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爭議不談,拼多多憑什麼在阿里、京東眼皮底下崛起?

拋開爭議不談,拼多多憑什麼在阿里、京東眼皮底下崛起?

上週上市的拼多多還來不及享受創業的高光時刻,便遭遇了自成立以來最為密集的輿論壓力,從商品質量、與商家關係,到與阿里和京東的競爭,再到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都在聚光燈下被一一拷問。其中,質疑、唱衰、非議層出不窮,超過了正常的輿論監督範疇,拼多多正在受到罕見的波次網絡輿情攻擊。

事實上,不管外界再怎麼質疑、抨擊,拼多多還是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不管黑公關再怎麼猖獗,都無法阻擋拼多多前進的腳步。之所以說這些,不是想強調勢不可擋的拼多多可以無視商業規則,而是想突出拼多多商業模式成立,獲得投資者和消費者真金白銀的支持,而且從未迴避山寨、假貨等敏感問題,只不過短期內達不到社會預期,希望給予拼多多一點時間和機會去證明自己。

在我看來,3歲的拼多多上市且市值逼近300億美元堪稱商業奇蹟,但只是新的起點,一切才剛剛開始,未來其不僅要通過完善平臺治理體系來回應公眾關切,向成熟型平臺邁進;更要大力開墾新電商這片空地,成為“Costco+Disney”的結合體,為消費者創造多實惠、多樂趣的價值。

拼多多3年成電商第三極:成熟賽道也有空地

拼多多本輪IPO認購受到了國際各大主流基金的普遍認可,獲得超過20倍的認購,成為今年以來最熱門IPO,背後是拼多多“少SKU、高訂單、短爆發”的模式先進和各項數據非常靚麗:3.44億活躍買家、2621億元交易額、763元平均消費額。

拼多多CEO黃崢坦言,自己對拼多多IPO認購如此火爆並不意外。一方面,資本市場與中國有一定距離,受情緒化觀點的影響較少,更多站在宏觀的趨勢理性看待;另一方面,拼多多在短時間內做到不可忽略的體量,讓投資者為之興奮,一定程度上證明新電商模式已跑通,成熟賽道也有空地,未來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如今,新電商已成為行業香餑餑,外界對這片空地最關心三個問題:

一、新電商這片空地從何而來?

互聯網公司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流量的競爭,隨著互聯網人口紅利的消失,電商成本逐年增長,京東獲客成本從2014年的82元飆升至2016年的148元,而線下邊際獲客成本近年來維持持平的狀態(不考慮房租),因此阿里、京東紛紛把目光瞄向線下,希望創造新的增量。

其實,線上流量並未被完全挖掘,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場景蘊藏巨大商機。不過,無論是阿里投資微博還是京東聯姻騰訊,本質上都在搶移動入口,獲得導流優勢,對社交關係鏈的利用並不充分,這給拼多多與兩大巨頭差異化競爭創造良機。

正是藉助對於社交關係鏈的洞察,拼多多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即社交+電商,社交的背後是信任,拼團模式帶來參與感和實惠,使商品信息形成裂變式傳播,有利於提升訂單轉化率和復購率。在我看來,拼團模式看似簡單,卻打通了社交和電商兩大場景的隔閡,開闢新的藍海,使社交網絡重構中國電商格局成為可能。

拋開爭議不談,拼多多憑什麼在阿里、京東眼皮底下崛起?

二、拼多多憑什麼成為新電商頭號玩家?

拼多多是當之無愧的新電商頭號玩家,其實它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玩家,騰訊投資的口袋購物、微盟分別推出的微店、萌店均早於拼多多上線,但都無疾而終,京東2016年上線拼購業務,一直處於低調潛行的狀態,直到今年才開始發力。由此可見,新電商模式比時機更重要,模式跑通後才能把新電商發揚光大,呈現爆發式增長。

拼多多之所以發現這片空地並迅速種出果實,固然有運氣成分,但更多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眾所周知,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是電商三要素,從PC時代到移動時代,儘管物流、資金流進步神速,但變革程度不及信息流,用戶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從搜索蛻變為基於社交或算法的信息流,Facebook、微信和今日頭條是集大成者。

拼多多意識到基於社交的信息流對電商影響巨大,於是思考如何將社交與電商有機結合,終於摸索出拼團這一殺手鐧,而社交網絡已成為互聯網基礎設施,微信10億月活用戶為拼多多新電商模式提供裂變土壤。我認為,表面上看,拼團與主打人多實惠的團購相似;深究內在,其核心是在信息流當道大背景下,社交關係對電商的一次重構。

如果你是拼多多的鐵桿用戶,你會發現拼多多App搜索框並不顯眼,也不設購物車,其本質上是把今日頭條的信息流換成商品流。這就是拼多多與微店、萌店、京東的最大差異,也決定了各自命運天差地別。

三、阿里、京東能否如願狙擊拼多多?

