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力強大的明軍爲什麼被清軍五次掃蕩?

maorunzhi


題主說的五次掃蕩乃是指清軍於崇禎二年到崇禎崇禎十六年五次繞道入關破襲內地之戰,這五次戰役除第一次遭遇相當抵抗之外,以後四次一次比一次戰果大,遭受的抵抗一次比一次微弱。尤其是第五次清軍入關作戰襲掠明境八個月,攻破府、州、縣、鎮88個,斬殺明宗室以及文武將佐千餘人,俘獲人員近37萬以及大量的金銀財物,在清軍撤退過程中,雲集於各路的勤王大軍竟然沒有一支軍隊敢於攔截突擊,使清軍安然撤離,實是丟人現眼。

時勤王四鎮劉澤清、唐通、周遇吉、黃得功勁兵猛將皆集通州,督師大學士周延儒無敢一議邀遏,惟終日閉城報捷。


崇禎十二年清軍第三次入關“陷城堡甚眾,輦婦女財物,車數千輛”出關,明軍竟也無人敢截擊,甚至削木書之,榜於道旁,上書“官兵免送”字樣以作嘲諷。所以,大部分明軍在面對清軍的時候實在是怯懦不已,更談不上什麼強大(當然部分明軍還是恪盡職守的,絕不能一概而論之)。




其實,大家也可以想想看,如果明軍的戰鬥力真的如此強大,薩爾滸之戰早就應該把努爾哈赤一巴掌拍死了或者重創了,還會有後來的什麼事,誠然在薩爾滸會戰中明軍犯下了不少錯誤,但是也無法掩蓋明軍戰鬥力大部分低下的事實。東路軍劉綎軍有1.3萬人,杜松有3萬人,北路軍馬林有2萬人,而努爾哈赤的主力不過6萬人,如果這三路明軍個個皆是奮勇敢戰之士,後金軍哪能這麼容易連續轉戰三地殲滅三支明軍主力。而李如柏率領的遼東軍未接戰即回撤,回撤中被敵軍遊騎20餘人吹螺號假裝大軍追擊,明軍自相驚擾,互相踩踏而死者竟千餘人。由此看來,明軍戰力之敗壞由來已久,絕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就以遼東為例,努爾哈赤一世雄傑,精於算計,選擇在萬曆四十六年起兵反明,絕對不是喝酒喝多頭腦一熱就下的決定。而是看準了明朝遼東軍政腐爛不堪才起兵反叛的。事實上,至少在萬曆三十七年,明朝在遼東的軍政、民事已經達到了非常不堪的程度,材料來源於熊廷弼的《論遼左危急疏》。

首先,是遼東沿邊御虜的墩臺大半坍塌,年久不修,即便是存在的墩臺也是豆腐渣工程,所謂“雖有存者,又低矮,且泥土半砌,一掘即倒”,而那些守臺的軍士們害怕蒙古人的威脅不敢向內地發送警報,每次等蒙古人劫掠完畢,才舉烽火敷衍了事。

每虜入,必誡臺軍曰:“爾勿舉烽,舉則殺爾,舉早亦殺爾。”臺軍無以自恃,而畏見殺,往往待虜搶畢,而後敢舉。

其又進一步說道撫順、清河、寬奠以東的墩臺廢棄了十餘座,其他的“石堆木架”湊和一下,這樣的守備工事,士兵自然不敢去送死,“哨軍不敢往”

至於士兵的訓練情況,簡直不堪入目,熊廷弼至遼東檢查遼東軍士兵的訓練情況,表示遼東軍的戰鬥素質極其堪憂。

其步兵皆不習弓馬,間有打鳥銃者,據地按膝,手戰戰然,半晌不得如鉛藥。及其發也,又東的西向,而不一中。




而瀋陽的明軍的射擊水平為三十人操火槍,僅中一發,不僅如此弓馬騎射水平也很差,事據其所寫的《議增河東兵馬疏》。

射多而不能開弓,或開弓而矢不及十步。蓋復則抽火槍者三十人射打,而通計之僅中一鉛。


最後算下來遼兵堪戰者只有八千人。當然,最危險的還不是軍事守備薄弱,由於東征朝鮮,萬曆皇帝所派的稅監高淮胡作非為、橫徵暴斂。明朝在遼東民心盡失,所謂

“遼軍自東征騷擾以來,復遭高淮毒虐,離心離德為日已久”。甚至遼東百姓名投虜中也不願回,“我與其死於飢餓,作枵腹鬼,死於兵刃作斷頭鬼,而無寧隨虜去,猶可得一活命也”



