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訪談」雷丙旺:學習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王道」

「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包頭作為響噹噹的軍工城之一,伴隨共和國的成長,在締造主戰坦克、重型火炮、核燃料等國之重器的同時,也吸引並造就了一批批獻身國防的科技精英,他們為祖國的軍工事業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是共和國國防工業振興與崛起的堅實脊樑和中流砥柱,他們書寫的一個個傳奇故事共同構成了一幅生動感人、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

《青山人青山事》微信平臺開設專欄《包頭軍工城訪談錄》,將有關軍工城企業中的優秀人物、難忘經歷、感人故事以訪談的方式,分享給熱愛軍工事業的廣大讀者,以此傳承軍工文化,弘揚“把一切獻給黨”的人民兵工精神,激勵當代軍工人在草原鋼城續寫新的鐵馬傳奇。

「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雷丙旺:1966年出生,1987年獲內蒙古工業大學工學學士學位,2005年12月獲吉林大學工程碩士學位。在北重集團工作,先後擔任助理工程師、冶金技術室主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技術部副部長、部長、副總工程師兼技術中心主任、北重集團副總經理、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現任兵器工業集團首席科學家。

「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在北重集團30年的時間裡,他組織參加了國家重點型號三代炮鋼的研製工作,組織開展采用直接還原冶煉高強度炮鋼試製工作,首創採用海綿冶煉高強韌炮鋼工藝方法。作為“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及工藝研究”國家重大課題專項組組長,聯合清華大學和業內一流專家學者自主研發成功3.6萬噸垂直擠壓機及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生產項目。2015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同時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記者

您畢業後就來到北重集團工作了?

是的。

雷丙旺

「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記者

您現在負責哪些工作?

我從2016年底改任兵器工業集團首席科學家,每個首席都要有專業,我的專業是在金屬成型上(熱加工)。

雷丙旺

「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記者

擔任兵器工業集團首席科學家,工作地點有變化嗎?

全集團共有50多個首席科學家,都在各個單位工作,大部分在研究所,在企業的不多。

我們都知道您一直負責360項目,當時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情況下決定上這個項目的?

因為我們北重集團在當時是軍轉民,現在是軍民融合。軍轉民要怎麼轉?實際上就是按照你的技術特長或者專業特長,能幹什麼來轉民用。其實當時建廠時就是由蘇聯人援建了一條大型鍛件生產線,是為火炮服務的,全國的火炮炮身大型鍛件都出自北重集團。以這個技術為基礎,我們開發了許多民用鋼,我們利用這一優勢就能軍轉民。

後來,隨著國家電力的發展,電廠需要用管,非常緊俏,所以北重利用炮鋼技術開發了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但是用火炮的身管技術鍛造成實心的鋼錠,身管還要加工成空心的管子,生產效率很低。再一個,大規格的管材很難加工,在規劃“十一五”的時候,我們針對電站用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現在也可以用在石化等工程上)這個產業,運用新技術做大、做強,提出了幾種技術方案,最終通過論證後,選擇了用擠壓技術生產。

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這種技術在當時只有美國威曼高登公司在用,我們當時也考慮為什麼用這種技術,而不用普通的技術來做。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技術一種是武漢471廠曼特斯曼方式,曼特斯曼是德國企業;再一種技術就是反擠壓技術,又叫喀麥隆技術,它的工藝方式就是擠壓技術,後來喀麥隆公司被威曼高登收購了,技術和質量應該說是最好的。還有就是更適用於難變形基礎的成型,所以我們選擇更高端、更先進的技術,最後確定選擇垂直擠壓技術來生產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

這種技術難度大嗎?

這個技術涉及兩大問題。第一問題是裝備。美國那套裝備號稱3.5萬噸,因為美國噸少,合成公噸以後實際上是3.15萬噸,當時在世界上是最大的。第二個問題是工藝。給你設備你能幹出活來嗎?那怎麼幹就擺在我們面前。當時這兩個問題在我們國內,基礎還是很薄弱的,想讓我們的技術有所跨越,你就要對標世界先進水平來做。

確定了這個項目,我們下一步該怎樣做?

最終確定這個項目之後,我們首先上報兵器工業集團,兵器工業集團對我們鋼的發展、熱加工發展還是很重視的,剛拿到這個項目還是覺得這個項目技術跨越是非常大的,集團非常慎重,所以我們是2004年11月提出來,一直到2006年初,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解決前期的技術論證、技術準備等問題。

