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和「問題疫苗」,到底有啥關係?

近日,微博和微信上接連出現了關於打疫苗和發生川崎病

的消息,繪聲繪色的病例讓不少父母心驚膽戰。

川崎病和“問題疫苗”,到底有啥關係?

有人提出,川崎病大多是打完百白破疫苗之後出現的,更是讓大家高度緊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甚至有人推論,也許那些過去通過檢驗的百白破疫苗也有問題,所以才出現了川崎病!

伴隨著這波熱潮,一些其他疫苗也受到了懷疑,大有為了防止川崎病發生,可能要拒絕一切疫苗的勢頭。

疫苗和川崎病並不是一個新話題了,許多兒科醫生在過去也談過這個問題,在這次輿論大潮中也有一些兒科醫生髮聲,不過很快就被淹沒過去了……

川崎病和“問題疫苗”,到底有啥關係?

川崎病和“問題疫苗”,到底有啥關係?

有問題的疫苗的確極壞,但是川崎病恐慌大可不必,它的發生率並不高,發生也不是完全隨機不受控制的,它是有一些已知的風險因素的。

什麼疫苗引起川崎病?

先來說說疫苗和川崎病的過往吧。

由於川崎病至今不能確定特定的誘因(但是已知的相關因素還是挺多的),而又與自身免疫系統密切相關,因此

同樣與免疫有關的疫苗時常被和川崎病綁在一起。

這一點,中外皆然。

也是因此,美國CDC都跑到《疫苗》雜誌上專門搞了一篇文章——

川崎病和“問題疫苗”,到底有啥關係?

這還是2015年的事了,CDC搞的這篇文章,用了10年的統計數據,其實就是為了說明——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疫苗引起川崎病。】

當然,因為大清自有國情,大家肯定會說“美國那是因為疫苗沒問題啊,咱們的疫苗有問題,就是會引起川崎病!”

網絡說法一

不過按照這次配套流傳的“網傳疫苗引起川崎病原理”,也不是這麼回事……

網傳原理實際上是,由於川崎病是免疫相關疾病,疫苗引起免疫反應,這種免疫反應導致了川崎病……(嗯其實這個網傳原理也不是中國原創的)

按照這個邏輯想下去,那就是能正常引起免疫應答的疫苗,肯定比沒法有效引起免疫應答甚至無法引起免疫應答的疫苗,危害更大……實際上需要大家去補種的不合格疫苗,正是後面這種力道不足的,按這個邏輯它對川崎病的引發力度還小些……

(需要注意一點,這裡咱們只是按網傳理論說一說它邏輯上的矛盾,這種理論其實並沒有得到任何權威醫學機構的認可。)

網絡說法二

網傳的另一個理論,是說接種完乙腦疫苗之後,孩子兩週內川崎病發生率超過10%,也有別的疫苗以同樣模式中招,比如麻疹、脊灰、手足口等……

這個兩週內10%的發病率實在是找不到原始數據和計算方式,只能找到是2017年某社交網絡用戶發出的……

在這裡我們又要引入另一個醫學上的常用概念,叫做流行病學統計。這類統計主要是為了估算某種疾病在總人群中的發生率、變動情況、治療情況等等,因此它必定是採集大量數據,經過長時間動態觀察之後才能得出的。上述的“發病率”也必須經由這一複雜的調查統計,才能得以確定。

在數據引用人沒有給出這樣的流行病學研究源之前,我們只能好奇一下這個數據哪來的了。

至於家長表示的“我的孩子打完疫苗,過了幾天/幾周發生了川崎病”,其實是無法排除偶合事件因素的。

網絡說法三

這兩天微博上有個傳言是“如果不是疫苗引起的,怎麼解釋在網上發帖的家長都是重慶的(指失效疫苗流向重慶)?”

實際上川崎病在中國不同地區的發生率是不同的,根據《國際兒科學雜誌》2013年發佈的數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生率最高的地區其實是北京,其川崎病的發生率可以比一些較低的地區高出十幾倍。

川崎病的發生率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比如人種、環境、氣候,當然還有當地醫療資源是否發達,最後這一項嚴重的影響了檢出率。而整個東北亞的發生率都受到最後這一項的影響,比如在中國大陸,北上廣這些發達地區的川崎病發生率就顯得很高,而放眼亞洲,日本則是地區之王。

此外,整個東北亞這些年來,川崎病的發生率在不斷上升,包括日韓這樣的發達穩定的國家——

川崎病和“問題疫苗”,到底有啥關係?