而遼東這個現象直至萬曆四十七年並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轉變,熊廷弼察看遼軍和援遼各軍,遼軍軍備狀況依然爛的可以。

每應受而抽一弓,弓輒斷,取一箭,箭輒半截,驗一刀棍,而刀不能割雞,棍不堪擊犬者,皆是物也。

至於盔甲、馬匹、器械等軍事物資,達到了“營營俱缺”的程度,雖然馬步兵有8萬人。但是,只有1.5萬人能戰,熊廷弼還點名批評宣府鎮“宣府兵不但馬多倒死,而人人傀儡”不知從哪招來的這些廢物,“不知該鎮何處覓此一種發來充數”。可見不僅是遼東鎮的邊軍呈現出糜爛狀態,其他邊鎮也好不到哪裡去。



軍備如此大壞,而明廷的中央則常常忙於內鬥,那些有才能樞臣、經略、巡撫們往往受到權奸的排擠,不但難以形成統帥之權威,還常常貽誤大事。不僅如此一些朝臣顯而易見並不知兵,卻非得干涉兵事,達到豬隊友的效果,從熊廷弼的奏疏上來看,明朝真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亡於那些寡廉鮮恥的噴子上。

廟堂議論全不諳軍中情實,而第憑賊報緩急以為戰守。前冬去春,賊以冰雪稍緩,則鬨然言師老財匱,馬上催戰。及戰敗,又各愀然不敢道一戰字。比見臣收拾才定,而愀然者又復鬨然急急責戰矣。

朝廷如此,實在是坑死了那些忠心耿耿、頗具智慧的能臣將帥,就如孫承宗被罷官、熊廷弼最後被傳首九邊、袁崇煥被寸磔、盧象升因為主戰被楊嗣昌坑死,在得不到援軍的情況下,孤軍奮戰而死,孫傳庭被下獄,那些能戰之臣個個結果都不是很好,而朝堂上留下的卻是手握兵權,胡亂決策的庸碌之輩,明王朝怎麼可能不敗啊!




論史


不覺得這問題很搞笑嗎???真的有戰鬥力強大還會讓清軍掃蕩,來去自如???

從明朝中期至明未時明朝軍隊的整體戰鬥已經非常之弱了。只有少數部隊比較有戰鬥力,如關寧軍、秦軍等。但整體戰鬥力低下,很多原因使明軍戰鬥力越來低。我認為原因有以下:

第一軍屯給侵佔

明太祖時設立軍屯制,即軍隊分給軍田種地打糧。這樣可大大節省國家財政收入。即以軍隸衛,以屯養軍,官俸兵糧皆於是出。在初期確實是大大節約了國家的財政支出。

明史孫傳庭傳:西安四衛,舊有屯軍二萬四千,田二萬餘頃,其後田歸豪右。軍田不用怎麼交稅。所以豪強、官員、宗室等紛紛侵佔軍田。侵奪屯田,隱佔為業,祖孫相繼,盤踞自如。而且凡應納屯糧,悉置之度外。

明史:自正統後,屯政稍弛,而屯糧猶存三之二。其後屯田多為內監、軍官佔奪,法盡壞。(

屯軍多逃死)這也是俺達汗小王子等每年能打進來,縱橫千里來去自如的原因之一。邊軍可以第一道防線,就算不能完全攔截。也能擋得最間吧。

第二軍虛籍吃空響嚴重

明史孫傳庭傳:軍盡虛籍

西安四衛是兩萬多人,孫傳庭加以核查,得兵一萬多。歲收銀十四萬兩,糧食一萬三千石。但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舉幾個吃空響的例子

1明憲宗時 :帝在位久,京營特注意,然缺伍至七萬五千有奇,大率為權貴所隱佔。

2萬曆十一年,參贊尚書潘季馴言:“操軍原額十有二萬,今僅二萬餘

3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入寇,兵部尚書丁汝夔核營伍不及五六萬人。吏部侍郎王邦瑞攝兵部上書:今武備積馳,見籍止十四萬餘,而操練者不過五六萬,支糧則有,調遣則無。

