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移民,比闖關東早,不是走西口

諸葛亮的《隆中對》曾稱讚四川為天府之國。的確,四川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得益於都江堰的灌溉,成都平原自古便是號稱物產豐盈的魚米之鄉。但是明朝末年的多災多難,卻毀掉了這片原本人口眾多的風水寶地。自公元1578年的明朝萬曆年間至公元1685年的清朝康熙二十四年,此間一共107年,四川人口從310萬竟然銳減到了9萬餘人,整整少了300多萬。史學家無不好奇,這三百多萬人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移民,比闖關東早,不是走西口

自明末張獻忠割據四川至今,長達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四川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張獻忠剿四川,殺得雞犬不留”,”八大王血洗四川,在劫者難逃“。當然,這種說法在清代則越演越烈,其中大多數史書都將元兇指向了張獻忠,他們的依據則是長時間跟隨張獻忠的大西軍轉戰四川的西方傳教士利思類和安文思所寫的《聖教入川記》。

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移民,比闖關東早,不是走西口

書中記載張獻忠為人暴虐且喜歡施用多種酷刑折磨不中意者,或鞭死,或揭頭皮,或凌遲,或碎剮。本來大西軍原有文武官吏900多人,在張獻忠即將離開四川之際僅剩下了25人。而且張獻忠不但殺官員,對手無寸鐵的百姓也不放過。史載:1645年11月22日,張獻忠準備殺掉成都所有百姓。於是,他事先派人偽傳有敵軍襲擊將軍隊正大光明地調出城內,然後命令軍隊把守住各處關口防止百姓逃走。之後,士卒便開始搜捕全城各家各戶,最後將百姓集中到沙橋壩全部殘殺。最後,屍積成山的沙橋壩將錦江堵塞,船隻都為之不通。

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移民,比闖關東早,不是走西口

與上文不同的是,還有一種觀點指向入川的清軍。他們認為張獻忠並未屠川,川地300萬居民都慘死在了清軍的刀下。因為張獻忠早已在1646年戰死於西充縣鳳凰山境內,但是四川的徹底平定卻是在清朝順治十六年,即公元1659年,也就是張獻忠死後13年。問題就在於此,假如張獻忠將川民全部屠殺,那麼渺無人煙的四川為何會抵抗清軍長達十多年呢?所以,此種說法認為:因為清軍遲遲難以平定四川,所以採用了類似揚州十日的屠殺政策。無論流賊或者百姓,一律斬殺不饒。

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移民,比闖關東早,不是走西口

但是,近來卻有不同的說法,即張獻忠留下了一些人不殺,而且這些人還不在少數。但是這些倖存下來的人卻沒有扛住隨後而來的饑荒。因為張獻忠在四川期間,並未推行有效的經濟政策,蜀地各處的農業生產都被荒廢了,積存的糧食也被一波又一波的兵痞搜刮殆盡,於是四川便陷入了無糧可吃的境地。即使在良田無盡頭的富順和巴縣境內,人們揣著銀子卻買不到糧食。此時,無論是樹皮還是草根都被吃光。更有甚者,有些人竟拿著大把的珍珠卻因買不到糧食而餓死。於是,四川原來人口多的地區僅剩下了數十家或十數家,人口少的僅剩一兩家。不僅曾經繁華的城鎮渺無人煙,原來星羅棋佈的鄉村之地也成為野獸出沒之地。隨後,清軍又進入四川和蜀地的明軍數次搏殺。於是,死於兵災的又不在少數。同時,經過連年大戰之後,川境屍骨累累,隨即又起了瘟疫,故而還有一部分人死於瘟疫。

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移民,比闖關東早,不是走西口

正是基於第三種說法,清朝史學家劉景伯如此記載:

四川南部死於張獻忠部者十分之三四,死於瘟疫、虎災者十分之二三,而所遺之民百不存一矣。川北死於獻者十三四,死於搖黃者十四五,死於瘟、虎者十一二,而遺民千不存一矣。川東死於獻者十二三,死於搖黃者十四五,死於瘟、虎者十二三,而遺民萬不遺一矣。川西死於獻者十七八,死於瘟、虎者十二三,而遺民十萬不存一矣。

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移民,比闖關東早,不是走西口

後來,清朝在四川站穩了腳跟後,為了恢復蜀地生產,開始施行了媲美后世闖關東一般的大移民。這場從順治末年開始的移民,直到100多年後的嘉慶初年才告一段落。雖然當時共有十幾個省份參與了這場空前規模的移民浪潮,但是因為移民入川的以湖南、湖北人居多,故而被稱為”湖廣填四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