拼多多的快速崛起已引起阿里、京東的高度警惕和強勢狙擊,前者推出淘寶特價版,年初馬雲曾親自前往視察;後者被放到重要位置,今年3月將拼購日升級為拼購節。不過,面對兩大巨頭來勢洶洶的攻勢,黃崢並不擔心,原因有二:

一是拼多多與阿里、京東是錯位競爭,爭奪同一批用戶的不同場景。黃崢曾表示,阿里、京東更像是電商版的Google,是搜索引擎式的電商,是人找貨;而拼多多想做一個電商版的Facebook,重點是貨找人,本質上是兩個物種。換言之,阿里、京東遵循流量邏輯,到處找入口、組建流量聯盟,而拼多多采取人的邏輯,通過拼團瞭解人,通過人推薦物,後期會過渡到機器推薦物。

正如Facebook崛起沒有影響Google成長,長期來看二者將並存,拼多多的快速發展,也不存在打掉阿里、京東多少訂單,因為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場景。

二是阿里、京東無法全身心投入。拼多多拼團模式走紅後,引發阿里、京東、唯品會、蘑菇街等玩家的爭相效仿,由於它們不可能完全放棄現有打法來全面擁抱新電商,因此效仿更多出於佔坑或卡位考量,拼團不過是一個創造GMV增量的工具,此等心態怎能與All in新電商的拼多多抗衡?

事實勝於雄辯。今年第二季度阿里、京東開始加碼拼購,不僅沒有傷及拼多多分毫,後者反而越戰越勇。數據顯示,二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戶達1.95億,較一季度增長17%。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國內電商行業三足鼎立格局的成型,未來競爭走勢不是阿里、京東想方設法圍堵拼多多,而是拼多多在各項指標上逼近甚至趕超阿里、京東。

拋開爭議不談,拼多多憑什麼在阿里、京東眼皮底下崛起?

上市只是起點,山寨和假貨成拼多多未來挑戰

在開墾新電商這片空地的過程中,拼多多有收穫也有坎坷,眼下正因假貨、山寨等商品管理問題面臨一場空前的輿論危機,甚至驚動監管部門。外界指責拼多多平臺上假貨和山寨氾濫,創維、鄭淵潔等先後向其發難,加上被曝出臨期奶粉事件,一時之間質疑聲浪達到頂峰,其中不乏黑公關在幕後推動。

儘管黑公關故意帶節奏使原本簡單的真相變得複雜化,但我認為有兩個基本事實需要釐清:

一、拼多多山寨問題比假貨嚴重。山寨、假貨是兩個概念,前者表現為傍品牌,家電行業尤為明顯,根源在於產能過剩;後者表現為克隆品牌,只不過價格低廉、品質低劣,迎合那些喜歡名牌但無力消費的受眾。在拼多多平臺上,山寨問題比假貨嚴重,當輿論進一步推高後,所有山寨問題都變成了假貨問題,目的顯而易見:

公眾對假貨的容忍度低於山寨,有心之人試圖給拼多多扣上“假貨集中營”的帽子。黃崢透露,未來一個月內拼多多將出臺打擊山寨產品的解決方案,基本思路是引導那些蹭名牌流量的商家朝自主品牌化的方向發展,打造高性價比的產品。

二、假貨問題是零售行業通病。除了山寨叢生,拼多多假貨問題也飽受詬病。儘管拼多多反覆強調打假態度(創業第一天就開始投身打假)、打假政策(商家售假假一罰十)、打假成績(下架1070萬件問題商品),但遠未達到社會期待,再怎麼批評也不為過。錯了就是錯了,拼多多應該在認真反省和檢討之餘,努力提升打假力度和能力。

不過,外界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假貨問題是零售行業通病,且由來已久,既不是拼多多一家獨有,也不僅限於電商,而是自商業誕生以來就存在,其根源在於線下不法分子。與阿里一樣,由於拼多多既沒有鑑定資格,也不是執法單位,只能與監管部門、品牌方、行業協會、公安機關通力合作,從嚴打擊製假、售假等利益鏈條。

想要打贏打假這場持久戰,顯然不是拼多多一己之力所能為之,而需要全行業全社會密切配合、聯手出擊,像打擊酒駕一樣打擊假貨。因此,我認為假貨屢禁不止所有電商玩家都有責任,過於苛責3歲的拼多多未免有失公允。換個角度看,這是年輕的拼多多成長過程中必然要面臨的陣痛,年輕不是打假不力的藉口,應持續對假貨保持高壓態勢,把危機變成轉機。

結語

與美團、滴滴在強競爭環境中長大不同,拼多多在一個看似沒有機會的飽和領域找到了新的商業突破,無需浪費大量資源過度競爭就成長到現有體量,值得肯定和鼓勵。謙虛一點的說法是,拼多多能取得小小的成績,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少人把上市當作成功的象徵,但實際上只是公司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拼多多上市後成為公眾公司,將接受公眾全方位監督,市場對其合規性的要求也更高。想要持續開墾這片空地,拼多多需要拿出更大的魄力、更有震懾力的舉措來解決山寨、假貨問題,而其仍處於初期階段,未來大有可為,時間會證明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