第三佔役買閒

明史:至萬曆間,衛士多佔役、買閒,其弊亦與三大營等。雖定離直者奪月糈之例,然不能革。

崇楨時:大率京軍積弱,由於佔役買閒

軍人是專門當兵吃糧的。役就是勞役,也可以說是類似民工。比如修河堤,朝廷拔下數十萬兩用於人工和材料。然後當官的把軍隊拉去修堤,不給一個銅錢。人工費就落入官員口袋。

買閒就是給錢請人替他去操練當兵。明史:兵惟註名支糧,買替紛紜,朝甲暮乙,雖有尺籍,莫得而識也。即是說當兵的只是記個名字領軍響,真正訓練時都是讓人代替去的。今天甲來代替,後天乙來代替。雖然有戶口本,但也不認識。

都御史王廷相提督團營上書:軍士多雜派,工作終歲,不得入操。雖名團營聽徵,實與田夫無異

(以上這些問題歷朝歷代都會有,關鍵在於皇帝和官員有沒有去解決。明朝很多官員也就以上三個問題多次上書提出解決辦法)

第四明朝拿不出軍響

明朝當時一年的財政收入是糧食二三千萬石,銀子是四百萬石。光藩王的俸祿就要八百萬石。官員的俸祿也經常拖欠和用實物抵俸。

崇楨一繼位遼東就因缺響而兵變了,前線尚且沒有響何況其他地方。明史:督師袁崇煥請給餉。帝御文華殿,召問諸大臣,皆請發內帑。(內帑就是皇帝的小金庫,說明此時國庫已經空了)延儒揣帝意,獨進曰:“關門昔防敵,今且防兵。寧遠譁,餉之,錦州譁,復餉之,各邊且效尤。(不發響還理直氣壯)像李自成原本是驛卒,崇楨取消了驛站。李自成就去當兵了,然後在去勤王的路李自成等人譁變要求發響。

嘉靖年間明朝的收入是:麥四百七十餘萬石,米二千四百七十餘萬石。(一共是二千八百萬石左右)歲入太倉庫者二百萬兩有奇。

嘉靖三十年,京邊歲用至五百九十五萬。(光京城和守邊就用掉那麼多)嗣後,京邊歲用,多者過五百萬,少者亦三百餘萬,歲入不能充歲出之半。(明朝只得不斷地加稅)張居正改革實現歲入四五百萬兩銀子。但張居正一死,改革就廢除了。

除去藩王宗室的八百萬石,只剩兩千萬石。歲支京師四百萬石,只剩下一千六百萬石。土卒的糧:天下衛所軍士月糧,洪武中,令京外衛馬軍月支米二石,步軍總旗一石五斗,小旗一石二斗,軍一石。算一石好了,算整個明朝八十萬。一年支糧一千萬石。(食貨志講到弘治時五萬人歲支粟五十萬)這樣就只剩下六百萬石。

明朝官員的俸祿:1公、侯、駙馬、伯祿米折銀一萬六千餘兩。(太祖時一兩銀能買一石糧,其他時侯有時能買兩石。)2監生俸米四萬石3倉庫、草場、官攢、甲鬥,光祿、太常諸司及內府監局匠役本色米八萬六千餘石。(其他地方京官員的俸祿並沒有找到具體數目,估算是一百萬石。明朝有一百五十九個知府,正四品。二百三十四個知州,從五品。一千一百七十個知縣,有正從七品。159人X300石+234人X170石+1170X100石=20萬石。知府知州知縣還有四到七八個屬官。)4錦衣等七十八衛所官吏、旗校、軍士、匠役本色米二百一萬八千餘石。5五軍、神樞、神機三大營將卒本色米十二萬餘石6諸邊及京鎮兵響140萬石以上。

