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毛詩序》中的詩教傳統對書法藝術創作責任意識的影響

中國詩歌,就風格而論,可以分為兩種派別,一派是以先秦詩歌總集《詩經》為代表的寫實派、現實主義的風格詩歌;一派是以屈原及追隨屈原的後世文人創作的《楚辭》詩歌。後者在風格上顯然是以浪漫想象的抒情傳統打動世人。

在我看來,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就是這兩類。除此之外,別無它言。縱然四書五經、老莊之言也頗有精妙之處,對於文人士子也影響巨大,甚至作為考試內容影響兩千年。但是我一直覺得,真正算得上影響中國人心靈、性格以及藝術審美偏好、追求的,只能是詩歌、戲曲這一類的文體。散文小說之類只能算陳述世事百態,於人的心靈和藝術創作,並無滋養。尤其是對於藝術家來說,對於書法家來說,影響到今天。

淺論《毛詩序》中的詩教傳統對書法藝術創作責任意識的影響

況且先秦時期,比起詩歌,散文小說尚未成熟,而戲曲更要往後才有。只有詩歌,是直接抒發中國先秦民眾思想感情的文學題材。

而在這其中,《詩經》顯然要比楚辭表現的範圍深廣的多。源於采詩制度的詩經廣泛的展現了先秦各個地方、各個階層民眾的思想、生活、感情,記錄他們的喜怒哀樂。而楚辭只能算是個人情感的抒發,因此屈原才被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詩人。但是這也決定了楚辭註定是表現一小撮人的詩歌,而不是大眾的詩歌。

淺論《毛詩序》中的詩教傳統對書法藝術創作責任意識的影響

歷代對於詩經的解讀很多,而這些解讀又十分關鍵。因為解讀的內容,不僅牽扯到後世對於詩經的理解,還關涉到後世對待藝術的態度。我認為這其中對於藝術的態度、對於藝術的功用的闡釋,比我們瞭解詩經本身更為關鍵。

而正是如此,就作為魯齊韓毛四家詩歌中僅存的毛氏詩經序言來說,他對於詩經的解讀,其實就反映了當時人是如何看待藝術的。這對於今天我們藝術創作來說至關重要。

說到底,我們的藝術發展現在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微妙的時代。我就拿書法藝術來說。擁有五千年藝術的書法,在如今,這個現代化社會里受到了很多來自西方藝術理念的衝擊,我認為這些衝擊很好,有些東西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但是,其中有些東西,我們直接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直接“拿來主義”,全盤套用,這樣對書法真的好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回過頭來,去看看歷史深處,去了解我們祖先的智慧,去傾聽他們的聲音和看法,然後再決定以後該怎麼走呢?

淺論《毛詩序》中的詩教傳統對書法藝術創作責任意識的影響

我認為是必要的,所以我寫下了這篇我在閱讀《毛詩序》後的感想。

《毛詩序》開篇就以我們熟悉的詩歌《關雎》為例,闡述詩歌的作用,其中他對於關雎的定義是“后妃之德”。

什麼意思呢?后妃,就是指天子的妻子,也有人認為這裡后妃指的是周文王的王妃。講述的使他們美好品德的詩歌。接著說“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認為這首詩是講文王和其愛妃之間的美好品德來教化、規範天下百姓的。

這樣解讀雖然帶有儒家經士陳腐的思想,但是這就透露了作者對於藝術的態度是——藝術、文學作品是用來教化百姓,達到社會和諧的一個目的。

淺論《毛詩序》中的詩教傳統對書法藝術創作責任意識的影響

因此,他又說“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而我們今天說的“風俗教化”其實就源自於此。

這樣的藝術觀點,用現代眼光來看,極其不合理,而且非常陳腐,但是在先秦時代,恐怕這是古人唯一正確的選擇了。

但是,古人是不是完全認為藝術就是一個利用的工具呢?也不全是。接著他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淺論《毛詩序》中的詩教傳統對書法藝術創作責任意識的影響

這一段極其關鍵,不僅肯定了詩歌表達感情、抒發思想的作用,而且還對藝術創作產生髮展的源頭做了解釋。

作者認為,詩歌,就是表達人們志向的藝術,在心中稱之為志向,一說出來,就是詩歌了。情感蘊藏在心中,而形式藉助於語言表現。這是對詩歌表達感情、抒發感情作用的闡釋。

這其實我們進一步想一下,書法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其他藝術不是這樣的嗎?所以,只要我們眼光夠長遠,就應該明白,這哪裡是在說詩歌啊,這分明就是說整個藝術創作的本質!

