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之死,在現代職場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韓信有經天緯地之才,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在現代職場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在陝西漢中地區,有一座漢臺,那是漢高祖劉邦的王朝遺址,而就在它的南邊,也有一座漢臺,臺上是一尊漢白玉雕像,有一位將軍扶劍挺立、氣宇軒昂,神情似乎有些憂鬱,臺階西側一通石碑,上刻"漢大將韓信拜將壇"八個大字,這就是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的西漢軍事家韓信。

韓信從小家道貧寒,常寄住在鄉村其他人家,他的人生目標和張良有著天壤之別,張良重視名節,韓信重視名利。由於韓信當時做官和經商資格不夠,一日三餐也沒有著落。他發跡前的故事漂母之食,跨襠之辱,想起讓人辛酸不堪回首,這些事情已經深深的進入了他的骨髓,他是多麼渴望改變這種生存狀態。他一直要想出人頭地,應該如何去做,生逢亂世,是落草為寇,領兵搏殺,未嘗不是一條奮鬥之路。由於韓信擅長兵法,每日苦心鑽研,日常行為也是佩戴長劍,直到日後經過大量的軍事戰爭,、證明了他的才能。

韓信之死,在現代職場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韓信在秦末參加起義鬥爭,劉邦破格封韓信為大將,這是韓信一生中遇到的一次的機遇。當時群雄四起,起初韓信開始是投奔項梁而去的,然而項梁失敗,投向楚霸王項羽。由於他一心想出人頭地,所以急於找機會表現自己,曾多次向項羽獻策,但是項羽均未採納。因此憤而離去,轉投劉邦,卻依舊仍未得到重用,仕途一直不順暢。談到這裡,韓信的命運頗具色彩性,但是機會都是給又準備的人。劉邦從關中向漢中撤離時,他一邊逃,一邊將身後的棧道放火燒,那是最慘敗的、狼狽的敗逃,隊伍中的悲觀情緒迅速蔓延,一路上光逃亡的將軍就達數十人,令他大傷元氣。劉邦為了改變局面,急需招募出類拔萃的軍事人才,重振他的軍威,戰接著改變戰略。當時,韓信一直也沒有被重用,並且受將領逃亡的影響,一天夜裡自己也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即刻去追他。有人卻向劉邦報告說,蕭何逃跑了。令劉邦頓時捶胸頓足。過了一兩天,蕭何忽然出現在劉邦面前,劉邦又氣又喜,罵道:汝,為何逃跑?"蕭何道:"吾是在追趕逃跑著。"劉邦又罵:"瞎說,逃亡將領幾十人,你別人都不追,追什麼韓信"?於是蕭何力挺韓信是個難得人才,希望劉邦委他以重任。並說,你如果想在漢中稱霸,不用韓信也罷。你如果想爭奪天下,非用韓信不可。劉邦被蕭何的一席話打動,劉邦答應拜他為大將。他讓蕭何馬上把韓信叫來,要立即起用他。蕭何接著批評劉邦說,你對下級向來傲慢無禮,呼來喝去,隨心所欲。拜大將就像呼小兒似的,這樣怎麼能行呢!拜大將是很嚴肅的事情,必須舉行隆重儀式。劉邦只好同意:"好吧,照你的意見辦。"

韓信之死,在現代職場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劉邦與韓信,一個是為了爭奪天下,渴望得到傑出軍事人才的擁戴;一個為了出人頭地,苦苦尋找自己的伯樂。韓信被任用不久,就採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打出漢中,重入關中,平定了三秦。隨後,劉邦與韓信分兵東向,轉入戰略進攻。韓信能獨當一面,殺過黃河,俘虜魏王,下井陘,破趙、降燕、定齊、南摧楚兵數十萬,勢如破竹,席捲江東。可以這樣說,劉邦的天下,大部分由韓信領兵打下來的。也正因為如此,韓信形成了"功高震主"之勢。韓信自己卻不懂得珍惜,性格比較狂傲。而且劉邦也慢慢對他保持警惕、猜忌。慢慢的兩人之間就有了矛盾。另外各種複雜因素不斷摻入,他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糟糕。

韓信之死,在現代職場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韓信是中關鍵人物。劉邦之所以得到天下,韓信功不可沒。首先是韓信提出了統一天下的決策人。他幫助劉邦經營漢中,掃平關中地區;往北擴張擒獲,奪取屬地;擊敗了趙國;向東進佔領齊地;向南挺進駭下滅;然而如此一個戰功顯赫的漢開國元勳卻落個被荑三族的可悲下場,成了劉邦的刀下鬼。史書記載韓信被誅的原因是挑動和勾結陳豨謀反。史書上說枉殺韓信的一個藉口,不是劉邦殺掉的,也不是劉邦授意殺掉的,是劉邦出兵平叛的時候,與暗殺掉的,但也可能是得到了劉邦的默許。

韓信之死,在現代職場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韓信曾經掃平齊國,打敗楚國。有一個齊人名叫歸通的,就多次提示韓信,可自己稱王,離開劉邦,單他毫不動心。辯士在遊說韓信脫離劉邦時曾給過韓信一次忠告,提出"功蓋天下者不賞"。你追隨劉邦,死心塌地,對你來說不是件好事。韓信雖然內心猶豫,卻總是想劉邦對他解衣推食,"不忍背棄",還自以為功高"漢終不負我"。最終徹底拒絕。由此可見韓信的勢力並且有機會自己成就大業,沒有想過背叛劉邦。

就劉邦來說,的確有負韓信,對待韓信一直處處小心、提防。曾經有人認為韓信自請為代理齊王有不軌之心。這樣看卻有可能。從當時戰略出發,齊為新地遠在東境,面臨強楚確實需要一個定身份的人壓陣。然而一個功臣要些封賞無可厚非,人人都有渴望得到名利的願望。然而韓信性格太張揚,不懂得收斂鋒芒,不懂得在適當的時機索取自己應得的;他雖有一流的軍事才能,但卻是一個低情商的政治家。北宋文學家評價韓信"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人"。韓信存有私利,要求劉邦報恩,在當時的那種社會環境,讓劉邦很丟面子。因此,這也是韓信之死的一種必然。

韓信之死,在現代職場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當劉邦稱漢帝之後。韓信更是狂妄自大、自持功高,更過分的庇護劉邦憎惡的部將,不聽劉邦差遣,羞與繹侯周勃將軍灌嬰同等地位,笑自己後半世羞於與樊噲為伍。不難想象種種跡象已經讓劉邦再生厭煩。難怪劉邦對他削除兵權,最終將其引到洛陽成功殺掉。這印證了韓信自己喊的話,韓信在臨刑之前也發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在亂世劉邦的大業需要韓信,但天下太平後他就是帝王權威的首要威脅者。

韓信之死,在現代職場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韓信的死造成其人格悲劇,他過於張揚自我,不注意收斂,過於高功自居,傲慢一切。在以家天下的封建帝王時代,這種臣將犯了君主大忌。他變成了一個不識時務的英雄,成了劉邦奪取天下後捨棄的一個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