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丨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生態文化(人民日報)

生态文化丨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人民日报)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中華民族生態文化積澱豐厚、舉世無雙,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文化血脈。

中華民族在悠遠文明歷程中逐漸凝練出的天地人和諧統一的大生態觀、大生命觀,參天地贊化育的生生意識和“民胞物與”的生命關懷,是中華民族生態文化歷史積澱中最為廣泛而又精微的部分。這些歷史積澱,既包括先哲關於天人關係的哲理思辨,也包括百姓的生態觀念和自然知識;既包括農耕民族保護農業環境的經驗技術,也包括遊牧、漁獵民族愛護自然資源的習俗傳統;既包括國家關於山林川澤管理、自然災害防禦、水土環境整治的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也包括基層社會有關田土、山林、溪泉、渠堰利用與保護的族規、祖訓、鄉約等。它們承載著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豐富歷史信息,充溢著好山樂水、熱愛鄉土田園的自然情感、生命情趣和家國情懷。

其一,自先秦而下,古賢始終將天地人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構建了“三才”思想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天地人和萬物按照一定的時空秩序不斷因應、互動和演化,關係錯綜複雜又具內在統一性。古賢基於農業社會實踐解說天地人的不同作用和相互關係:天行有常,地養有宜,萬物各有其性;人的職責是順天時、量地力、盡物性,“贊天地之化育”,輔佐天地成就“生生”大德。其中,既強調尊崇自然、順應自然,又肯定人類參與天地化育的合理作為。

其二,參贊天地化育的生生意識蘊含著最深層的生命思考和生態倫理。所謂“生態”,可以解釋為生命與生命、生命與各種環境要素之間的關係狀態。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好生之德,《易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在先民的思想意識中,大千世界萬物有情(有靈),不但人類、動物、植物有生命,山嶽、河流、淵池、洞穴、土地等也都有生命,認識自然、對待環境皆以生命為本,崇尚和諧包容。《中庸》雲:“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既是一種思想境界,也是一種德性追求。這種生命關懷既不侷限於自我,亦不獨施於人類,而是“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其三,中華民族一直認為天地生養萬物,故稱“天父”“地母”;土地是生命的根本,故《管子》雲:“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莞也。”土地本身也是有生命的,需要不斷滋養。所以,先民極重“養地”“養田”,世世代代不敢懈怠,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然根基因此得到維護。令人讚歎的是,這一偉大成就乃是通過廢物循環利用獲得的。最晚在商朝,中國農民就開始積肥施肥。那時的人們已經知道人畜糞便及其他生產生活廢物皆有“餘氣”,隨意棄置則汙穢不堪、惡臭難聞,用作肥料卻能“變廢為寶”“化惡為美”,得廢物“餘氣相培”“地力可使長新壯”,配合多種經營,且能“相資以利用”“相繼以生成”。

豐厚的生態文化積澱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也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習近平同志反覆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些重要論斷,是對中華傳統生態文化的提煉和昇華。我們要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系統整理中華傳統生態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發揮其促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作用。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生态文化丨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人民日报)

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