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企業已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跨境市場空間大

快遞企業已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跨境市場空間大

在國內物流業競爭激烈的同時,快遞企業已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近日,多家快遞企業宣佈國際化新戰略,如百世國際跨境物流平臺的升級、菜鳥與圓通在港投建的物流樞紐、京東物流的全球化新目標等。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認為,國內快遞市場面臨激烈的紅海競爭,邁步國際是不得已的選擇,但目前快遞企業的國際業務主要針對中國人,國際市場資源較少,未來需行業合作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才有可能在國際打響知名度,服務當地消費人群。

加速海外佈局

似乎國內快遞企業在同一時間意識到了國際化的重要性,紛紛將戰火拓展至海外。5月30日,百世集團對外展示了針對跨境服務的物流供應鏈解決方案。並對百世國際跨境物流平臺百世大航海進行升級,新增東南亞線路海運拼箱、空運包裹下單功能。

百世集團高級副總裁、百世國際總經理周建當時表示,為了有效提升跨境電商物流的時效性和通關效率,百世在重要的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自己的運營和維護團隊,舉例來說,美國的快遞配送和物流運輸都是按照8個區來區分價格,導致末端配送費用較高,百世可以根據客戶的目的地、SKU、運輸,計劃分倉發貨的物流方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時效性,形成一定競爭力。

幾天後,菜鳥聯合中國航空、圓通速遞(600233)宣佈,將在香港國際機場啟動建設一個物流樞紐,規劃建設多層的現代化空運物流中心,樞紐的投入每年可處理數千萬件跨境電商包裹。

實際上,菜鳥此前宣佈將在全球多地建立世界級物流樞紐,首批納入考慮的包括杭州、吉隆坡、迪拜、莫斯科、列日等城市,此次香港物流樞紐的建設是菜鳥加速國際化佈局的表現。5月31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表示,將再投入千億元建設國家智能物流骨幹網。這張網包括在國內打造24小時貨運必達網絡,以及沿著“一帶一路”,在全球實現72小時必達。

無獨有偶,6月18日,京東與谷歌宣佈,谷歌將以5.5億美元現金投資京東。據介紹,谷歌與京東將在系列戰略項目上進行合作,其中包括東南亞、美國和歐洲在內的全球多個地區合作開發零售解決方案。京東將輸出供應鏈管理與物流服務能力,並結合谷歌的技術優勢展開合作。

跨境市場空間大

有分析認為,國內快遞市場競爭激烈,但增速逐漸放緩,相比之下,跨境市場前景無限,可以為企業帶來新的商機。根據國家郵政局發佈的2018一季度郵政行業經濟運行情況通報顯示,一季度,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99.2億件,同比增長30.7%;快遞業務收入實現1271.4億元,同比增長29.1%。其中,國際/港澳臺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分別完成2.7億件和142.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8.5%和27.6%,業務佔比進一步提升。

此外,根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6.75萬億元,增長9.4%。其中,出口3.54萬億元,增長7.4%;進口3.21萬億元,增長11.7%。在《2017年度中國出口跨境電商發展報告》中顯示,2017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為1.2萬億元,同比增長21.2%,在市場環境的良好態勢下,各個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重視電商經濟,對國內企業造成強有力競爭。東南亞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這一地區的電子商務平臺也呈崛起之勢,Lazada、Shopee等平臺蓬勃發展,阿里、京東等國內電商巨頭也紛紛加入了東南亞市場的爭奪戰。東南亞電商平臺帶動了的物流運輸需求,不論是本地物流還是跨境物流,東南亞這一增量市場都預示著更多商機。

走勢不樂觀

面對巨大的國際物流市場,楊達卿表示,現階段國內市場面臨明顯的紅海競爭,快遞企業被迫走向國際,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開拓新的市場,爭奪潛在資源。不過,目前海外市場走勢並不樂觀,因為國內快遞企業在海外沒有建成完整的服務網絡,且部分區域無法實現“對流”,例如快遞企業在出口時擁有足夠貨源,但回程時出現了空返現象,對企業而言,這將付出巨大成本。所以,國內快遞企業需通過收購當地企業才能彌補資源上的不足,從而實現“雙向對流”。

此外,他表示,國內快遞企業在國際化人才建設方面遠遠不足,海外市場不同於國內,僅依靠公路運輸就可有所發展,這部分市場涉及跨境、供應鏈、政策法規等多重問題,所以國內快遞企業也需打通當地產業鏈,才能搶佔部分市場。

而快遞專家趙小敏認為,國內快遞企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不知道或不明確國際化怎麼做,目前這些企業國際業務的主要目標人群是中國人或是華人群體,暫未構成明顯競爭力,市場份額可以忽略不計,相比之下,較早佈局的中國郵政和順豐相對具有影響力,但業務量情況還構不成競爭力。

趙小敏表示,國內快遞企業佈局海外的最終目標都是想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公司,但以目前的條件來看難度較大,未來“組團競爭”可能是一個好的出路。此外,企業還應具備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不做廉價勞動力,同時要擁有核心技術。在此基礎上,完善國內業務,提升品牌知名度,再利用國家影響力和政策打開國際市場才是最佳選擇。

來自:北京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