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琉球羣島上,死掉的日本兵才是好日本兵


1945年3月26日至 6月23日的沖繩戰役,是太平洋戰場上一場慘烈的戰役。對日軍而言,這是本土決戰的前哨戰,而對琉球百姓而言,他們成為全日本一億總玉碎的犧牲品。沖繩戰役之後,兩顆原子彈使得日本既喪失了本土決戰的機會,也沒有了玉碎的勇氣……

對美英聯軍而言,這場戰役付出的代價,相當慘重。兩萬餘人的陣亡之外,還有很多人從此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在琉球島上,日軍的抵抗是頑固的。因為他們撤無可撤,再撤就回老家了。所以是拼死一搏。關於美軍戰鬥神經症,有這樣幾個數據——

歐洲戰線的發生率為5.2%,太平洋其它戰場為4.8%,而在沖繩,這一數字是7.8%。為何會如此呢?

一是日軍防守以及反攻過程中,發射了大量炮彈。震耳欲聾,讓人精神崩潰。這還是常規的,各種戰場都類似。

另一個則是在琉球,日軍的肉彈攻擊特別頻繁。本圖即為沖繩特攻隊駕機撞向被佔領的機場後,日軍的屍體。在整個琉球戰役期間,日軍損失的特攻機,竟達1895架。而他們的刺刀衝鋒,也讓人聞風喪膽。此種感覺,玩過某遊戲的朋友應該深有感觸。

戰役前期,受戰鬥精神症所困擾的美軍士兵,尚有近70%可以在野戰醫院治療後重返前線,到了後期,竟然只有不到40%可以再去戰鬥了。更有一些人,症狀持續到了戰後。因此,可以說,在琉球島上,死了的日本兵才是好日本兵,那些投降的,美軍得時刻提防,精神緊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