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二流大學畢業,月薪才3000,有啥資格要我上清華北大?」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幾天前,我去表姐家裡吃飯,恰巧碰到了表姐和外甥女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看的我是心驚肉跳。

起因是外甥女菲菲作業沒做完,想看一會電視劇,被表姐強制斷電。

菲菲不高興,發了脾氣,便引出了表姐一大堆的委屈:“我是為了誰啊?我還不是希望你考一個名牌大學?我和你爸爸省吃儉用,給你報輔導班,請家教,你怎麼不知道感恩?現在不努力,有你後悔的一天!”

聽了表姐的牢騷,菲菲也不讓勁兒了:“你們什麼都是為了我,有沒有想過我願不願意?我一天有多累你們知道嗎?你們一天上8個小時的班就可以休息了,我每天上完課要做作業、學奧數、學英語,週末還要學跳舞,上作文課。當初你們也這麼努力嗎,如果那麼努力,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吧?”

最狠的是最後一句:“你考的又不是什麼好大學,現在一個月就賺3000多塊錢,憑什麼要求我考清華北大?

13歲的外甥女把表姐說得無言以對,說完,她轉身摔門進了臥室,而表姐則呆呆地,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當然,菲菲用父母的成功與否作為自己是否努力的標尺,有失偏頗。但想一想,她說的也不無道理。

在整天忙碌的菲菲眼裡,除了上班,就是打麻將的爸爸媽媽,可以用“遊手好閒”四個字形容。她看不到父母努力的樣子,這樣的父母,在她心裡不知道留下的是什麼印象,是鄙視,還是羨慕?

她理解不了曾經做不到這些的父母,為什麼這樣逼迫自己。

雖然,我還沒到要教育孩子好好學習這個階段,但是我能體會到表姐這種不能“以身作則”的無力感。

董仲蠡曾在《我是演說家》中說:“曾經的我們說讀書無用,才學與財富不成正比,造成了這個社會浮躁的狀態,然而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

但什麼是浮躁的教育?就像表姐這樣,整天逼著孩子好好學習,給她請家教、報輔導班,她以為這樣就夠了。可這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逼著孩子好好學習,而是讓孩子看到光芒萬丈的自己,而不由自主地想去改變。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知名作家的故事。

她大學時熱愛寫作,可畢了業就結婚了,因為要照顧老公和孩子,就做了全職主婦。

本以為只要有愛,這樣相夫教子的生活也可以一樣的溫暖、甜蜜,所以就慢慢地扔掉了迴歸職場的想法。

有一天,上幼兒園的女兒回家對她說:“媽媽,今天老師讓我們說長大了想做什麼。小紅說想做翻譯,她媽媽就是翻譯,可以和外國人說話!君君說他想開飛機,他說他爸爸就是開飛機的,可厲害了!”

她就問女兒想做什麼。女兒說:“我想和媽媽一樣,嫁個像爸爸那樣的人,這樣我就可以什麼都不做,在家待著玩玩具!

她說,聽了那句話,就像一道雷劈在了她的頭上,轟得一聲。她沒想到,安逸的生活雖然可以讓自己沒那麼大的壓力,卻也足夠毀了自己的孩子。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她去了,只說了一句話:“要想讓孩子優秀,首先,要讓自己變得優秀!

一個不求上進的媽媽,縱使自己再努力得說教,也不及提升自己,讓孩子潛移默化受到影響來的更容易。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中,有這樣一句話:“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的改變自己。”

其實,最好的教育不是糾正孩子的不足,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改善自己。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英國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說,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們千方百計尋找的教育寶典,其實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董卿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去做什麼樣的人。

我們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發愁和深思的問題很多,我們面對自己時,這些問題同樣伴隨左右。這個問題看似很難,卻有一個十全十美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改變自己,不斷優化自己的內在。

三流的父母教育不出一流的孩子。教育的法寶就是言傳身教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