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吃2000多糉子,皇上的消化系統咋這麼好

5天吃2000多粽子,皇上的消化系統咋這麼好

端午食粽,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早年以黍米為主料,曰“角黍”,到了南北朝時,我們現在這種以糯米為原料的粽子漸漸普及了,粽子這個名詞也慢慢替代了角黍。到唐代時,皇上吃粽子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記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唐明皇李隆基了。

5天吃2000多粽子,皇上的消化系統咋這麼好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明皇在某年端午節的時候,大宴群臣,並賦了一首與粽子相關的詩,曰《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風化可還淳。

5天吃2000多粽子,皇上的消化系統咋這麼好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這句詩被後世廣為流傳,這九子粽便是唐代宮廷中常見的一種粽子,即用不同顏色的絲線將九隻粽子捆在一起,因為“九”是至陽之數,所以九子粽在粽子當中的等級最高,後來還被人附會上了“多子多福”的美好祝願。

5天吃2000多粽子,皇上的消化系統咋這麼好

除去吃粽子,當時貴族們端午節玩的遊戲卻很有意思,《開元天寶遺事》中說,盛唐時流行在端陽時把粽子擺放在盤子裡,用特製的小弓箭比賽射擊,射中的人才能吃。古代這樣的益智類體育遊戲好像有很多,比如元代流行的清明節射柳,再如明代比較流行的投壺,包括我們現在的套圈、射擊、飛鏢,表現了一種尚武的情趣。

5天吃2000多粽子,皇上的消化系統咋這麼好

不過到了宋代,宮廷端午節的遊戲則更偏詩文,據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宋宮在五月初五時舉行賽詩會,翰林院的大臣們要為皇帝、后妃們撰寫帖子詞,多是五言七言的絕句,張貼於閣中門,以添文采。比如周必大就曾賦《皇后閣》:

何處宜家節,風光大內家。爭新九子粽,競巧五時花。

5天吃2000多粽子,皇上的消化系統咋這麼好

周必大的後兩句其實就是仿唐明皇的名句,不過做了個倒置,吃的依舊是九子粽,但“四時花”已作“五時花”,這是由於當時端午已有女子戴花的習俗,所謂“五時花”,指的就是五月當令之花,後來京城有端陽“花滿頭”的風尚,大致就是從宋代開始的。

5天吃2000多粽子,皇上的消化系統咋這麼好

時至以騎射定天下的清朝,宮廷裡由恢復了千年前“射粽”的舊制,故宮博物院藏的《端陽故事冊》中便有這樣的節令場景,乾隆為此還留下了“親教宮娥群角黍,金盤射得許先嚐”的詩句,可見當時皇上帶領著眾多妃嬪、宮女,玩的還挺開心。

5天吃2000多粽子,皇上的消化系統咋這麼好

清人除了尚武以外,其實還有喜歡奢華的習慣,尤其是乾隆,就愛大場面。據清宮膳食檔案記載,僅乾隆十八年端午,由五月初一至初五,御膳房共製作了2000多粽子,稱之為“粽席”。端午節當天,宮裡的主位,幾乎全天就沒吃過別的,皇帝的膳桌、皇后的膳桌、太后的膳桌,按等級不同來分配不同數量的粽子,但都能擺一桌子。可是這麼多粘貨吃一天,真的好嗎?難道不會出現“前方緊吃,後方吃緊”的狀況嗎?我感覺如果真這麼任性縱情地吃上一天,第二天準得傳太醫啊!但乾隆在事後還題寫了“粽席蒲觴苓令辰,天中景物一番新”的詩句,可見皇上的消化系統還是真好。

5天吃2000多粽子,皇上的消化系統咋這麼好

從唐明皇到乾隆帝,都對粽子愛得不要不要的,別說那會物質匱乏,即便到了今時,粽子的魅力也絲毫未減。一統江湖的金庸大俠就曾在他的書中屢屢提及此物,韋小寶吃粽子、令狐沖吃粽子……甚至《俠客行》裡有一個章節乾脆就叫大粽子。如若不是金庸先生的粽子情意結深重,《神鵰俠侶》中又怎麼會有程英那番“既見君子,雲胡不喜”的女兒心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