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海龍屯遺址位於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是一座集軍事、衙署於一體的古代軍事城堡,由播州土司家族經營數百年之久,最終毀於明末的平播之役。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海龍屯始建於南宋寶祐五年,是宋末抵抗蒙古的產物。播州也是宋朝在貴州最大的羈縻州,其轄區面積也不斷擴大。南宋淳祐年間蒙古南侵四川局勢危急,播州安撫使楊文見此提出了“保蜀三策”。楊文也按照此“因山為城”的防禦理念,在播州城西北的龍巖山上修建了龍巖新城,即海龍囤。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這座面積38萬平方米的古軍事城堡,最早修建於宋代。明代末期,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對其擴建、加固,形成了以海龍屯為核心,周邊眾多“衛星城堡”拱衛的軍事防禦體系,直到1600年被毀滅時,工程仍未全部完成。

海龍屯是關堡相結合的山城體系;它充分利用地形,又融入地形;它是將山體作為防禦體系的組成要素,攻防結合、寓攻於防,層層設關,關關相衛,唇齒相依的防禦體系。因此,海龍屯是山地軍事攻防建築的傑出典範,充分反映了文化與生態環境的完美交融。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海龍屯有內外二城,內城利用天然陡坡和懸崖,加築石構城牆而成,前有飛龍、朝天、飛鳳三關,後有萬安、西關、後關三關,城內新老“王宮”、住宅、庫房、兵營、採石場、演武場等一應俱全。外城是從內城牆延伸至山前的一道基本圍合的石構城牆,兩側建有銅柱、鐵柱、飛虎三關。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沿著木道棧梯拾階而上,坐落於海龍屯東部山腰北側的鐵柱關猶如鐵柱一般,巍然不可撼,這座修建在坡面度四五十度的雄關險隘,是遊人由東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關,在鐵柱關拱門左右角柱上,鑿有對稱圓孔4個,有專家認為這是鐵柱關曾設有吊橋的遺存。

順著蜿蜒曲折的屯道,再往上走四五百米,一座巍峨的飛虎關橫亙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間,在飛虎關關隘前,一座36個步梯的“天梯”,成為飛虎關“險、絕”的標誌,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條石斜砌而成。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過了飛虎關,依山而建的飛龍、朝天、飛鳳三關龍盤虎踞,這些由糯米汁與石灰黏合巨石構建的古關隘,雄偉壯麗,每一道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扼。

海龍屯曾是宋、元、明時期西南播州楊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遺存,轄區內以仡佬族、苗族群眾為主。1600年,播州第29代世襲土司楊應龍反叛朝廷,在24萬明軍100多天的圍攻下,海龍屯城堡最終湮滅在戰火之中。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修建海龍屯的這些石塊輕則上百斤、重則數噸,沒人統計過修建海龍屯耗費了多少石材,這些石材是怎麼運上山,並徵用了多少人力壘砌起來的。當地相傳,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有根“趕山鞭”。楊應龍可以揮舞鞭子,驅趕巨石、巨木,自行往山上跑。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海龍屯所體現的,所賜予後代的,不僅是佇立都在山丘上的宏偉,還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土司海龍屯背後蘊含了“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也見證了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政策從唐宋時期的‘羈縻之制’,到元明時期的‘土司制度’,到明代改土歸流,納入國家行政體系變遷。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從唐代直至明代萬曆年間,播州楊氏家族一直作為國之藩籬鎮守著國家西南國土。楊氏家族所效忠的,是流水的帝王,不變的播州。海龍屯,成為見證了一段長久的中華歷史的歲月沉積。那些沉埋於黃土下的纏綿悱惻,悲壯淒涼,也都隨時間再次出現。

《土司遺城海龍屯》未經播出已獲金雞獎提名,不親眼來看看就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