下一步技術來源我們該怎樣解決?按照我們以前的經驗就是引進。當時在我國鍛壓裝備中,3000噸以上的壓機都是進口的,更何況做一個3.6萬噸壓機,所以肯定是進口。我們首先想到美國威曼高登公司,當時想,既然我們要做就先買他一件。同時也考慮德國人能不能做,因為我們都相信德國在裝備製造上的水平,咱們的大型鍛件設備大部分是德國的。與德國企業溝通後,他們說也對這一技術進行過研究,他們也能做,但是報價很貴。後來又跟威曼高登公司聯繫看能不能合作。為了能夠聯繫上,我們想了很多方式,以我們董事長的名義約他們來工廠洽談合作。後來他們也來了,但是他們負責人說:“我們之所以是百年老店,從來不給別人搞技術,我的技術是獨有的。”聽他的意思就是說,這種技術出口的話還要得到美國政府的批准,最終拒絕了和我們合作。

想要在技術上有突破就要自主研發,最後,我們跟清華大學聯合研發。說到這兒,企業要發展還是要靠自主創新,什麼都要靠買,是走不到世界前列的。正是有了這種發展思路的轉變,最終促成了這個項目的上馬。

我們的360項目在國內甚至在世界上是一個什麼樣的地位?

360工程選擇了科技創新的路線,我們和清華大學聯合研製,他們搞設計,我們搞製造。其實這個工程不單單只是一個壓機,當時瞄準的目標是要有產出的,是要形成生產能力的,這樣一來就要建一條生產線。

物料從鍊鋼車間來了之後,到底怎樣流轉,怎樣才能擠出管子,這是整體生產線的佈局,不僅僅是一個壓機的問題。從這個生產線來看,80%都是第一次,都是為這個工程來研發的。對於3.6萬噸壓機來說,想要製造,關鍵的一點就是大型主管件的質量問題。質量決定著壓機能不能幹活,如果還沒幹活就發生鍛件裂了或者鑄件裂了,就等於機架散了。幾萬噸級重型裝備的製造就是極端製造。從我們國家這種大型裝備製造經驗來看,大型鑄鍛件在國內還是很大一個難題。我們跟清華大學合作,就是利用他的鋼絲纏繞技術來做壓機。利用他的技術有幾個優點:一個是鋼絲的承載能力。生產能力提高代表可以減重,材料用少了,成本就能降低。還有一個是運輸。件大了非常難運,把件做小了,運到現場再纏,運輸難度就會大大降低。360的機架裝的時候2700噸,怎樣把它立起來?後來我們用了一套液壓爬行器,修上滑軌把它推上去,用液壓提升裝置把它立起來。

360的壓機從製造上把鋼絲硬力纏繞、重型安裝等這條技術路線打通了,技術體系建起來了,到後來,清華大學又做了好幾臺壓機,不管是西安炎涼的4萬噸,還是青海的6.8萬噸,都是在北重集團的基礎上完成的。這是我們趟出來的路,所以這個第一有太多技術、太多難題需要克服。這個壓機的突破,在世界上都是一個創舉,當時老外都認為我們是做不成的。

壓機我們做成了,技術我們突破了,經過鑑定,在當時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360工程整個成本相當於德國人報價的三分之一。我們很快突破了工藝,使我們生產的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為電力領域服務的P91是超臨界用管,P92是超超臨界用管,這兩種鋼管在我們公司都實現了國產化,在電站四大管道上實現了突破應用,在電力用高端管材實現了自主化生產。正是有了我們的突破,國外的管材價格一下降了很多(P91管從12萬降到了2萬多,P92管最高16萬,現在賣4萬多)。這樣,國家在電力用管,比如拿5萬噸來計算,一年就節約資金幾十個億,真的是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60項目在技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這個工程今後還會生產出什麼高附加值產品?

現在,我們以這個項目為基礎,繼續開發新的產品。我們要在做好電力用管的基礎上,開發出更高端的產品,發揮壓機的技術優勢。其實這個項目最好的應用應該是航空航天鎳合金、鈦合金這種難變形的金屬、高附加值的產品。

通過幾年的工作,我們基本上從技術上突破了,但是還需要把更深的理論工作搞透徹,要在產品質量上,在成本、效率上也超越國外,使我們從基礎上做世界第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在華能正在謀劃650萬電站,他們選擇的材料是瑞典做的,但是瑞典做不了管子,所以鋼管還要選擇我們來做,如果沒有這種能力,華能就不會選擇與我們共同開發。

通過這幾年的技術突破、技術積累,我們在企業的技術實力、技術地位上確實是大大提升了。

現在您覺得企業要生存或者說企業發展的王道應該是什麼?

