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韻》在詩詞創作中怎麼應用?

海羊的天


首先表明態度,個人不建議初學者使用平水韻創作古詩。

但是這句話有兩個先決條件:一,初學者。二,創作。

《平水韻》對於古詩詞愛好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上承《唐韻》、《廣韻》,而《唐韻》又是《切韻》的增補修改,所以可以說《平水韻》算得上中華傳統音韻正朔。要了解元朝以前的詩詞作品,離開《平水韻》會理解誤差。

第一,押韻誤差。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古人寫詩有不押韻的作品?詩是韻文,只要是稱作詩的,必然在當時的發音中是押韻的。但是由於元朝的文化南移,導致唐宋中原語音被打壓,一直到現在都是以北方口音為主的普通話,大量的發音發生了變化。而現代人讀詩的本能開口就是普通話,肯定有些字的發音和古時完全不同了,導致了“即使不押韻也能被稱作詩”的錯誤認知。

我在前面有問答過王維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的“事”和“未”在當時是押韻的,李商隱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原”和“昏”也是押韻的,這裡面有平水韻的緣故,也有平水韻成型前的緣故(因為前面有問答,這裡就不詳細解釋了),有人就在評論區用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來抬槓:誰說詩要押韻了?

不習慣在評論區回覆不懷好意的抬槓,就在這裡說下,這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是押韻的,至於為什麼,以前也回答過,有興趣的自己去翻。

第二,平仄誤差。

平水韻的“平上去入”平仄區分法與普通話平仄劃分是有區別的。平為平聲,上去入則為仄聲,而普通話是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最重要的是平水韻中有入聲字,而近代語言中沒有,原來的入聲字在普通話中併入了其他聲調,也就是說一二聲有,三四聲也有。

如果發三四聲沒有問題,在平仄劃分中還是屬於仄聲,但是如果音調是一二聲的,比如“一”、“獨”、“節”這些入聲字,就容易在現代人學習格律詩創作中產生平仄錯誤,從而對格律詩做出錯誤判斷。

最簡單的例子,以前也提到過:“清明時節雨紛紛”,按普通話劃分平仄的話是“平平平平仄平平”,很明顯關鍵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沒有交替,這是“失替”。

但是“節”在平水韻中是入聲字,所以這句詩在古時的平仄關係實際上是“平平平仄仄平平”,而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這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這個律句的格式,即七絕中的平起平收格式。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律句得出整首詩的平仄,並一一應對,驗證出這首《清明》是一首合格律的七言律絕。

賞析和創作

在意識流上創作和賞析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在學會賞析前人作品,瞭解各種格律形式,學習古詩的意境營造手法,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來進行詩詞創作。

如果我們對古詩詞的賞析和創作感興趣,那麼熟悉平水韻是必要的。

不過在形式上,賞析和創作是可以分割的。

平水韻最大的功用是對古詩詞的賞析,是幫助我們進入古詩詞的意境,尋找和千年前作者的通感,達到和古代詩人心靈相通的境界。這是賞析古詩的高境界。

而在創作上,我們要認清一點:我們寫詩給誰看?

高端一點的回答是寫詩給自己看,那就隨便你用什麼韻了。但是作品出來,沒人閱讀,沒人能讀懂,就在你自己的電腦裡荒蕪淡忘,這還有什麼價值?

價值來自於認同。

作品不為認同而生,但我們是希望通過詩詞來抒情言志,打動合適的人,找到有通感的人。而有通感者即認同你詩詞的人。

那麼你用平水韻寫出來的作品能得到如今大部分人的認同嗎?基本上不可能。

詩詞早就已經不再重要了,只不過是生活的調劑,很多人欣賞,但是不會去追究這首詩的韻是什麼韻,是新韻還是平水韻,別人只看讀不讀得順暢,清朗。

詩詞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表達自己的內心。

表達和溝通最簡單的方式是什麼?是用大家都知道的方式說話。普通話,新韻,意境營造,同樣可以出格律精品,同時能讓你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傳誦、理解、認同。時代在進步,古韻的侷限性非常大,甚至影響到交流。

當然了,如果我們創作詩歌只為了給那些講究平水韻的詩詞協會交幾塊投名狀似的敲門磚,那倒是無所謂。

或者說,作為一個詩人,確實發自內心的喜歡古韻,堅持用平水韻創作,其實也挺好。不過最好是在完成一首詩作之後進行用韻標註,方便讀者閱讀。

很多創作者認為平水韻也沒什麼難,一首詩也就兩三個韻腳字需要注意而已。其實這是錯誤的,一旦使用平水韻,那麼詩句中的每個字都要合上平水韻的平仄才行。

說句老實話,有幾個人能真正區分每一個字的唐風古韻,就算你用了平水韻,平仄對了,你能保證每個字的發音都是古調?

