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女子每次上廁所都要1個小時,女兒再三追問,她道出實情

記者 金晶 通訊員 黃春燕 徐思鵬 張秀峰

樓女士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今年61歲了,剛剛退休,自己含辛茹苦把5個孩子拉扯大,非常不容易,如今子女們有的已經做了爸爸媽媽,自己也早就當上奶奶了,頤養天年的時候到了。年輕時的操勞艱辛,子女們看在眼裡,很是孝順。

為了讓樓女士退休後能夠多出去旅遊看看,子女們沒少做工作。可是樓女士就是不願意出遠門,怎麼勸都不去。

大女兒比較細心,平時觀察到老媽每次去廁所都是很長時間,就關心的問她是不是便秘,樓女士說自己也沒去看過,感覺每次大便到了肛門口,自己總使不上勁,需要很吃力的才能解出來,大便還混有鮮血,可是不像其他老人那樣大便很乾結,每次大便都要脫出很大一個東西,掉在肛門外面,她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是痔瘡厲害起來了,去藥店買了點痔瘡膏和栓,可是用了沒啥效果。而且脫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大,便後自己回不進去肛門了,有時候需要自己用手幫助塞回去,既不方便,也不衛生。大女兒心裡明白了,老媽是有苦難言,堅決要帶老媽去醫院看看。

她預約了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肛腸科沈忠主任週五上午的專家門診。沈忠主任專科檢查後告訴她女兒,她媽媽確實有痔瘡,但是肛門外脫出來不能回去的管狀物不是痔瘡,而是直腸。她媽媽生的毛病是一個不太常見,但是60歲以上老年人相對多見,有多次順產史的女性更常見的良性疾病。這個毛病就是直腸脫垂。直腸脫垂慢性起病,並逐漸加重,最後可能導致直腸脫出後不能回納、嵌頓壞死,可導致嚴重併發症。因為並不多見,臨床容易誤診為痔瘡而延誤治療。

直腸脫垂是指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位。直腸壁部分下移,即直腸粘膜下移,稱直腸粘膜脫垂或不完全脫垂;直腸壁全層下移稱直腸完全脫垂。若下移的直腸壁在肛管直腸腔內稱內脫垂;下移到肛門外則稱為外脫垂。

直腸脫垂多發生於兒童和中老年女性。兒童直腸脫垂多為粘膜脫垂,通常5歲前可自愈。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並不多見,如直腸反覆脫出可導致陰部神經損傷產生肛門失禁,並有引發直腸潰瘍、出血、狹窄和壞死的危險,需手術治療。

目前直腸脫垂手術方法超過100 多種,但每一種手術均有其優缺點,沒有金標準,手術入路分經會陰入路和經腹入路兩大類,沒有任何一種手術能適用於所有病人。雖然手術方式繁多,臨床常用的手術方式並不多。1971年美國Altemeier教授報道了直腸脫垂經會陰直腸乙狀結腸部分切除術並得到推廣,後來該手術也被稱作Altemeier手術。該手術的優點是不經腹,不必全身麻醉,住院時間短,費用低,併發症少,術後便秘發生率低。如復發還可再次手術,是直腸脫垂嵌頓病人的首選術式。

61歲女子每次上廁所都要1個小時,女兒再三追問,她道出實情

樓女士入院後經積極術前準備,沈忠主任給她選擇了直腸脫垂Altemeier手術,切除了約15cm脫垂的直腸和部分乙狀結腸,並進行了盆底重建。經肛門手術,手術創傷相對更小,術後恢復的很快,再也沒有東西脫出來,而且大便也明顯通暢了,術後沒有出現肛門失禁,便秘也好了。手術後1周樓女士就順利康復出院了。

後“股”之憂,一“刀”無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