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撰文丨墨黑纸白

从所谓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到现在真实的“专供中国人,本国人不得入内”,看起来似乎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实质上却是更为尴尬。

专供中国人背后的忧伤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是不是真实的,这里不做考究,记得在纸白君大学期间,莫名其妙就流行了一句话:“人傻、钱多、速来。”

虽然说这话的某国戏子已经丧失了在中国娱乐圈的市场,但人家也已经完成了圈钱,我们再怎么愤怒,又有什么用呢?

关键还在于这个外国戏子撤离了中国娱乐市场,但她说的这句话依然在我们的身上时刻体现着,人傻、钱多、速来甚至升成了人傻、钱多、速坑……

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其实针对买洋货的人来说,纸白君并不是很忧愁他们买到了,有针对性的假货、劣货,甚至是买到了出口转内销的假货、劣货。

毕竟人家也不差这点钱,也不差用的东西是不是真好,只要自己心里乐意就行,这些人也不要忌恨纸白君说这话,毕竟国内大多数人是买不起的。

根据最新相关数据,“2017年,我大中国的居民消费性支出增幅下降到5.9%,乃是1990年以来的次低值,仅比1998年好一点。”

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在这样一个可悲的数据面前,依然有人可以去国外狂热的扫货,说明是不用为房子忧愁的,不用为房贷揪心的,也不用为未来去感到太大忧虑的。

这些人大多应该算是中产阶层了,不会考虑到低产阶层的日子有多么的艰辛,也就不会去要求,服务者们积极解决国货的不足,以及低产阶层如何提升。

有了选择权很重要,但有思考力的选择权更重要

选择洋货本身没有问题的,但至少应该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不是购买者的问题,而是我们社会的问题,国货如何做到物美价廉?

我们没有考虑过国货如何去物美价廉,低产阶层被坑了没人会帮忙说话,中产阶层想不被坑,选择洋货,但洋货也开始专门针对中国人造假,这得多可悲?

我们以为我们能逃脱一些苦难,但却不知道我们亲手制造的苦难,无论我们在何方,都会时刻萦绕在我们身边,有首歌曰:“我好想逃,但逃不掉……”

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产阶层和低产阶层很大程度上依然在一个层次上,思维还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一个群体相对富有,一个群体相对贫穷。

纸白君不会像一群傻缺一样去抵制有产,去要求狗屁无产荣耀,但还是希望中产阶层们应该有一些作为一个国家中产阶层该有的思考和担当。

如果不能思考和担当,就尽可能的选择移民他国吧,至少也是对自己和自己家人的一份负责,至于不能移的低产阶层群体们,只能靠自悟了。

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吧,今年4月,西班牙查封了一家假奶粉工厂,当场缴获8吨假奶粉。

去年8月,泰国也曾查出一桩特大假燕窝案。黑心厂家用树胶和椰子,熬制成假燕窝,提供给芭提雅一些接待中国旅行团的餐厅。

去年8月,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爆出,在俄罗斯当地,有大量专供中国人的首饰店。

据《东亚日报》报道,首尔某知名化妆品店,售卖价格仅为市价五分之一的“马油”。当然这是假货,而针对的客户,也是中国人。

日本《富士晚报》曾刊登过文章,名字就叫《如何向中国人高价销售日本产品》。文章专教日本人,如何通过电商,向中国人高价兜售。

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在这些案例面前,很多人可能会愤怒的对这些国家的无耻进行谩骂和指责,但实际上这种谩骂和指责无意义,看过《大腕》这部电影的人应该了解为什么。

那年,那部电影里最后的几段疯人院对话,竟然赤裸裸的成为了现实,当时人们以为是导演疯了,多年后人们才发现原来是自己一直被当成疯子对待。

几万一平的房子有了,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口号也落实了,我们不少人也可以自豪世界第一了,但最终却是坑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也包括前几代自己。

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既然几万一平的房子都有,而三四线那些苦苦挣扎的人也都面对着将近破万,甚至已经破万的房子,假货有些不是很正常?国外针对性假货也很有市场。

坑中国人的梗,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级现象?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全方位密集覆盖式的只坑中国人成为一种世界级的现象?作为中国人的一员,这不能不成为我们闲暇时的重要思考话题。

只坑中国人其实不能说是怎样的一种梗,而应该说这竟然是最为真实的现状,中产的无所谓,低产的更无所谓,然后是国内外结合起来的共同供坑……

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昨天最为火爆的新闻是,一名空姐在郑州遭滴滴司机奸杀。人们在愤怒,人们在怒斥,人们在要求立即抓捕归案,严惩不贷。

我们的价值观并没有完全紊乱,但我们的社会阶层已经开始了相互搏杀,中产积极国外购货,低产则在开始趋于走歪门邪道。

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当无所谓的中产与更无所谓的低产相遇,以命相搏竟然成为一种现实,这得多让我们心痛?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凶手来一把凌迟,但这会是最后一个凶手吗?

那个21岁的空姐,独生女,家境大致是不差的,本该最好的年华,却丧失了生命,其父母锥心之痛,再无人能伴其余生之路,为什么如此恶性循环?

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我们在心疼的时候,也应该思考一下,如何让我们的社会良性循环起来,如何让我们的国货在质量和价格上不输于洋货?留不住有钱人的国家是没希望的。

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如何让我们的低产阶层更好的进入思考序列,不仅仅是以法律为准绳的强制力,还有每个人自我产出的思考力进行自我约束。

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他们经常说的只坑中国人,到底是个什么梗?

没有一个人是孤岛,也没有一个群体是孤岛,我们都连在一块,除非我们离开了这个国家,既然我们在这个国家,我们就不能各种无所谓。

悬赏一百万抓凶,依然换不来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动辄百金国外购物,依然换不来我们社会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只坑中国人的梗,其实质就是在说,既然你在家都能随时被坑,又为何出国了就不能被坑?这种忧伤,怕没有真正思考过的人,是不会感到绞痛的。

2018—5—11落笔于墨辩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