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可以平等地面對「生老病死」|世間·悉檀

禪師楊碩誠

邀請大家參與

以 “家庭關係” 為主題的音頻互動

楊師說:

“學佛修行,乃是面對人生的省思、改革與揚棄的一連串過程,所以它必然是以人生為觀察體驗的主題。

而說人生,則不能離開具體的世俗生活。離開具體的世俗生活,不但沒有“人生”可得,說佛法、談修行,也都成為搬弄概念的空談。”

其實,我們可以平等地面對“生老病死”|世間·悉檀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內容非常精彩哦~

(以下是音頻文字整理版,

不方便收聽的可以點擊收藏,先看文字)

▼▼▼

問題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社會,許多家庭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漸漸長大,父母逐漸衰老,有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逐漸降低,卻往往不服老,拒絕孩子的幫助和照顧,但事實上在生活中離不開成年子女的照顧。成年子女往往要絞盡腦汁才能說服父母,向父母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幫助,面對父母的任性往往又無奈又好笑。心知,日後這樣的說服會越來越難,該如何面對和解決?

楊師回答音頻精選

最好的照顧是建立在父母的需求上。

楊老師:

問題在於我們自己,我們不願意接受事情失控,這跟我們之前有次談到的話題很相似——人很想要掌控局面。一旦局面不為我們所控的時候,我們就會焦慮。對於我們的父母親也是一樣的。

就像我的母親,她很想要跟我們在一起,但她不願意離開她居住的城市,這是一個通病。

可是事實上,作為一個老人,他在他的城市居住了這麼多年,那是他熟悉的環境。你覺得他來到你的身邊,會比較容易照顧他,可是你要知道,他們離開他們自己的生活環境,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其實是非常恐慌的。

因為他不像我們,我們有比較好的調適能力,進入新的環境、新的社交圈,在年輕人來說其實是相對容易的,在小朋友來說更容易,可是老人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他一離開他的本居地是非常恐慌的。所以說你覺得他來到你的身邊,你能夠照顧他,可是那只是一個表面有形的照顧,他內心的恐慌,你是很難替他解決的。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照顧是建立在對方的需求上,而不是你的需求上。

是你需要被照顧,還是他需要被照顧呢?

應該是他發散出訊息,我們根據他的訊息來提供我們能夠支持的條件。

萬一情況真的沒有辦法按照你想的那個方式進行,你就要接納,因為不是按照你想的就比較好。也許表面上他可能真的搬來跟你一起住,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了,可是他內心的恐慌反而導致他的健康繼續下降,你會欲速則不達。

所以我認為,子女們對這件事情的處理要更為謹慎,比如說更為尊重老人的意見,是站在老人的立場去處理這件事情,而不是強迫老人來跟隨你,你要照顧他的習慣。

父母到了我們家裡,比在旅館更不方便。

主持人:

是的。對於我們也一樣。比如說我現在去設想一下,將來如果有一天女兒長大了,說爸爸我要去美國生活了,你跟我們一塊去吧,讓你去享享福。我就肯定覺得我在北京好好的,為什麼要去?

楊老師:

沒錯。就是我們自己去住到朋友家,都會覺得不那麼適應,總是覺得待在自己家裡舒服。可是我們總以為,老人住在我們家的時候,如同我們住在自己家,其實那不是這樣的。

他就像是到了另外一個旅館,甚至可能比旅館更不方便。因為我們在旅館裡不用太在意,有人會幫我們打掃收拾,可是他住在我們家裡面,卻不想要麻煩我們。

因為他們有他們的自尊。我們要尊重老人,他不想讓人家覺得他是沒有用的人,是他人的負擔,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我們必須體會他的心情,所以如果有能力,他還是想自己自主,不會什麼事情都來找我們。

可是他在這個環境當中,需要很用力地去摸索,所以他要花很大的精神去注意這些環境的改變,導致他很容易分散。這是我們在這個環境裡習以為常的人所無法理解的。

所以輕易地讓老人換一個環境居住,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所有的事情不可能兩全其美,反正至少從我來看,在他的環境裡提供優化,而不是一定非得改變,也許會更好。

