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4條「正確」的教育觀念,你應該知道隱藏在它們背後的真相!

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有著不少看似極有道理的的道理和語錄,不過,如果你真的按照它們說的去做,卻會發現最終的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這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這些道理在講述某些事情,闡述某些觀點時,總會有意無意的略去某些重要的前置條件,而只突出對其觀點有利的那部分內容。

例如我們在盛讚歐美國家的教育水平時,卻總是忽略有能力實施這些教育方法的都是怎樣的一些學校。當我們在羨慕那些成功的父母的先進教育理念和他們培養出的優秀孩子時,卻總是忽略了要實現這些理念所要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是怎樣巨大的一個數量。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些年最流行的一些教育觀點,看看在這些看似絕對正確的觀點背後的隱藏條件吧!

觀點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看這4條“正確”的教育觀念,你應該知道隱藏在它們背後的真相!

背後的真相:天賦和堅持才是重點。

這是非常正確的一個觀點,但是,贊同這種說法,並準備以此為標準進行教育的家長們請記住:興趣只是一個開始。

孩子的興趣永遠都在不停的變化,今天喜歡畫畫,明天喜歡音樂,後天喜歡舞蹈。難道你準備孩子喜歡什麼就讓他去學什麼?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了,就會發現,一個月後,凡是你給他報班學習的那些課程,他都一個都沒興趣了……

首先,請記住,興趣只是一個起點,想要從興趣變成特長,中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要指望孩子會自覺自願的去堅持做一件事情,興趣不會成為他的老師。

其次,興趣和天賦之間是不能劃等號的。作為家長,需要做的是從孩子的興趣愛好中找到那些他真正擅長的事情,而不是隨孩子的心意,讓他隨意的進行嘗試。這樣只會養成孩子半途而廢的惡習。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堅持。

請相信我,不管你的孩子對某件事情表現得多有興趣,展現出了多麼強大的天賦。一旦你開始讓他每天在這件事情上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進行練習時,他一定會對這件事情失去興趣的。

所以,這時家長要做的就是逼迫你的孩子繼續堅持的練習下去,不要因為他們的哀求和眼神而心軟。因為最終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了,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興趣。只有當孩子發現自己能做得比別人更好,能獲得以往沒有獲得的成績和成就感時,他才會真正對這件事情產生興趣,才會有自我堅持的動力,最終也才能將興趣變為自己的特長。

觀點二、分數很重要,但是分數不能代表一切

看這4條“正確”的教育觀念,你應該知道隱藏在它們背後的真相!

背後的真相:就算成績不好,他也能輕鬆找到其他的出路,可你能嗎?

如果你腰纏萬貫,可以讓你的孩子享受到用錢能享受到的最好的教育,那麼分數確實不重要,因為他還有無數條可以實現他自身理想和抱負的途徑。就像那個笑話說得那樣:“我要是再不努力,就只能回去繼承家裡的那個世界500強公司了!”

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孩子多上幾個補習班,家裡的經濟都會變得緊張。那還是看緊些孩子的成績和考試分數吧。因為你也就能在他上學的這些年幫助到他了。一旦他踏入社會,大多數普通家庭能給孩子提供的支持就已經很少了。所以,如果他成績不好,如果他沒有考上好的大學,如果他畢業找不到好的工作,那麼最終為此擔憂和後悔的,還是父母。

請記住,別人家孩子的試錯成本很低,就算成績不好,他們也可以隨意的四處嘗試,直到找到自己的愛好和奮鬥目標(沒有也無所謂……)。可是對於大多數的普通家庭來說,人生中允許犯錯的次數真的不多,一次重要考試考砸,帶來的很可能就是孩子的未來向著某個你無法預知的方向滑落。

孩子考不好卻不願責罵,理由是怕她失去自信心?如果會失去自信心,那頁不是因為被責罵,而是因為考不好!自信心不是通過說說打道理,灌灌雞湯就能培養起來的,只有依靠持續的好成績才能培養得起來。所以當你聽到哪些 高考狀元和學霸們大談如何樹立自信心得時候,請無視他們吧。他們有自信心,只是因為他們的考試成績一直很好罷了!