這樣又去掉四百八十萬石了,剩下一百多萬石。皇宮要用的呢?救災呢?修河堤?打仗運糧運器械呢?等等。明太祖出身布衣,深知百姓之苦。所以明朝一直奉行低稅收低俸祿,這是藏富於民。初期還是比較好的,在太祖、建文、成祖、仁宗、宣宗時還是很好的。但隨著官僚集團、地方豪強、藩王宗室等兼併土地。終明一世稅收反而越來越少。因為這些人利用權勢少交或者不少。(張居正改革丈量土地就是為此)農民失去土地,只能到地主那裡去租地。除了要交國家的稅還要交租金,豐年還免強過日。一碰到災年,朝廷沒有救災的錢糧反而因剿叛加稅。地主把這些自然就轉嫁到農民身上。負擔不起的農民只能成為流民或參加農民軍(這也是李自成等人數次給剿的全軍覆沒,又迅速拉起數十萬的武裝)古代也好近現代也好,往往餓死的都是種地打糧的農民居多。(崇楨時很多位內閣就曾提議向宗室豪強徵稅,反對對農民加稅。他們無一例外沒幹多久就下臺了)


小鴻哥


剛好正在看一本相關的書,有點自己的想法。

原因(一己之見)

對於這個問題 戰鬥力強大的明軍為什麼會被清軍五次掃蕩。我首先我想說的是明軍戰鬥力並沒有那麼強,或者說它的強大只是對於少數幾支部隊而言的。說它強大有點言過其實。

至於為什麼會被清軍五次掃蕩,我覺得原因有如下三點。

1.大明內部內耗嚴重。內耗每個朝代都有,區別就在於多與少。到崇禎皇帝時明朝內耗達到了頂峰。朝廷內部有文官,宦官,言官之爭。爭就爭吧,明朝官員還特別有骨氣,不怕死,鬥爭很激烈。地方上農民起義遲遲不能平復,歸根究底就是土地問題解決不了。這兩個問題極大削弱了明朝。

2.大明軍隊戰鬥力弱。。戰鬥力弱這原因是多方面的,明朝重文清武,武官地位低,想要升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官而不是功勳,這就讓武官官員良莠不齊。還有就是明朝軍餉不足,吃空餉問題嚴重士兵沒有歸屬感。。實際上明朝後期除了邊軍其他部隊戰鬥力都很弱。

3.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清軍太強了。。清軍是騎兵而明朝軍隊更多是陸軍,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做到據城而守。還有就是皇太極指揮才能的確是很強。


泛華人參


戰鬥力真要強大,又怎麼會被滿洲人虐?

滿洲人前期本錢非常少的,大概也就類似於李德明時期的党項人。面對這樣的滿洲勢力,明朝還有葉赫部和朝鮮作為盟軍,明軍卻屢次送人頭來了。

如此明軍,到底強大在哪裡?

等到雄才大略的皇太極上臺後,解決朝鮮,解決蒙古,明朝自己解決了東江島的毛文龍,送來了孔有德的炮兵,滿清已經處於對明的絕對戰略優勢了。

明軍戰略上不行了,戰鬥上也根本打不過,到底強大在哪裡?

反觀滿洲人,一直髮愁的只是怎麼進攻,明軍野戰根本打不過。

滿洲人到底強在哪?武器盔甲是比明軍那些粗製濫造的貨色強一些,騎兵也要強一些,但滿洲人騎兵只是輔助,畢竟騎兵只有野戰才有用,而野戰機會並不多。明軍能搞到洋人火器。一對比下來,武器裝備半斤八兩。

只能說,明軍人不行。從體制到戰略到戰場指揮到基層官兵,全都不行。體制上以文制武,戰略上盟友一個個成了滿洲人盟友,基本官兵基本沒被當人看。

就這,還有明吹說明軍比歐陸軍隊強。歐陸最次的軍隊也比這種貨色強好吧。


尋常味


明朝因為財政赤字,官軍不能足兵足餉。而且袁崇煥私斬毛文龍後,崇禎沒有在第一時間處罰袁崇煥,造成明朝軍隊軍閥化。

滿清第一次入關是袁崇煥放水的,以後幾次入關是遼東軍閥放水的,從吳三桂一封書信就可以邀請滿清入關助戰,就可以證明雙方早有勾結。

滿清的軍隊在遼東攻城略地單從戰術上來看,也沒有什麼出眾的地方,個人認為是碧蹄館遭遇戰造成遼東的儲備軍官損失慘重,才使的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木目矢口A


那得看你怎樣說怎樣寫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不也是後金來去自如,搶劫一番退兵回家,後來的也可以說是第一次第二,三,四,五次北京大捷,這幾次北京都保住了,滿清都退兵關外了,都是大捷。


手機用戶6733570360


這個問題可能要問一下被幾千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的清軍才知道,他們更有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