我覺得,一個企業的經營實際上是很複雜的事情,但是根本問題還是技術,還要創新。現在回頭總結公司的發展,從熱加工上分為幾個階段:一是蘇聯援建階段,提供圖紙、工藝把產品幹出來;第二階段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公司自主開發了VI工藝(精煉工藝),當時獲得了國家二等獎。那個工藝的出現把公司的冶煉水平提升了一步;第三個階段就是里程碑、值得說的事情,就是三代炮鋼的突破。我們把炮鋼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水平提高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現在我們乾的所有主產品都離不開它,沒有鋼的支撐,這些產品都做不了。

這幾年,360工程的突破是又一個重大的里程碑。360工程成果的支撐可以看出一個脈絡,我們能夠不斷地進步,其實就是技術的支撐,如果你的技術不進步,就會被市場淘汰。

有了新技術的突破,才使我們特鋼產業有地位,才能延續發展。當然,管理也很重要,管理更應適應發展的需要,適應老百姓改善生活的需要,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才能為企業取得更好的效益。

國慶閱兵的時候我們生產的產品接受國家領導人的檢閱,您是什麼樣的心情?

對於一個軍工企業來說,生產的產品能夠裝備部隊、接受國家檢閱實際上是很光榮的事情。每次閱兵,包頭人都很自豪,因為前面那些方隊產品大部分都出自包頭或者跟包頭有關係,比如坦克、裝甲車輛戰鬥系統都出自我們北重集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99年閱兵。1999年閱兵時,我們生產的三代坦克第一次列裝過天安門。我們負責熱加工,生產的炮鋼技術質量水平跟原來完全不一樣,它的技術指標是世界最先進的,就是21世紀戰場上能跟俄、美抗衡的產品。雖然自豪,但是我們壓力很大,接受檢閱就像考試一樣,能不能考好呀?能不能順利過去呀?每次產品過天安門檢閱的時候,我們既高興又緊張,萬一過不去怎麼辦?(哈哈)

三代坦克生產的時候遇到過什麼困難嗎?

當時,身管強度和韌性的一個指標總是不合格(由於工藝上的保密,我們不再延展),當時我們想了好多好多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最後,這個問題突破了,產品按時交付了。所以說,三代炮鋼在公司熱加工發展史上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從那以後,我們所有的主戰坦克炮鋼都是按這個要求生產的。

您說到了炮鋼的優勢,作為軍工企業來說,在軍品生產方面這一優勢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我覺得,一個複雜的產品就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從化學成分上、冶煉上、精煉上,電渣重熔、鍛造、退火、熱處理上,通過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優化找到了最佳方法,按這樣去做,產品的合格率也高了,批次的穩定性也好了,不僅滿足了軍品,同時也為我們民品提供了基礎。

您對國家提出的“軍民融合”怎樣理解?

其實軍與民從技術上是不分的,因為軍工技術一般是國家發展最先進的,技術的研究和突破都需要投入。一個國家在軍工上才會有大量的投入,一旦一個技術成熟之後,它可以轉到民用上,這樣民用才能成熟。現在我們民用好多技術非常好,好多前期的項目還需要軍工先行,這是世界上的一個經驗。

雷丙旺

「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記者

您覺得作為大型的軍工企業如何打造“百年老店”?

一個企業要想基業長青,我覺得要創新,學習力很重要,因為你要發展。你要是一成不變,抱著原來的東西談發展是不行的,這就需要創新發展。創新發展又涉及好多新知識、新技能、新領域, 這實際體現出一個企業的學習能力。 比如360工程,公司原來也沒有做過, 那就要向國內外學習,要集合國內外的技術優勢把這件事做成。要善於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墨守成規肯定是不行的, 需要我們創新發展, 技術上、 管理上都需要。

我認為搞技術其實就是兩件事:一個是滿足市場需求;另一個是新方法、新技術使企業的效率更高了、成本更低了,當然經濟效益也體現了。同樣,在管理上,我覺得要適應社會環境。社會變化特別快,改革開放幾十年,人們的思想、價值取向變化太大了,一個企業不能跟上人們的思維變化,作為管理人員就很難引導員工,所以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是相輔相成的。

北重集團從最早的複製到半自主再到現在的完全自主,您怎麼看這樣的過程?

我認為公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創新。技術首先要積累,人跟人的水平差別並不大,只是在於你的積累。技術的引進是基本的方向,你先要趕上他,之後再說超越。由於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我國的工業基礎很差,必然要走技術引進的道路,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在這個基礎上再消化、再吸收,把基礎的東西悟清楚、搞明白,有了這個基礎才能去創新。什麼都弄不明白就去搞創新,弄成了你是撞的,弄不成才是正常的。

現在我們國家的創新其實是針對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領域在世界地位不一樣而提出的。有些東西就是比別人差很遠,你就要去引進,因為你自己研發太慢了;有些領域已經走到世界前沿了,要想不被淘汰就要創新。

我們企業在籌建時集合了一批優秀人才,能把產品複製出來,已經做了很好的基礎,另外就是企業的地位。你能在關鍵時刻承擔國家的重大任務,按照國家的步驟,循序漸進地往前推進,在國家需求時或者自己的激勵中發展,不斷地去學習、去適應,企業就會基業長青。

雷丙旺

記 者:趙 馨

往期精彩回顧

「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青山人青山事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3616638

「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军工访谈」雷丙旺:学习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