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官:如何在產品中設計價值誤導?

判官:如何在產品中設計價值誤導?

今天來聊聊,一些產品是如何誤導用戶,使用戶對產品的價值認知出現偏差,消費行為向著對於產品有利的方向發展的。

第一類價值誤導,是所謂的“無限使用”

在2000年,剛來北京上學的我,隔三差五會和同學去某家自助披薩店大快朵頤。只因為在當時,每位39元的價格就可以敞開了吃,十分合算。當然,現在回頭看起來,這種入門級的自助食品非常不健康,食材也都以加工肉食為主,飽腹感強烈,其實吃不了多少。

後來,這家自助披薩也許是因為食材較為低端,不符合大家對健康的要求,而逐漸沒落。各種自助餐廳也不再以“敞開了吃”作為噱頭,而是更多強調食材的多樣化和健康搭配。但是,各種中低端自助餐,在三四線城市仍然是大行其道,這其中就是利用了用戶對於“無限使用”的貪慾,感覺十分合算,卻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肚子是很有限的。

同樣的,從2017年開始,以聯通為主的運營商推出不限流量套餐,使得很多用戶趨之若鶩,紛紛開通。但平心而論,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長期處於有WiFi覆蓋的室內,而即使對於終日到處奔走出差的用戶,又有幾個有空天天捧著手機看視頻呢?本人之前的套餐包含9GB的流量,除去個別出行極多又看直播App的月份,都是用不完的。仔細想想,這種無限流量套餐,如果不是資費非常便宜,對於普通人而言是沒必要考慮的。

第二類價值誤導,是“適用範圍大”

我在十年前曾購買過一份意外險和住院日額險,按月通過信用卡扣款,一晃多年下來,相安無事,我也很有幸地從沒機會用到這兩份保險。

2017年,互聯網保險興起,無論傳統還是新興的保險公司,紛紛針對互聯網開發低價保險產品。我留意到有一個意外險的保費,只相當於之前我購買的意外險的四分之一,但保額卻高得多。我就把之前購買的保險的合同翻出來仔細研讀,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

之前購買的這份意外險,保障範圍是全球。而我新接觸到的這份保險,保障範圍是大陸地區。

如果對於一個滿世界亂飛的商旅人士,或許保險範圍大是好事。可是對於普通人,一年到頭也出不了一次國,即使出國,購買一份臨時旅行險,價格低廉,還包括意外險與醫療服務。換句話說,我之前購買的那份保險,適用範圍大,但代價是保費高。

同樣的,另一份住院日額險,賠付天數最多每年可達到365天。可是如果你真的每年住院365天,估計不是植物人也是絕症,住院日額險每天一兩百的賠付額度,有啥意義呢?有這個錢,還不如買補充醫療險和重疾險。同樣的,相比起我之前購買的另一種每年至多賠180天的住院日額險,這份保險的保費貴了許多。

因此,營銷的套路就在於,讓普通消費者和用戶只看到了其適用範圍大,但沒注意需要付出的代價和成本也相應提高了。

第三類價值誤導,是在第二類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可以稱之為“第二杯半價”,即鼓勵你在原有的價格基礎上,再多加一點點,就可在獲取的商品上更上一層樓。

一般來說,這種價格的階梯設置,越往上的價格提升幅度越小,但交付的產品/服務提升幅度越大。平時大家熟悉的麥當勞、星巴克、DQ冰激凌就不說了,我們還是拿保險舉例子。

前幾天給車子續保,看第三者責任險,五十萬保額和一百萬保額的保費,前者是五百多,後者是七百出頭,保費只差一百多,還不如上一百萬保額的。好像在財產險和短期壽險裡,經常看到這類定價策略。

但仔細想想,像我這種駕齡十五年,現在只在北京市區偶爾開開車的情況,三者險上高了真沒必要。北京市區的交通秩序還是不錯的,而以市區的車速,發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五十萬的第三者責任險,無論對撞車還是撞人,都是綽綽有餘的。

但是,換個人,沒準就因為業務員那句“就差一百多,保額翻番”而心動了,卻並不考慮這物美價廉的“第二杯”,對自己有沒有必要。

以上三點產品定價與營銷,都有相關的經濟學和心理學原理作為支撐,這不是我的專長,就不去分析了。我只是建議,作為產品經理和創業者的你,在你的產品和商業模式的設計中,是不是也可以考慮一下類似的套路呢。

判官:十四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現專注於社交和商業化產品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