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養護社區早報(2018-7-6)

管養資訊

一點蝙蝠蛾

好養護社區早報(2018-7-6)

分佈與危害

幼蟲自樹幹基部距地面1米處蛀入幼樹,吐絲結網,蛀食木質部,蟲口外充滿木屑,粘在絲網上,待絲網粘滿木屑連綴成包掩蓋住洞口,先圍繞樹幹取食一週,隨後蛀入髓心向下蛀食,導致樹上部枯萎或折斷,易風折。蛀入道有時深入地下根部。老熟幼蟲作成一個絲蓋堵在蟲道的內口化蛹。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25-47毫米,翅展50-120毫米。雌蛾體較大。體暗褐色,密被粉綠色和粉褐色絨毛。頭小,頭頂長有長毛,口器退化,觸角短小,前翅中部有一個近三角形的黑褐色斑紋,並長有銀白色斑點,近翅中部的呈銀白色短斜條紋,端部呈“!”狀分離出一點。外緣線一暗褐色寬帶紋,亞外緣線為一較寬的暗褐色短斜波狀紋。前足扁寬多毛,靜止時伸向前方,極似蝙蝠。雄蛾後足腿節背面密生橙紅色刷狀長毛。

卵長 0.5-0.7毫米,橢圓形,初產時白色,後變黑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約75毫米,體黃白色,長圓筒形,頭部及前胸背板褐色,身體各節背面中央有一個深褐色斑瘤,呈橢圓形,兩側亦各有4個較小的淺褐色斑瘤。

蛹體 長40-50毫米,黃褐色,圓筒形,頭部黑褐色,頭頂上有尖齒。腹部筒形,背面有橫裂齒突。

發生規律

該蟲2年發生1代,以卵在地面或以幼蟲在樹幹基部隧道內越冬。翌年4月中旬孵化,初齡幼蟲以腐殖質為食,2到3齡後轉向杉木、泡桐等幼樹主幹內蛀食,一直危害到過冬。第3年5月中旬老熟幼蟲化蛹,6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交配、產卵。成蟲在傍晚羽化,白天靜伏在樹幹、下木或雜草上不動,卵粒多散落在地面或地被物上。多在傍晚19-20時飛翔,成蟲壽命6-8天。幼蟲蛀入幼樹時,多自樹幹基部距地面1米左右鑽入,大樹多自舊蟲孔或裂縫處蛀入。圍繞樹幹取食一週,隨後蛀入髓心向下蛀食,蛀入道向下垂直,深約20cm左右,有時深入地下根部。蟲道內壁光滑,糞便和碎屑全部推到蛀孔口的包囊內,化蛹前的包囊特別大。老熟幼蟲作成一個絲蓋堵在蟲道的內口,準備化蛹。天敵種類較多,如白僵菌寄生幼蟲、蛹,蠶腹寄蠅寄生幼蟲,姬蜂寄生幼蟲等。

防治方法

(1)保護和利用天敵。

(2)選擇較抗蟲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抵抗力。營造混合林,及時伐去有蟲的枯立木,減少蟲害的蔓延。

(3)在林地發現樹幹基部有蟲包時,先把蟲包剝掉,然後用注射器向蟲道內注入30%氯氰菊酯可溼性膠囊劑或80%敵敵畏500倍液,毒殺幼蟲。

(4)還可用竹子劈成的軟篾條直插入蛀道刺殺幼蟲,然後用泥土堵塞洞口,效果不錯。

好養護社區早報(2018-7-6)

園林資訊

合肥植物園擴建工程開工 植物將超3000種

中國園林網7月5日消息:旺季時進出合肥市植物園將告別擁堵,植物園也將變得更加美麗。7月4日,合肥植物園擴建工程正式開工,植物園將南擴近500畝,營造自然式的園林景觀;南擴區域內再添新通道進入植物園,緩解春季賞花時入園路的擁堵。

新通道連接樊窪路和植物園南門

記者在擴建開工儀式上獲悉,本次擴建中將再添一條進入植物園的新通道,新通道連接樊窪路和植物園南門。

近500畝南擴區域營造自然式景觀

這次擴建工程的重頭戲是南擴區域。據介紹,這裡面積497.71畝,初步設計於2018年1月18日獲市發改委批覆,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水生態修復、水源涵養林、生態覆綠及管護設施等。目前,已完成立項、初設、環評、施工圖審查、招投標、大建辦開工等報建審批工作,項目從程序上已具備開工條件。

根據目前的規劃,南擴區域暫定2018年底完成地形、管護設施等基礎性工程內容,2019年4月完成植物群落栽植、水森林打造等綠化工程。

園區植物種類將超3000種

擴建的同時也將同步完成老園區提升,據介紹,該工程佔地1058畝,將建設安徽鄉土植物園、豆科植物園、石榴園、木犀園,改造木蘭園、磬園等內容,即將進行施工招標。

目前,合肥植物園園內共收集植物2000多種,其中國家一、二、三級珍稀保護樹種29種,擁有梅園等9個植物專類園。石榴園薈萃了目前世界上已存最多的石榴品種資源。

據悉,改造後的木蘭園將展示共計46種木蘭科植物,新建的安徽鄉土植物園收集各類具有鄉土特色植物,建設完成後展示共計1500種鄉土植物。豆科植物園展示150種豆科植物。提升改造後整個園區植物種類超過3000種。

好養護社區早報(2018-7-6)

熱點資訊

細化汙染防治階段性目標 地方汙染防治攻堅戰密集打響

中國園林網7月5日消息:為了落實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指導意見,生態環境部已經部署啟動了七項標誌性重大戰役和四個專項行動。記者瞭解到,廣東、重慶、河北等地近日陸續公佈了汙染防治階段性目標及具體實施方案。專家建議,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還需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調動各方主體的參與力量和積極性,建立健全環保治理及投入機制等。

多地部署汙染防治攻堅工作

7月4日,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瞭解到,近年來,浙江省積極探索環境執法與司法聯動機制創新,合力打擊環境汙染。截至6月底,浙江省已經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省、市、縣三級環保與公檢法機關聯絡機構全覆蓋,該省環境執法與司法聯動機制實現了更深的拓展。

6月16日,《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正式出臺。意見提出總體目標,同時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加快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全面推進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

據瞭解,近日,廣東、重慶、天津、河北等地方陸續部署汙染防治攻堅戰具體工作安排,明確階段目標,細化落實具體舉措。

廣東省要求,集中力量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從大氣、水、土壤三大領域推進汙染防治工作。此外,還要求解決固體廢物汙染突出問題,加快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落實中央環保督查整改工作等。

天津市日前印發《〈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天津市實施方案》,在工業汙染防治、城鎮生活汙染防治、農業農村汙染防治等方面,加大飲用水水源保護與治理力度。

此外,重慶市提出,聚焦關鍵領域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河北、內蒙古、四川、湖北、青海等地近期也明確了汙染防治的階段性目標和具體工作方案,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經濟體系,持續推動綠色發展。

好養護社區早報(2018-7-6)

那年今日

2008年7月6日中國“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福建土樓,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 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並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樓含福建省永定區的高北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初溪土樓群和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雲水謠的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其中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它是我國圓士樓古民居的傑出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它以規模宏大、設計科學、佈局合理、保存完好聞名遐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土樓作為福建客家人引為自豪的建築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同時又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數十戶、幾百人同住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因此,一部土樓史,便是一部鄉村家族史。土樓的子孫往往無須族譜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