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撰文丨墨黑紙白

從所謂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到現在真實的“專供中國人,本國人不得入內”,看起來似乎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實質上卻是更為尷尬。

專供中國人背後的憂傷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是不是真實的,這裡不做考究,記得在紙白君大學期間,莫名其妙就流行了一句話:“人傻、錢多、速來。”

雖然說這話的某國戲子已經喪失了在中國娛樂圈的市場,但人家也已經完成了圈錢,我們再怎麼憤怒,又有什麼用呢?

關鍵還在於這個外國戲子撤離了中國娛樂市場,但她說的這句話依然在我們的身上時刻體現著,人傻、錢多、速來甚至升成了人傻、錢多、速坑……

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其實針對買洋貨的人來說,紙白君並不是很憂愁他們買到了,有針對性的假貨、劣貨,甚至是買到了出口轉內銷的假貨、劣貨。

畢竟人家也不差這點錢,也不差用的東西是不是真好,只要自己心裡樂意就行,這些人也不要忌恨紙白君說這話,畢竟國內大多數人是買不起的。

根據最新相關數據,“2017年,我大中國的居民消費性支出增幅下降到5.9%,乃是1990年以來的次低值,僅比1998年好一點。”

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在這樣一個可悲的數據面前,依然有人可以去國外狂熱的掃貨,說明是不用為房子憂愁的,不用為房貸揪心的,也不用為未來去感到太大憂慮的。

這些人大多應該算是中產階層了,不會考慮到低產階層的日子有多麼的艱辛,也就不會去要求,服務者們積極解決國貨的不足,以及低產階層如何提升。

有了選擇權很重要,但有思考力的選擇權更重要

選擇洋貨本身沒有問題的,但至少應該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不是購買者的問題,而是我們社會的問題,國貨如何做到物美價廉?

我們沒有考慮過國貨如何去物美價廉,低產階層被坑了沒人會幫忙說話,中產階層想不被坑,選擇洋貨,但洋貨也開始專門針對中國人造假,這得多可悲?

我們以為我們能逃脫一些苦難,但卻不知道我們親手製造的苦難,無論我們在何方,都會時刻縈繞在我們身邊,有首歌曰:“我好想逃,但逃不掉……”

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產階層和低產階層很大程度上依然在一個層次上,思維還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一個群體相對富有,一個群體相對貧窮。

紙白君不會像一群傻缺一樣去抵制有產,去要求狗屁無產榮耀,但還是希望中產階層們應該有一些作為一個國家中產階層該有的思考和擔當。

如果不能思考和擔當,就儘可能的選擇移民他國吧,至少也是對自己和自己家人的一份負責,至於不能移的低產階層群體們,只能靠自悟了。

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我們先來看幾個案例吧,今年4月,西班牙查封了一家假奶粉工廠,當場繳獲8噸假奶粉。

去年8月,泰國也曾查出一樁特大假燕窩案。黑心廠家用樹膠和椰子,熬製成假燕窩,提供給芭提雅一些接待中國旅行團的餐廳。

去年8月,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爆出,在俄羅斯當地,有大量專供中國人的首飾店。

據《東亞日報》報道,首爾某知名化妝品店,售賣價格僅為市價五分之一的“馬油”。當然這是假貨,而針對的客戶,也是中國人。

日本《富士晚報》曾刊登過文章,名字就叫《如何向中國人高價銷售日本產品》。文章專教日本人,如何通過電商,向中國人高價兜售。

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在這些案例面前,很多人可能會憤怒的對這些國家的無恥進行謾罵和指責,但實際上這種謾罵和指責無意義,看過《大腕》這部電影的人應該瞭解為什麼。

那年,那部電影裡最後的幾段瘋人院對話,竟然赤裸裸的成為了現實,當時人們以為是導演瘋了,多年後人們才發現原來是自己一直被當成瘋子對待。

幾萬一平的房子有了,不求最好只求最貴的口號也落實了,我們不少人也可以自豪世界第一了,但最終卻是坑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也包括前幾代自己。

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既然幾萬一平的房子都有,而三四線那些苦苦掙扎的人也都面對著將近破萬,甚至已經破萬的房子,假貨有些不是很正常?國外針對性假貨也很有市場。

坑中國人的梗,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級現象?

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為什麼全方位密集覆蓋式的只坑中國人成為一種世界級的現象?作為中國人的一員,這不能不成為我們閒暇時的重要思考話題。

只坑中國人其實不能說是怎樣的一種梗,而應該說這竟然是最為真實的現狀,中產的無所謂,低產的更無所謂,然後是國內外結合起來的共同供坑……

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昨天最為火爆的新聞是,一名空姐在鄭州遭滴滴司機姦殺。人們在憤怒,人們在怒斥,人們在要求立即抓捕歸案,嚴懲不貸。

我們的價值觀並沒有完全紊亂,但我們的社會階層已經開始了相互搏殺,中產積極國外購貨,低產則在開始趨於走歪門邪道。

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當無所謂的中產與更無所謂的低產相遇,以命相搏竟然成為一種現實,這得多讓我們心痛?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兇手來一把凌遲,但這會是最後一個兇手嗎?

那個21歲的空姐,獨生女,家境大致是不差的,本該最好的年華,卻喪失了生命,其父母錐心之痛,再無人能伴其餘生之路,為什麼如此惡性循環?

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我們在心疼的時候,也應該思考一下,如何讓我們的社會良性循環起來,如何讓我們的國貨在質量和價格上不輸於洋貨?留不住有錢人的國家是沒希望的。

我們更應該思考一下,如何讓我們的低產階層更好的進入思考序列,不僅僅是以法律為準繩的強制力,還有每個人自我產出的思考力進行自我約束。

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他們經常說的只坑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麼梗?

沒有一個人是孤島,也沒有一個群體是孤島,我們都連在一塊,除非我們離開了這個國家,既然我們在這個國家,我們就不能各種無所謂。

懸賞一百萬抓兇,依然換不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動輒百金國外購物,依然換不來我們社會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只坑中國人的梗,其實質就是在說,既然你在家都能隨時被坑,又為何出國了就不能被坑?這種憂傷,怕沒有真正思考過的人,是不會感到絞痛的。

2018—5—11落筆於墨辯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