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蹲點日記丨廣南縣董堡鄉的「牛四兄弟」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 視聽文山 微信號:wstvmtkd ———

這一次記者蹲點地點有點特殊

它是一個兄弟四人合夥的養牛合作社

人常說親兄弟明算賬

舌頭還要碰牙齒

這家四兄弟卻出奇地合拍

帶著一顆好奇和期待的心

記者前往董堡鄉老路村委會......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合作社由念頭成為現實

相比之前我們去過的其他點來說,路不算太難走,一個小時以後,董堡鄉環山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就出現在我們面前,合作社只有幾個工人在做工,在合作社辦公室的人員一覽表上,我們看到了四兄弟的照片,老大秦朝榮,老二秦朝選,老三秦朝武,老么秦朝坤,照片上的他們看上去老實巴交,絲毫看不出一點兒生意人的精明。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一進養殖場是一塊籃球場大小的空地,辦公室、廚房、宿舍整齊地排列在空地的左邊,小院子整齊、乾淨。“哞哞”的牛叫聲,從一道隔牆外傳來,我們剛要循著牛叫聲進去,一輛越野車“唰”的出現在我們面前,打開車門走下來一個面色黝黑,褲腿一長一短的中年漢子。正當我在心裡猜測他是誰的時候,和我們同行的鄉幹部問“秦大哥,你去哪裡來?快點來我給你介紹這幾個新來的朋友。”這人一邊向我們遞煙一邊說“我們哥幾個商量著想養蜂子,今天我先去考察了一下,等下還要和他們再講講。”說話間,我仔細對比了照片,他就是老大秦朝榮,一陣寒暄之後,他招呼我們坐在院子裡,聊起了四兄弟攜手創辦養殖場的故事。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秦氏兄弟四人各自成家後,都在廣南幫各種養殖場焊接養殖棚,常年與養殖老闆打交道,也摸清楚了養殖這行的門道,同時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漸漸地,心裡都萌生出了自己搞養殖的想法。2014年,秦家大哥提出了養牛的想法,四兄弟一拍即合,立即創建了董堡鄉環山養殖場。“當時我沒有想到一提出養牛的想法,他們就同意一起整了,我們想著人多就建大點,規模要搞起來,就投資了200多萬,買了169頭本地黃牛來養,現在想起來我們那個時候膽子真的大。”租地、建棚、買牛一切都很順利,四兄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養殖場裡,忙得不亦樂乎。“一點都沒有想到,才半年,這169頭牛差點就餓死了。“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四個人一個目標:帶動村民致富

我們正沉浸在四兄弟精彩的創業故事中,想聽聽這169頭牛是怎麼差點被餓死的,一盆西瓜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一個年輕小夥搬來凳子坐在我們旁邊,打開了話匣子。“那個時候是最難的時候,我們只想著養牛了,沒想到要種草料,牛把附近山上的草都吃完了,我和三個哥哥就只能到廣西邊界拉甘蔗來喂牛,路又難走,還要自己砍、自己拉,太不容易了。”也許是因為那段經歷非常刻骨銘心,這個小夥子講起來比較激動,秦朝榮笑著告訴我們,這就是他們家的老么秦朝坤。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雖然拉來了甘蔗,但是甘蔗的營養並不是牛所需要的,長期喂下來,牛骨瘦如柴,看著牛一天天消瘦、死亡,四兄弟都十分著急,也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矛盾。“大家都把積蓄投入到裡面,牛養的不好,哪個心裡都不好過,但是我們都是想著要把養殖場搞好的。”老么秦朝坤說。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從那以後,他們就積極學習養殖經驗,未雨綢繆,2015年董堡鄉環山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一年後,他們養殖的第一批牛出欄,賣了七十多萬元,到目前,養殖場的牛已經有500多頭,平均每年可以出欄100多頭。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養殖場逐漸走上正規,經常有老闆上門收購,牛供不應求,生意越來越紅火,這時恰逢脫貧攻堅新階段,廣南縣董堡鄉黨委政府找上門,提出了讓他們帶動建檔拉卡貧困戶共同養殖、共同致富的想法,這一次,秦家四兄弟依然是一拍即合。“聽了鄉黨委政府的建議,我們商量制定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建檔立卡戶用每戶5000元的扶貧資金來買牛,要哪頭選哪頭,拉回去養到可以賣的時候我們去收購,多出5000元的部分都是他們的收入。”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採訪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問什麼問題,他們常掛在嘴邊的是“商量著來,誰有理聽誰的”。我們不禁好奇,難道他們四兄弟做什麼事情都是一拍即合?他們就沒有什麼矛盾嗎?“我們四兄弟從小都很和睦,有什麼事情都是商量著來,合作社裡我們佔的股權都是一樣的,發展的思路也基本一致,實在有矛盾大家就款款自己的想法,誰說的有理就聽誰的,原則上有三個人同意,一件事情就算是通過。”秦朝榮說這是他們四兄弟的相處方式。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帶動建檔拉卡貧困戶養殖計劃實施後,四兄弟操心的更多了,以前他們是排班制,兩兩配合到養殖場打理事情,一星期換一次班。老大秦朝榮主要負責選什麼牛、什麼時候賣牛,老二秦朝選主要負責養殖廠的硬件維護,老三秦朝武和老么秦朝坤主要負責草場和人員管理,不過大多數時候,他們什麼都要做。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如今,他們四個天天都在養殖場忙活,要經常到貧困戶家中指導他們養牛,有的貧困戶嫌拉去養的牛太野,他們還要根據貧困戶的意願,重新換一頭性格溫順的牛。“昨天還有一家打電話來,喊我去他家看看牛養的怎麼樣,我還沒有忙得過去。”老大秦朝榮邊說邊拿出發牛的登記本給我們看。登記本上詳細記著,哪家哪戶領走了哪頭牛,牛有多少斤,市場價格是多少,還附有照片,一目瞭然。

