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黎荔副院长

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嘉宾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黎荔副院长

编者按: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将于2018年9月15日至16日在中国武汉举办。届时将有上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实修人士以及各大媒体记者齐聚江城,就“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论坛办公室将陆续介绍预出席第三届论坛的嘉宾,望热爱东方传统文化的各界人士和朋友积极关注。

嘉宾介绍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黎荔副院长

黎荔教授

黎荔,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人文学院高培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市碑林区文化产业专家库成员。

黎荔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艺术美学、中外艺术史、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发表有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和参编教材40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3项,陕西省社科基金1项,省级艺术学规划年度重点课题1项。主持横向课题多项,主持参与校级课题8项。

出版主要专著包括:《艺术导论》《视觉素养导论》《陕西文化产业实战研究》《〈红楼梦〉与中国现代文学》《老子新学》《老学六经》《易经新学》《易经全集》《易经的智慧》《道德经注解》《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创意设计与时尚美学》《百年间上下求索: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历程》《中外美术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导论》等。

嘉宾介绍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黎荔副院长

黎荔教授部分著作

黎荔教授的主要兼职有:世界道家联谊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陕西产学研基地副主任,陕西省经济文化合作促进会副主席,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企业文化研究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西安长安国学院副院长,福建老子研究会副会长等。

作为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师资库首批入选教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入库专家,国家干部培训基地特聘教师,陕西省委团校特聘教师等,黎荔教授社会活动广泛:参与了西安楼观台、富平中华郡、西咸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文艺路演艺街改造等多个文投项目的组织、策划和论证工作;参与组织了黄帝陵文化研讨会、中国创意大赛作品评选、陕西文化符号创意沙龙、田园城市联盟高峰论坛、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主题纪录片影展、圣丹斯电影节西安巡展、环保主题纪录片电影节等众多活动;策划主持了2011年“南音回长安”古乐晚会、2012年意社秦腔晚会、2013年楼观大讲堂专家系列讲座、2014年“古韵金声”音乐雅会等。在企业界、影视圈及大学生中有很高的人气。

嘉宾介绍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黎荔副院长

黎荔教授

黎荔教授还是西安交通大学著名人文系列讲座《学而讲坛》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学而讲坛迄今为止共举办480余期,已成为西安高校最具社会性、标志性和普及性的公共文化品牌项目。

黎荔教授教学极富特色,其主讲的三个主题内容作为公开课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

1.《当代艺术中的佛心禅境》3集。通过女性的角度来阐释“禅与艺术”等主题内容:“同乘一天甘露水,草木亦佛人亦佛”等富有诗意的佳句,禅心盈润的书画,一个隽永的主题,抒写人与佛与自然同在的境界。用这样的文字涵概韩玄真的艺术作品,最能体现其中的艺术精神。

2.《常道与非常道》1集。该系列主要介绍了道文化、《道德经》的内涵思想,以及成熟的原因,最后通过不同教派的对比,来讲述了道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产业化开发》1集。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开发是一个让学界争论颇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如何保护传承与如何合理性开发的矛盾之中。实质上非遗保护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现。

嘉宾介绍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黎荔副院长

黎荔教授

黎荔教授一直致力于构建全域化、广域化、立体式的当代中国思想引领阵地。她通过《国学热二十年与中国文化价值重建》专题讲座,对我国国学的发展历程、国学热民间的思想根源、国学热二十年回顾、二十年前的第一次国学热、十年前的第二次国学热以及2005年在国内发生的多起国学事件和争论进行了全面梳理,认为十多年来国内国学的影响已日渐深厚。她从“如何看待少儿读经”“恢复国学热的正当性与必要性”“复兴国学的立与破”“国学应该怎么热”“警惕为政绩而推动国学热”等多方面阐述了国学对于复兴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黎荔教授认为,国学是国家的软实力,国家的兴盛与国学的复兴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当前在体制内从幼儿到博士生的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国民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还相当陌生,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之间存在有隔阂,因此,还谈不上国学热。国学资源要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形成民族认同与伦理共识,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地位及文化输出。今后,在人生的安立、精神的归属方面,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仍然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资源。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廉耻等价值观,在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将继续起着良性的作用。

更多嘉宾: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