前段時間,中國導演鄭瓊製作的紀錄片《出·路》引起了不少的關注的報道。在片中,她跟蹤拍攝了貧困的農村孩子,普通的小鎮青年和大都市裡富裕家庭的少女的人生十年。

其中那名少女的人生記錄就可以完美的詮釋“分數不能代表一切”這句話:她可以任性的從央美附中輟學,可以隨意的開個酒吧玩玩,倒閉了也無所謂。可以去歐洲遊學,回國後在一個美術館實習一段時間後,就出來自己開了個公司。

而那名小鎮青年則是大多數中國孩子的人生縮影——拼盡全力考上大學,畢業後,努力工作,最終在大城市裡立足,並期待著自己的孩子能獲得一個比自己更好的未來。

如果沒考上?那他的就有極大的幾率回到出生的那個小鎮,而他的孩子,也依舊在那個小鎮繼續生活下去……

所以,當你想對孩子說“分數不能代表一切”這句話時,請先問問自己,您能給孩子提供多少幫助?

觀點三、上大學並不是唯一出路,努力才是根本

看這4條“正確”的教育觀念,你應該知道隱藏在它們背後的真相!

背後的真相:別搞混了因果關係,努力的人肯定考得上大學!

所以,別拿這句話做藉口了,如果真的努力了,沒理由考不上大學,沒理由考不上好大學。所有類似的口號都不過是掩飾自己沒有努力的藉口而已。就好像“學習成績不重要,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句話一樣,任何一個有著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他的成績不可能差!

能夠上初中,上高中,就說明孩子的智力肯定沒有問題。或許比不上全年級成績最好的那1%,但是在剩下的99%中,智力都不會有什麼明顯的差距。

學不好?那只是你不夠努力,是你你沒有真正努力的決心。所謂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只要願意,可以在網絡和書店中找到無數,只要有心,肯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足夠的努力,正確的學習方法,有了這些,沒有理由考不上號大學。

所以,當說出“上大學並不是唯一出路”這句話時,只不過是敗犬的遠吠而已。

觀點四:因材施教

看這4條“正確”的教育觀念,你應該知道隱藏在它們背後的真相!

背後的真相:或許說成因“財”施教更適合些……

先容許我抄一段名詞解釋: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這個教育理念正確嗎?當然正確!!我想任何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這種教育吧?但是,又有多少孩子能真正的享受到?

當我們羨慕歐美國家的學生能享受的那些個性化教育時,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一個老師面對的學生數量有多少?

我們簡單的看一個數據:2016年,我國的高中畢業生人數為913萬,而我們的高中數量為13352所。而美國呢?他們的高中畢業生在2013年達到了峰值:350萬,而他們的高中數量則是37000所。

我們的學生數量是美國的3倍,而我們學校的數量是美國的1/3。也就是說,我們的老師要面對的學生數量是美國的9倍。在這種情況下,你覺得有幾個老師能做到因?材?施?教?1個老師面對100個學生時,你指望她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

當然,如果你有錢或是有權,因材施教也不是什麼難事。在你們的城市,肯定能找得到這種學校,只要你付得出足夠的金錢。總會有那麼一些名校,裡面的一個班級人數不會超過20人,裡面的老師一定認真負責……

如果你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那還是拋開這種不現實的幻想吧。想要因材施教,不要指望老師們,因為沒有哪個老師能做得到。孔子一生教了3000多個學生,最終能留下姓名的只有72人,而這72人中算得上優秀的不過10人。就算以孔子的標準來要求我們的老師們,一個50人的班級大概也就能成才一個吧……

所以,因材施教這種事情,還是家長自己動手還來得現實一些。拿這個詞去質疑我們的教育制度和老師?你真的想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