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之編後語(九)

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之編後語(九)

(大美藍天下美麗的銅陵)

  原撰稿:聞立夫 整理編寫:吳華

 我(指撰稿者聞立夫)個人以為,大通應該是自唐代左右就已開始正式建鎮了。據北宋元豐年間編纂的國家地理總志《元豐九域志》介紹,“北宋開寶八年(即公元975年)前,上銅陵轄大通、順安二鎮,五鄉”等,由此可見大通史上正式建鎮已超過一千餘年矣。經過南宋與元朝,其城鎮建設與發展並無多大起色。及至明朝開國以後,到永樂年間大通出了一位膾炙人口、童叟皆知的佘天官,才極大地提高了大通古鎮的知名度,其傳奇故事流傳至今,堪稱大通美談。因那時安徽皖南的徽商開始經大通江(古名,即今青通河)經營長江上游地區生意,讓大通開始變得更加日益繁榮起來。

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之編後語(九)

(絕美壯觀的大通古鎮和悅洲落日奇觀。)

 佘天官,名可才,又號國器,明永樂癸未科進士,歷任襄陽、黃州等郡訓導,曾上書明成祖“願為繁劇”,由此如願獲授“吏部主事”(天官,系本地老百姓對在京城作官者的尊稱),後遷通政使,這是大通真正名見經傳載諸《池州府志》、《銅陵縣誌》的第一位人才也。

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之編後語(九)

(銅陵市中心秀麗的天井湖)

 到了晚明時期,咱們大通又出一個著名詞曲家佘翹,其名傳海內,竟引來一代大名鼎鼎的大詞曲家湯顯祖慕名專程到大通來造訪他。由於湯顯祖因傑作《牡丹亭》等名傳全國,因此湯顯祖由撫州乘舟東下揚州登場表演時,因其情節動人竟引得揚州仕女對他夢寐以求爭睹為快,觀眾也是如醉如痴,欲留之不放,但他仍堅持返棹西歸,順道大通欣訪佘翹,與之終日傾談,對大通和佘翹留連忘返。因他此後對大通和佘翹進行廣為宣傳,這無形中又增加了大通的聲勢,也因此讓大通“人傑地靈”的名頭更加響亮。

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之編後語(九)

(夕陽中的美麗古鎮--大通)

 直到滿清入關、乾隆登極之後,朝廷開始重視發展經濟,欲恢復各大城市經濟發展,帶動人民致富、國家發展。當時的大通,作為皖南貨物運輸、交易的知名商埠與進出口貨物轉運必經的通道;同時又是前往佛教聖地“九華山”禮佛的第一站,在當時往來九華的佛教信徒在必經大通時必須要在此住宿一晚,同時購買上山禮佛所需物品,如香、燭及禮佛路上飲用物品等。由於雲集的商賈與如潮的香客都會集於此,從而極大地帶動了大通商貿、服務業的大發展。大通,從此商鋪林立,百貨具備,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及至太平天國之興起,洪(秀全)楊(秀清)所率的農民起義大軍遍及皖南山區,大通因此成為朝廷與洪楊大軍的必爭之地,其繁榮的商貿市場隨之迅速瓦解,但皖南山區的人們在逃避“洪楊之亂”時,則紛紛看中了大通對岸江中遍地蘆葦的江心洲,因其四面環水,環境優美,猶似世外桃園一般大可安居。一時間,他們紛至沓來,愈聚愈多;久而久之,就又讓大通恢復了昔日的市鎮繁榮。

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之編後語(九)

(位於銅陵大通古鎮的上水橋交通樞紐)

 待“洪楊大軍”起義失敗後,清朝政局甫定,兩江總督兼鹽政大臣曾國藩西巡,看中鵲江兩岸誠是天然良港,故特在和悅洲上建立了鹽(指當時朝廷設立的“大通鹽務招商局”)、釐(大通厘金局)二局衙門,專門在此徵釐納稅,由此一業帶來百業興。一時間,千行萬業匯聚大通爭奪商貿市場份額,從而形成一日千里之趨勢。一座僅有5平方公里“彈丸之地”的沙洲,竟然招來了13個省的人士來爭奪這座瑰寶之地,讓這洲上形成了寸土寸金的局面,並逐漸演變成了六街(指和悅洲上三條街、瀾溪兩條街、河南嘴上一條街)三市(和悅洲、瀾溪街、河南嘴三個街市)、花街柳巷等城市格局。其時,江上千帆萬舶穿梭不息,每日流動人口約數萬人投入大通市場,從而讓大通通河兩岸通宵達旦徹夜燈火通明,成為著名的“不夜城”,成為長江兩岸聲名顯赫的商業重埠。

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之編後語(九)

(大通古鎮擁有中國唯一的國家級長江淡水豚自然保護區。這是半自然狀態伺養的江豚正在和悅洲夾江中戲水。)

 晚清考取舉人功名者,大通首推龍吉甫,祖籍安徽桐城人,可惜天不假年,未及三十歲而夭折,遺腹子龍文卿,十三歲考取秀才。另外,在廢止科舉制度之前,童佩霖也曾考取過晚清最後一期的舉人,但其曇花一現,名存實亡。最後是以“孝廉公”聲勢進入仕途的,當過兩任縣長而已。 

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之編後語(九)

(銅陵經過巨資整治的長江濱江岸線,現已成為濱江生態公園。)

 那時,大通雖叫大通,但實際商貿市場與經濟、政治中心都在和悅洲上。於是,大通的“八大商幫”旅通同鄉會紛紛在和悅洲上設立會館,保護同鄉商人權利。由於鄉土觀念、門戶之見等造成市場角逐激烈,爭奪碼頭爭鬥甚猛,經常引起爭執甚至是生死鬥爭。一時文武爭鬥,到最後訴訟至公廷之上以爭勝負。因此操筆墨生涯者也隨之見風興起,聚訟紛紜,又因各幫文人具備,其並不亞於今之法律顧問,因此在這一段時間大通真正是文人輩出,甚至可以說是一大批文人脫穎而出,但其品質高尚之士卻不屑為之。其間,徽州幫與旌涇太幫大多是商賈生意人,則持與世無爭態度。即使遇上一些不平之事,他們寧可選擇忍讓、不計較甚至是花錢買安,也不願採取一些過激措施。因其時大通各種紛爭經常出現,偏濟濟多士中仗義執言者少,興風作浪者多,以致造成不少的奇聞怪狀,終歸是時代造成,但月轉星移,有著380餘年繁華歷史的大通,終歸毀於日寇侵華時的焦土抗戰,均付之一炬了,讓人遺憾、時常緬懷。

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之編後語(九)

(俯瞰國家城市溼地公園--銅陵西湖溼地公園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