在他原本居住的地方提供一些優化,比如說可以找左右鄰居,或者是付一些費用,建立起能夠協助他生活的網絡,而不是強迫他來適應我們,這樣好像我們省了麻煩,可是對他來說,反而是製造了麻煩。

從佛法的世界觀來說,死是另外一個生的開始,生是上一段死的延續。

主持人:

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很開心,但是對待老人的時候,總覺得照顧老人是我們的責任,沒有像對待孩子那般的熱情和投入。

楊老師:

我們內心有一個很深的預設,跟我們整體的世界觀其實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活在現在的世界,你看到的東西就叫“生老病死”,死了之後,你就覺得什麼都沒有了。

可是從佛法的世界觀來說,死是另外一個生的開始,生是上一段死的延續。

我們為什麼會比較熱情喜悅地看待小孩子的成長?

雖然要把屎把尿,但你不會覺得壓力很大,有時候還覺得挺有趣的。

雖然有時候很累、有點小小的煩躁,但你感覺那是希望。

因為在你心目中的預設,它是成長的。成長對我們來說好像是好的,它是存在,是往好的方向。

可是面對老人的時候,我們面對的是他們一天天衰老,我們內心有一個感覺——衰老是不好的。它終究是死亡,不管你做多少的努力,好像都沒用,也就是說你看不到希望。

這個最深的預設,就是我們對於生死的預設,來自於我們只看到很短暫的、眼前的這一段。

一個學習禪修或者佛法的人,當他的世界觀改變的時候,他會知道“生”不一定有想象的那麼好。

生,雖然看起來在成長,但是在生的過程中,同樣要面對過去所延續的問題,要處理接下來要面對的困頓。

生不會都是好事,該承擔的、該面對的,他都要面對。

同樣的,死也不一定是壞事,死有時候是你所該面對的,已經面對過了,是某種結束,是另外一段新的旅程的開始。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待生命的話,那麼我們對於“生”不會那麼興奮,對於“死”不會那麼焦慮,我們會盡量用平等的角度,來看待這一段生命的成長

必然要面對的,你無法逃過,只要改變面對的心情。

楊老師:

其實生有生的原因,死有死的原因,用因緣的角度來看待生命觀的時候,那麼對於我們應當要去面對的東西,我們就不會壓力那麼大。

也就是說,必然要面對的,你無法逃過,只要改變面對的心情。

面對老人也是一樣。老人的離去,事實上我們是送他前往一段新的旅程。

這樣的話,你面對老人時,心目中的壓力就不會那麼大。

對於孩子來講,我們是看到他一點點去成長,他的成長帶給我們很多歡樂喜悅。但是就像剛剛說的,其實對老人來講,他終有離開我們的那一天。只是我們不希望用一種不太積極、懈怠的心態去對待老人。在他一天天走向衰老的時候,如果你以一種懈怠的心情對待他,會影響老人的心情。

另外一方面,這也是人自己不願意面對自己的衰老的某種象徵。

人都知道自己會老,但是不願意去面對現實。當人看到老,我們都會迴避,包括面對自己。而我們去照顧父母親,面對父母親的年老,就是在為以後自己面對年老做準備。

佛教詞語小貼士

安心

安心,其實就是人有一個本能,想要追求安全。

由佛法的角度來說,認為人追求安心不是不對,而是說人平日所認為的安心是建立在無常之上的。

不管任何形式的安心,只要它是因緣造成的、是有條件的,那麼這個安心必然不可能永恆,就會產生變化。當人追求這個安心,可是控制不了,或者是在短暫地到手之後,又會消失,心裡的期待會產生落差,這就產生了對自己的束縛。

所以佛法追求的是一個能夠不依賴任何事物而安的狀態,所以它仍然是在追求安。

其實,我們可以平等地面對“生老病死”|世間·悉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