有些東西,不能認真想。一想全是漏洞。

如何使用平水韻創作

前面全是個人態度與廢話,這裡認真回答一下如何使用平水韻創作。

正因為提到的古文發音的變遷,所以我們能驗證的也就只有《平水韻》這本書記載的“平上去入”,只能依靠每個字的音調來區分平仄。而背韻書這種事情只怕是連專業的音韻專家都不會去幹的蠢事。

最實用的方法,自然是先寫詩,再校驗平仄是否符合平水韻。合則笑笑,不合則改。

有很多網站提供平仄檢測,選擇新韻和平水韻,可以一次性檢測出平仄格律以及是否出韻。

建議大家使用工具,別把寫詩這種本來文藝創作當做一種負擔來做。

記住,先成詩,再校韻。

詩意為先。

再聲明一下,平水韻創作與新韻創作齊頭並進,是好事。

只是我個人認為平水韻重在賞析古人詩作,新韻有利於詩歌的創作復興。

純屬個人看法,想噴就噴。


梧桐樹邊羽


雖然,詩詞的內涵和質量,與創作過程中所依據的韻書無關,但是,寫作的效率,和作品為讀者所喜愛和接受的程度,是差別很大的。

平水韻乖離時音、切不合韻理之處甚多。韻部劃分瑣細,很多韻部成了利用率極低的“險韻”,自由創作時都“避”而遠之。大多作品都擠在幾大“寬韻”之中,造成作品雷同。作為韻書,竟然無規律可循,只能手不釋卷,隨時翻撿。使用此等工具,必然事倍功半!

反觀新韻,由教育部立項,專家論證。已正式推廣為今後之詩、詞、戲曲、等韻文創作依據。並且契合當今流行的法定語言__普通話。讀者閱讀、領會沒有障礙,有利於作品的傳播。雖然現在依然是新舊韻“雙軌並行”,但一句“倡今知古”已表明國家態度。新韻全面替代舊韻,只是時間內問題了



用戶5731024448


不請自來

《平水韻》或許很多朋友不知道是什麼,這裡也先介紹一下。


《平水韻》的簡介

《平水韻》即為韻部,是根據古人創作詩歌時運用韻的狀況而編纂的,古人創作律詩,絕詩等作品時磁盤會使用到韻,而詩歌的韻腳也必須出自同一韻部。

《平水韻》因其刊行者山西平水人劉淵得名,其中把漢字共分為106個韻部,每個韻部包含得文字若干,數量不等。最初韻得運用被記錄在隋朝時期陸法言的《初韻》中,共分為193韻部,到北宋時期由陳彭年編纂的《大宋重修廣韻》又在《初韻》的基礎上細分為206韻部,後來因為運用過於鎖細,到了南宋時山西平水人劉淵著《任子新刊禮部韻略》總結成了107韻部,同時期的山西平水官員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共106韻部,後來把清朝康熙年間編纂的《佩文韻府》和《平水韻》相結合成106韻部,這就是後世流傳的《平水韻》。


《平水韻》在詩歌創作中的優勢作用

《平水韻》在詩歌創作中,可以使詩句變得優美動聽,同時在閱讀詩歌時也非常的上口,詩歌有韻的作用下可以使讀者身臨其境,讓詩歌本身的文字美得到一個非常高的昇華。韻的使用也是詩歌中韻味的所在關鍵,品讀一篇詩歌時有了韻的作用,就可以讓這篇詩歌在讀起來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時人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喜歡詩歌。而且在韻的作用下,還可以加強人們對於詩歌的記憶力,很多學生在背誦詩歌的時候就會發現,往往那些韻腳十分鮮明的詩歌會被記憶的很牢固,而沒有多少韻的白話文,卻怎麼也背不下來,這就是韻的運用,這就是韻的魅力所在。


《平水韻》的侷限性

《平水韻》在詩歌的創作中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手法,但是如今的文學創作中多以通俗易懂為主,韻雖然優美動人,有時卻又顯得牙呲難懂,對於不同文化水平的人有著不同的作用,有人會覺得非常優美協調,有人就會覺得難以理解,

同時《平水韻》在運用時會有諸多的限制,因為我國地大物博,各個方言無法完成絕對的統一,在《平水韻》的運用中也是一種非常巨大的阻力。

所以《平水韻》創作手法固然很好,但是並不見得可以廣泛運用。並且在如今世界上,文學創作手法越來越多,文字的運用也在多樣化,《平水韻》的運用也在慢慢減弱。

最後的最後

《平水韻》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獨有的文學創作手法,應當得到傳承,韻的作用不在於它的實用,而在於它淨化的每一個心靈,我們雖不是詩人,但是我們也要合理把韻的運用承接起來,這不僅僅是歷史的責任,同時也會讓我們獲得更多的文學感染力。


二胖品文化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從這首古詩來看,非常工整。兩對一,黃鸝對白鷺,窗對門,西嶺對東吳,千秋雪對萬里船。堪稱絕對絕句。一二三句結尾,運用了平水韻。而不是字的諧音。我認為非常好。


滄海一聲笑1825512756


不要用平水韻了,就用中華新韻。


陳老牛1


一昧求古在當今的社會已不太現實。實在無法弄懂古韻律就多用現代的,畢竟就是一種愛好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