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几天前,我去表姐家里吃饭,恰巧碰到了表姐和外甥女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看的我是心惊肉跳。

起因是外甥女菲菲作业没做完,想看一会电视剧,被表姐强制断电。

菲菲不高兴,发了脾气,便引出了表姐一大堆的委屈:“我是为了谁啊?我还不是希望你考一个名牌大学?我和你爸爸省吃俭用,给你报辅导班,请家教,你怎么不知道感恩?现在不努力,有你后悔的一天!”

听了表姐的牢骚,菲菲也不让劲儿了:“你们什么都是为了我,有没有想过我愿不愿意?我一天有多累你们知道吗?你们一天上8个小时的班就可以休息了,我每天上完课要做作业、学奥数、学英语,周末还要学跳舞,上作文课。当初你们也这么努力吗,如果那么努力,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吧?”

最狠的是最后一句:“你考的又不是什么好大学,现在一个月就赚3000多块钱,凭什么要求我考清华北大?

13岁的外甥女把表姐说得无言以对,说完,她转身摔门进了卧室,而表姐则呆呆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当然,菲菲用父母的成功与否作为自己是否努力的标尺,有失偏颇。但想一想,她说的也不无道理。

在整天忙碌的菲菲眼里,除了上班,就是打麻将的爸爸妈妈,可以用“游手好闲”四个字形容。她看不到父母努力的样子,这样的父母,在她心里不知道留下的是什么印象,是鄙视,还是羡慕?

她理解不了曾经做不到这些的父母,为什么这样逼迫自己。

虽然,我还没到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这个阶段,但是我能体会到表姐这种不能“以身作则”的无力感。

董仲蠡曾在《我是演说家》中说:“曾经的我们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成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但什么是浮躁的教育?就像表姐这样,整天逼着孩子好好学习,给她请家教、报辅导班,她以为这样就够了。可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逼着孩子好好学习,而是让孩子看到光芒万丈的自己,而不由自主地想去改变。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知名作家的故事。

她大学时热爱写作,可毕了业就结婚了,因为要照顾老公和孩子,就做了全职主妇。

本以为只要有爱,这样相夫教子的生活也可以一样的温暖、甜蜜,所以就慢慢地扔掉了回归职场的想法。

有一天,上幼儿园的女儿回家对她说:“妈妈,今天老师让我们说长大了想做什么。小红说想做翻译,她妈妈就是翻译,可以和外国人说话!君君说他想开飞机,他说他爸爸就是开飞机的,可厉害了!”

她就问女儿想做什么。女儿说:“我想和妈妈一样,嫁个像爸爸那样的人,这样我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在家待着玩玩具!

她说,听了那句话,就像一道雷劈在了她的头上,轰得一声。她没想到,安逸的生活虽然可以让自己没那么大的压力,却也足够毁了自己的孩子。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她去了,只说了一句话:“要想让孩子优秀,首先,要让自己变得优秀!

一个不求上进的妈妈,纵使自己再努力得说教,也不及提升自己,让孩子潜移默化受到影响来的更容易。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中,有这样一句话:“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的改变自己。”

其实,最好的教育不是纠正孩子的不足,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改善自己。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说,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们千方百计寻找的教育宝典,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董卿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去做什么样的人。

我们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发愁和深思的问题很多,我们面对自己时,这些问题同样伴随左右。这个问题看似很难,却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改变自己,不断优化自己的内在。

三流的父母教育不出一流的孩子。教育的法宝就是言传身教

“妈,你二流大学毕业,月薪才3000,有啥资格要我上清华北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