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黎荔副院長

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嘉賓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黎荔副院長

編者按: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將於2018年9月15日至16日在中國武漢舉辦。屆時將有上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實修人士以及各大媒體記者齊聚江城,就“傳統文化與軸心時代”這一主題展開討論。論壇辦公室將陸續介紹預出席第三屆論壇的嘉賓,望熱愛東方傳統文化的各界人士和朋友積極關注。

嘉賓介紹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黎荔副院長

黎荔教授

黎荔,北京大學文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人文學院高培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辦公室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安市碑林區文化產業專家庫成員。

黎荔教授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現當代文學、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藝術美學、中外藝術史、視覺素養與媒介素養、文化產業、創意策劃。發表有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專著和參編教材40餘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主持參與教育部重點課題3項,陝西省社科基金1項,省級藝術學規劃年度重點課題1項。主持橫向課題多項,主持參與校級課題8項。

出版主要專著包括:《藝術導論》《視覺素養導論》《陝西文化產業實戰研究》《〈紅樓夢〉與中國現代文學》《老子新學》《老學六經》《易經新學》《易經全集》《易經的智慧》《道德經註解》《紀錄片創作完全手冊》《創意設計與時尚美學》《百年間上下求索: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歷程》《中外美術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導論》等。

嘉賓介紹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黎荔副院長

黎荔教授部分著作

黎荔教授的主要兼職有:世界道家聯誼會副秘書長,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陝西產學研基地副主任,陝西省經濟文化合作促進會副主席,陝西省改革發展研究會理事,陝西省企業文化研究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陝西省電影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陝西老子書道研究會副會長,西安長安國學院副院長,福建老子研究會副會長等。

作為中組部全國幹部教育師資庫首批入選教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幹部教育培訓師資庫入庫專家,國家幹部培訓基地特聘教師,陝西省委團校特聘教師等,黎荔教授社會活動廣泛:參與了西安樓觀臺、富平中華郡、西鹹新區、關中——天水經濟區、西安文藝路演藝街改造等多個文投項目的組織、策劃和論證工作;參與組織了黃帝陵文化研討會、中國創意大賽作品評選、陝西文化符號創意沙龍、田園城市聯盟高峰論壇、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主題紀錄片影展、聖丹斯電影節西安巡展、環保主題紀錄片電影節等眾多活動;策劃主持了2011年“南音回長安”古樂晚會、2012年意社秦腔晚會、2013年樓觀大講堂專家系列講座、2014年“古韻金聲”音樂雅會等。在企業界、影視圈及大學生中有很高的人氣。

嘉賓介紹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黎荔副院長

黎荔教授

黎荔教授還是西安交通大學著名人文系列講座《學而講壇》的創始人和負責人。學而講壇迄今為止共舉辦480餘期,已成為西安高校最具社會性、標誌性和普及性的公共文化品牌項目。

黎荔教授教學極富特色,其主講的三個主題內容作為公開課在互聯網上廣為傳播:

1.《當代藝術中的佛心禪境》3集。通過女性的角度來闡釋“禪與藝術”等主題內容:“同乘一天甘露水,草木亦佛人亦佛”等富有詩意的佳句,禪心盈潤的書畫,一個雋永的主題,抒寫人與佛與自然同在的境界。用這樣的文字涵概韓玄真的藝術作品,最能體現其中的藝術精神。

2.《常道與非常道》1集。該系列主要介紹了道文化、《道德經》的內涵思想,以及成熟的原因,最後通過不同教派的對比,來講述了道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與產業化開發》1集。非物質文化的產業化開發是一個讓學界爭論頗多的問題。主要反映在如何保護傳承與如何合理性開發的矛盾之中。實質上非遺保護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文化認同問題,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展現。

嘉賓介紹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黎荔副院長

黎荔教授

黎荔教授一直致力於構建全域化、廣域化、立體式的當代中國思想引領陣地。她通過《國學熱二十年與中國文化價值重建》專題講座,對我國國學的發展歷程、國學熱民間的思想根源、國學熱二十年回顧、二十年前的第一次國學熱、十年前的第二次國學熱以及2005年在國內發生的多起國學事件和爭論進行了全面梳理,認為十多年來國內國學的影響已日漸深厚。她從“如何看待少兒讀經”“恢復國學熱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復興國學的立與破”“國學應該怎麼熱”“警惕為政績而推動國學熱”等多方面闡述了國學對於復興傳統文化的利與弊。

黎荔教授認為,國學是國家的軟實力,國家的興盛與國學的復興是一體兩面的事情。當前在體制內從幼兒到博士生的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國民對本國曆史文化傳統還相當陌生,與本國曆史文化傳統之間存在有隔閡,因此,還談不上國學熱。國學資源要有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其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有助於形成民族認同與倫理共識,有助於維護國家的安全、地位及文化輸出。今後,在人生的安立、精神的歸屬方面,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價值觀仍然是我們重要的精神資源。仁愛、敬誠、忠恕、孝悌、信義、廉恥等價值觀,在當下和未來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將繼續起著良性的作用。

更多嘉賓: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