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唐山丰南的神祕「Hip Hop」——簍子燈

來自唐山豐南的神秘“Hip Hop”——簍子燈

在冀東大地上,流傳著一支神秘的舞蹈。傳說,只要你配合音樂扭動身體,就可以達到祛百病,保安康的“奇效”。

今天,大牌哥就帶大家認識它,來自唐山豐南的神秘“Hip Hop”——簍子燈

簍子燈還有一個叫法為“椅子燈”,這倆奇怪的名字還得從它的表演Style說起……

來自唐山豐南的神秘“Hip Hop”——簍子燈

簍子燈

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豐南人有耍簍子燈的習俗。簍子燈是一種角色化的表演。演啥?一個判官,五個小鬼——《五鬼鬧判》。還配樂隊,演奏鼓、鑔、鐃、鈸等打擊樂。扮演小鬼的,戴著用葦篾編織的簍子,糊上紙畫的臉譜,將一隻荊條編的疤瘌筐倒扣肩上,筐底燃蠟燭或油燈;判官的面具是以太師椅為骨架,外糊毛頭紙彩繪而成。

帶著一絲絲隨意,“簍子”和“椅子”兩種道具,搖身變為主角,命名了這份叫了三百多年的文化遺產。

來自唐山豐南的神秘“Hip Hop”——簍子燈

民間儺戲

豐南簍子燈的歷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最古老的祭祀樂舞——儺(nuó)。儺舞作為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在冀東地區流傳甚久。但儺舞演變為簍子燈的形式,是在清朝,而且與豐南藥王寺有著一定淵源……

簍子燈的傳說

來自唐山豐南的神秘“Hip Hop”——簍子燈

相傳清順治年間,有位叫李來秀的明末進士,曾為明朝翰林院修編。清軍入關後,李來秀髮誓堅決不在清朝為官,為擺脫清朝官吏的追捕,便來到豐南藥王寺,削髮為僧,被當地人尊為來秀仙師。

康熙年間,來秀仙師圓寂,次年給村民託夢,告誡明年將有瘟神作祟,會遭大瘟疫,必須將地下的先人們請出,才能鎮壓瘟神。

怎麼將先人們請出呢?方法既暗黑又神秘:

一請閻王,二請判官,三請大鬼、小鬼,四請牛頭馬面,還要請出五個童男、童女。然後繞莊三圈,驅瘟疫,保平安,最後,還要把先人們送回去。

機智的村民商定,用“簍子燈”的法子,把地下的先人都“請”出來,一邊祭奠他們,一邊請他們驅除瘟疫,保佑平安。

第二年春,果然有瘟疫降臨,但有了簍子燈“庇護”的富家莊(現付莊子村)和四鄰村莊卻平安無事,躲過了一劫。從此,每年元宵節期間進行的簍子燈表演變成了當地特色,並逐漸擴散到冀東大地……

來自唐山豐南的神秘“Hip Hop”——簍子燈

按照歷史文化學者的嚴格分類,簍子燈分兩個時期。前期稱為“簍子燈”,具有儺舞的儀式性和祭祀意義,目前只有豐南東田莊的付莊子村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簍子燈表演儀式。而現在常見的“簍子燈”,實為“簍子秧歌”,是對簍子燈進行二次創作的鄉土表演藝術。二者同源,但卻在表演形式和結構上有所差異。

在上世紀70、80年代左右,文藝工作者深入付莊子採風,他們根據來秀仙師驅除瘟疫的“簍子燈”進行了挖掘整理,廣泛吸收了冀東地秧歌的一些表現手法,最終編創成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表演,並命名為“豐南簍子燈”。

來自唐山豐南的神秘“Hip Hop”——簍子燈

舊式詭異風格的簍子面具

來自唐山豐南的神秘“Hip Hop”——簍子燈

老少皆宜的現代簍子面具

全新的簍子燈摒棄了傳統具有宗教、神學意味的祭祀,增添了強身健體,民俗傳播的功能,創作者希望通過這種藝術形式表達勞動人民陽剛粗獷的胸襟以及明快熱烈、歡慶豐收的氣息。

現代簍子燈不再受封建禮教束縛,男女老少,皆可參加。在表演上,一般選擇10對男女青年、5名老者、5個兒童、5只鬼和1位龍王,演員總數可達36人,再加上演員的不停跑動、跳動,場面十分熱鬧、浩大。

音樂伴奏方面,基本延續原來的冀東地區秧歌的“老三點”,即鼓、鈸、鑼、小擦、大小嗩吶等。

來自唐山豐南的神秘“Hip Hop”——簍子燈

演奏中的老三點

牆內開花牆外香,上世紀80、90年代,豐南簍子燈就已經蜚聲海內外。她第一次亮相媒體是在1989年的“河北電視臺春節民俗活動大匯展”欄目,曾一度被認作是“怪力亂神”的“跳大神”又以積極向上的新姿態重新回到人們視野當中;1994年10月,豐南簍子燈赴瀋陽參加中國國際民間舞蹈藝術節,一舉獲得金玫瑰獎,為河北、唐山贏得了榮譽。

2006年,豐南簍子燈以民間舞蹈的身份入選河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簍子燈(簍子秧歌)登上CCTV《激情廣場》節目,贏得電視機前觀眾們的一致好評。

來自唐山豐南的神秘“Hip Hop”——簍子燈

而今天,全民健身風潮讓簍子燈更加通俗化。舞臺上的表演走進廣場,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消閒娛樂活動。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簍子燈可以比肩“俏夕陽”,在街頭巷尾與我們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