淺論《毛詩序》中的詩教傳統對書法藝術創作責任意識的影響

古人智慧,可見一斑!

接下來,就是對藝術創作產生的推理了——

人們要是覺得說不清楚,就嗟嘆傾訴,嗟嘆傾訴還不過癮呢,就創作詩歌詠歎,創作詩歌詠歎還不能抒發情緒,就唱起來、跳起來,手舞足蹈。

這一段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對於藝術創作的本質有這麼幽深的洞察已經不容易了,還能對藝術創作的過程進行如此詳細的描述,就算得上神來之作了。

淺論《毛詩序》中的詩教傳統對書法藝術創作責任意識的影響

如果我們“狗尾續貂”一下——

手舞足蹈之後,還不能表達情思,我們寫下來,那麼寫下來的文字,如果追求書寫技巧,追求字形美感之後,可不就是書法麼!

可見,中國藝術的源頭,風、騷是不能繞開的話題。

然後作者進而寫到: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淺論《毛詩序》中的詩教傳統對書法藝術創作責任意識的影響

這一段寫的也是“乾貨”滿滿。作者首先以一個情字開句,認為情感作用在聲音上,就成為了“宮商角徵羽”具備的音樂。這裡得“文”意思就是指“宮商角徵羽”。

接著論述了三種時代音樂的特色是什麼。和平時代音樂安樂祥和,混亂時代怨恨悲憤,亡國時代悲哀困頓。因此,詩歌的作用就是讓人們明白得失、興旺的道理,用來感化天地鬼神,教化百姓。先王(文王)用詩歌來規範夫婦禮儀、倡導孝敬之道、重視人倫秩序、讚美百姓教化、改變風俗習慣的原因,就在於此。

淺論《毛詩序》中的詩教傳統對書法藝術創作責任意識的影響

這句話至少對我們理解書法以及指導書法創作提供以下思路:

第一、 藝術的本質是情,因此,我們的書法創作必須注意,書法必須有情,無情是匠書、俗書,印刷書體。

第二、藝術風格、書法風格的形成與時代有關,強求不來。和平年代是什麼樣,戰亂年代什麼樣,都有規律可尋。在這一點上,很多現在的書法家寫的書法其醜無比,還口口聲聲說自己精神痛苦,在追求個性、獨立性等怪語云雲,除了切心體會,真的有之外,大部分人都是無病呻吟罷了。

第三、藝術創作的作用、書法創作的作用最根本的著眼點是教化、是社會影響力和社會責任。

淺論《毛詩序》中的詩教傳統對書法藝術創作責任意識的影響

而這第三點,其實正是我想要說的主題。現在很多書法家接受了西方那一套思想和藝術理念,認為藝術可以擺脫一切束縛,成為純粹的遊戲。我覺得這樣沒什麼不好。但是對不起,中國書法的傳統可能不會允許你這樣做。一旦你這樣做了之後,中國幾千年以來形成的藝術中的社會擔當該放在哪裡?你讓作古千年的顏真卿看著你拿書法來戲謔、開玩笑、表演、吸引眼球,讓顏真卿那包涵家國理想、忠心思想的祭侄稿何去何從?

中國的藝術,尤其是書法,本身就有很濃厚的士大夫情懷,而是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為擔當。如果現代書法猛然缺失了這種士大夫的情懷和擔當,那麼書法家同樣的,也別希望社會對他們有多麼高的崇敬之情了!

淺論《毛詩序》中的詩教傳統對書法藝術創作責任意識的影響

這就是我在讀《詩經》以及《毛詩序》的一點感想,希望對現在書法家有所啟發,那將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參考資料:郭紹虞、王文生 歷代文論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

袁行霈 羅宗強《中國文學史》 第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