貧困戶把牛當寶貝,“牛事”成“美事”

我們正聊得開心,一個有點駝背的大哥不知何時已經坐在了我們背後,一看到他我們就知道這是四兄弟中的老二秦朝選。我們主動和他攀談起來,問他為什麼要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起養牛,他很樸實地說“因為養牛,我們要經常去到農戶家中,有的人家真的太窮了,連飯都吃不飽,我們有這個能力,還是要帶著他們養,也希望他們過得好,他們還可以來我們合作社打工。”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聊了一會,我們提出要看一看他們的牛棚,三兄弟帶著我們穿過消毒房,來到了與小院一牆之隔的牛棚,老二秦朝選告訴我們“我們這個牛棚有十多畝,滿欄的時候有500頭牛左右,今天一部分牛放去山上了,在牛棚裡的還有100多頭,大部分都是小牛,成年牛發到貧困戶手裡面了。”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帶我們去看看領牛養的一家建檔立卡貧困戶嘛,看看牛養的怎麼樣。”在我們的要求下,工作人員驅車十分鐘後,帶我們來到了離合作社最近的一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同行的工作人員在門口喊了兩聲,一個帶著頭巾,穿著罩衣的大媽從一處菜園子鑽出來,見來了客人,返身又鑽進了菜園子裡的梨樹下,費勁的夠樹頂上的梨,“這個梨甜得很,你們嚐嚐。”不一會,她用身上的罩衣兜了7、8個梨塞給我們。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這個大媽叫徐成芬,我們抬來凳子坐在她家剛剛進行危房改造後的門前拉家常,她說子女外出打工了,家裡只有她一人留守,自己在家種點包穀、小菜,今年3月份,她從合作社牽了一頭大黑牛回家。“我年紀大了,不敢拉著去山上放,只能割草料來喂,天天都給它吃飽飽的,讓它多長點肉。”這頭大黑牛就養在她家門口,我鑽去牛棚前,看到石槽裡放滿了草料,大黑牛養的很壯實,同行的工作人員估計了一下,“再養幾個月,這頭牛就可以賣得一萬二千元錢左右,除滾動發展的5000元扶貧資金,剩餘的都是她的。”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只要努力,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截止目前,廣南縣董堡鄉環山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帶動15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肉牛養殖,很多像徐成芬一樣的貧困戶,或通過合作社土地資金、或通過扶貧資金入股、或通過在合作社打工,拓寬了增收渠道,生活得到了改善。據統計,2015年來,合作社累計兌現分紅資金60餘萬元,提供長期性就業崗位7個,臨時性崗位700餘個,每年發放崗位工資14萬元。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直到採訪結束,我們都沒有見到去割草料的老三秦朝武,合影的照片裡唯獨缺了他,成為記者此行的小遺憾。不過四兄弟埋頭苦幹、踏實創業、不忘初心、幫扶群眾的精神給我們深深上了一課。他們既是商人,又不是商人,他們並不精明,也沒有市儈的處事,用自己的淳樸、勤奮、苦幹、實幹、加油幹,換來了累累碩果,並把果實分享給和他們一樣的村民,

“只要努力,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這是老大秦朝榮多次提及的話,我們也把這句話送給正在讀這篇日記的你!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本臺:關韋偉 蘇娟 廣南臺 :楊明建 秦文楊

製作:陸軍

记者蹲点日记丨广南县董堡乡的“牛四兄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