上圖是BMJ做的全球川崎病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當中的趨勢統計,通過2000-2012年這12年的數據來計算出川崎病的走勢。最上面在走高的是日本的數據,第二條線是韓國,第三條是臺灣,總體都呈現上漲趨勢。

說的明白一些,“網上重慶家長髮帖多”是無法推出“疫苗造成重慶川崎病發生率增高”這一結論的……

一些文獻上的案例

也許有人要說:“我看外國文獻上也有報道過疫苗和川崎病的病例。怎麼能說疫苗和川崎病無關?”

的確,現在一些國外的期刊上也發表過個案,比如韓國這個——

川崎病和“問題疫苗”,到底有啥關係?

還是今年1月份發的,大致是說一名嬰兒在接種流感疫苗之後發生了川崎病。這是一個單個案例報告,研究者也並未敢做出結論認為就是流感疫苗導致的。

也有國內的案例——

川崎病和“問題疫苗”,到底有啥關係?

這是湘雅二院2015年發的,大意是說輪狀病毒和甲肝疫苗接種後出現了一例20個月嬰兒發生川崎病。同樣也是單個病例,也沒有做出直接結論。

這樣的單個病例還有個把,因為沒有足夠的樣本,所以文章作者自己也不敢下定論。相反倒是有一些選取樣本較多的也是奔著疫苗和川崎病去的研究——

川崎病和“問題疫苗”,到底有啥關係?

這份美國的研究針對的主要是輪狀病毒疫苗(因為輪狀病毒在川崎病的發生因素中曾經被部分人高度懷疑),最終結論是該疫苗和川崎病沒有關係。

川崎病完全是隨機的嗎?

許多家長恐慌的主要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大概率在接觸疫苗之後發生川崎病。感覺就像這種病在全部人群中有同樣的觸發率,因此只要接觸疫苗就有概率中標。

其實不是這樣。

川崎病雖然無法確定特定的誘因,但是相關的影響因素卻被找出來不少。就是因為這些影響因素,使得它的發生具有偏向性

在許多關於川崎病病因和影響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都提到“易感性”這個問題。比如,基因易感性,就有高有低。

如果所有人有同樣的易感性,全球的川崎病發生率不會在國家和人種中間出現差異——

川崎病和“問題疫苗”,到底有啥關係?

BMJ川崎病統計中全球5歲以下兒童的發生率,同為發達國家的日韓新加坡由於人種原因,高於法國英國芬蘭等。

在這篇BMJ的研究中也提到,同樣在美國,不同人種之間的川崎病發生率也呈現出了差異,日裔人群發生率明顯較高。

提到人種就得回到遺傳易感性上,日本2003年就有研究提示,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川崎病的情況下,個體發生川崎病的風險是對照組的5-6倍。在雙胎研究中也呈現了相似的傾向,雙胎同時患病幾率較高。

換言之,家族史是一個風險因素。如果沒有家族史,兒童又一直沒有發生什麼免疫高能情況的家長,其實可以給川崎病恐慌稍微去掉一點砝碼。

此外,川崎病在發生年齡上也呈現一定的規律性,雖然有些國內統計習慣性的統計到18歲,但是BMJ採納的各國統計基本都集中在5歲以下,而5歲以下又有不同的區分度——

川崎病和“問題疫苗”,到底有啥關係?

這是Pediatr Cardiol 2012年發佈的一篇中國吉林川崎病發病情況的相關統計。事實上出現這種變動,尤其是高峰之後的驟降,和兒童本身的身體免疫系統發育有一定的關係。《臨床兒科雜誌》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則提示,新生兒罕有發生川崎病的,因為有來自母體的抗體,而超過4歲的孩子發生率低,是因為隨著身體發育,免疫力較強,或者已經有了獲得性免疫。

所以處於低風險年齡段的父母其實也不需要太慌,至於那些自己已經成年還擔心會得川崎病的……冷靜點,你離5歲已經超過10、20、30年了!

許多研究認為川崎病需要一個感染因素來觸發,比如這個發在PNAS上的——

川崎病和“問題疫苗”,到底有啥關係?

日本有研究者發現中國東北的對流層風如果朝著日本吹,日本的川崎病發生率就會上升,因此他們推斷是這股風帶著不明感染因素到日本,導致了日本的易感人群發病……

當然也不是說有了感染因素就一定會發生川崎病,否則這一股風過去日本5歲以下應該全都發生……這與接觸者本身的易感情況有關。

此外,現有研究在闡述發病機理時,很多都提到川崎病患者是多種病原體感染之下誘發的免疫異常。外源性感染也可以視為一種風險因素,對外源性的感染的防護也是一個降低川崎病發生率的方法。

所以還是要搞清個體是不是高風險人群,再決定慌的程度嘛。比較明顯的因素有三個:家族史,年齡段,和感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