂的時候,易子而食也是一種常態,更別說是敵人的屍體了。


書香茗


在《三國演義》當中,我們常常看到敵我雙方几十萬大軍進行交戰,這不但要求雙方需要完整的後期制度,就連最基本的命令傳達也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統,這在古代戰爭的東方和西方誰都無法做到。所以演義小說當中的軍隊數字純屬誇張胡扯。

例如,在明朝萬曆三大徵中的朝鮮之戰中,李如松率領5到7萬的明軍和日軍進行交戰,西南土司作亂,明朝總共調集了20多萬人,但這些人都是廣泛分佈在整個西南地區,而並非全都集中在一起。淝水之戰中,苻堅率領了百萬大軍,但這龐大的軍隊人口史不可能同時出現在戰場上的,也沒有那麼大的地方進行安置,從某種角度來說,苻堅的百萬大軍,有很多挾裹的大批民眾,真正作戰的人只有幾萬而已。

同時冷兵器交戰的傷亡率比現代戰爭要低得多,一般有個10%左右的傷亡率整個古代軍隊就會崩潰了,如果有20%的傷亡率,還沒有崩潰,那麼這樣的軍隊就是鐵軍,強軍了。由此可見,在正常大規模會戰中,死亡人數並沒有電視劇或者小說中出現的那樣傷亡過半,大部分人都還是跟隨主流崩潰逃跑了。

一般情況下,士兵屍體則由戰勝者來進行處理,大體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土埋,埋的花樣也比較多,比如埋成金字塔的樣子,震懾敵軍,內安人心,或者有計劃的屠殺連帶屍體掩埋。第二,火燒,古羅馬軍隊也曾經將屍體堆成京觀,然後放一把火直接燒掉,乾脆簡單。第三,棄之不管,對於戰敗者來說,只能這麼做。那麼勝利一方就必須處理這些屍體以防止瘟疫的爆發。所以基本上以土埋和火燒方式為主,由於戰爭中絕不可能像小說當中出現死傷數十萬的現象,所以這兩種方法都是可行的。


第一軍情


戰爭可謂是人類文明雙生兒,全世界有記載中的戰鬥個人類文明粗略估算是2:1,平均一年就有兩次戰爭。可以說是兵鋒年年有,狼煙歲歲燒。

那麼問題就有了,不管是幾方交戰和勝負如何,戰場上總會留下或完整或殘缺不全的大量屍體,當然,這裡也包含了真死或裝死的仁兄們!

戰場上成百上千的屍體處理一直是和大問題,一個不處理不好就會引發大瘟疫,除非指揮官想用生化戰給當地來個大滅絕。

大戰或小站過後的屍體處理有很多種,在下不才,願與諸君分享我的個人觀點!

首先我們要從戰鬥模式來說!

第一種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正面大規模交戰了,幾萬或者幾十萬大軍在正面戰場廝殺,在雙方優勢都不明顯或短期內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時,戰場上的屍體一般是視距離而定,也就是說誰離得近誰收拾。收拾回去的屍體會被洗劫一遍,值錢的不值錢的都會被搜刮一空,畢竟普通士兵是很窮的。搜刮完屍體後就該處理,處理方式通常有三種。第一是掩埋,很簡單,挖一個或者多個大坑,然後將完整或不完整的,真死或假死的,通通丟進去,再用土填平,然後,就沒然後了。第二種,火燒,不多解釋。第三種就有點殘忍了。學名叫築京觀,簡單的說用敵人的人頭壘金字塔。

以上是農耕文明對屍體的處理方法,草原遊牧文明就沒那麼麻煩了,草原狼群會是最好的清潔工!即使狼偶爾挑食也不用擔心,地大人稀的大草原會讓人見識一下真正的自然之力,屍體會是最好的肥料。

陣地戰說過了,我們再說說追擊戰,追擊戰不像陣地戰那樣有堅固和長時間的據點。在追擊戰中,不管是逃跑的還在追擊的,雙方都是在快速移動狀態的,一個想要將對方斬盡殺絕,一方這是為了小命而飛奔。所以雙方都不可能停下來收屍,於是,收屍的工作就落到了廣大群眾的肩上。

以上是我個人的簡單理解,因為時間關係,所以寫的不甚詳細,覺的我說的有點道理您就給個贊,覺得狗屁不通的您就當個樂


用戶5427956173


古代戰爭,沒有現代話運輸工具,糧草先行,被敵對方截留。生活吃的成問題,只有拼殺,戰死的屍體,可能被吃掉。有的拋屍荒郊野外。任其腐爛。不會出現收屍的,在過去戰爭過後,重大的疫情出現。也於這分不開。

別說過去的人在戰爭中,人吃人,就八年抗戰中,有記載的日本部隊還吃人肉。這個有目共睹。謝謝。


農村農民工萬歲


前面朋友說得很好。戰鬥結束後是要打掃戰場的,這裡面有幾個內容,一是搜尋己方傷員,二是回收補充武器物資,三就是掩埋屍體了。古代軍隊是非常注重衛生的,因為人員密集很容易發生傳染病。一旦產生瘟疫,仗就不用打了,必敗。住宿必紮營,這紮營可不是找塊地方支起帳篷就行,儘可能依山(取柴)近水(水源)當道(便於行動),馬謖失街亭在無水的山上紮營,諸葛亮聽了立刻頓足捶胸是有道理的。紮營必先豎起營壘木柵,還要專門挖出離住宿地有一定距離的廁所。不然數萬人便溺的地方可不小。這些都是為了最大可能地預防疾病的發生。掩埋和焚燒屍體更是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